財政政策有效性

  是指財政政策的實施引導經濟增長、物價水平、就業水平和國際收支的變動接近預定政策目標的程度。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是指財政政策的實施引導經濟增長、物價水平、就業水平和國際收支的變動接近預定政策目標的程度。如果財政政策的實施能夠使上述四大指標的變動達到預定政策目標,表明財政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則是無效的。如果上述四大指標的變化與預定政策目標之間的偏差小,則說明財政政策是比較有效的;如果偏差大,則說明低。

  關於巨集觀的爭議與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巨集觀調控政策,並在熨平經濟週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兩次都發揮了關鍵作用。2015年我國財政收支佔GDP比重已經達到48%,理解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及其巨集觀經濟影響對科學制定巨集觀經濟政策、正確運用巨集觀調控工具具有重要意義。

  ■國研視點

  經歷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盧卡斯批判之後,一直是經濟理論中爭議較大的主題。但是現實中,財政政策仍然是各國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今年8月初,日本政府推出總規模達28萬億日元的刺激計劃,其中政府直接財政支出為7.5萬億日元。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巨集觀調控政策,並在熨平經濟週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兩次都發揮了關鍵作用。2015年我國財政收支佔GDP比重已經達到48%,理解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及其巨集觀經濟影響對科學制定巨集觀經濟政策、正確運用巨集觀調控工具具有重要意義。

  財政政策無效論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佔據主流

  ***一***理性預期理論削弱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

  財政政策因為凱恩斯提出的需求不足理論而進入巨集觀政策核心。《資本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會因為供給的無度與需求的貧困化而導致內生性經濟危機,造成經濟危機的不斷髮生。凱恩斯根據三大經濟學定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流動性偏好,判斷巨集觀經濟會因為需求週期性下降導致經濟危機。這就是解釋經濟危機產生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佐證了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合理性。實踐中,美歐西方國家在二戰後應對經濟波動時,財政支出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950—1973年,美國的平均經濟增速達到4.25%。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生石油危機,油價上漲對經濟構成供給衝擊,出現通脹與失業並存的滯漲局面。主張失業與通脹替代關係的凱恩斯理論對此束手無策。與此同時,經濟理論上,盧卡斯猛烈批評凱恩斯巨集觀經濟理論缺乏微觀基礎,而且關於預期對經濟主體的影響缺乏考慮,形成新古典經濟學的“反革命”。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的新古典巨集觀經濟理論誕生並確立了學術上的主流地位。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家巴羅提出李嘉圖等價命題,即因為消費者預見到公債將以未來增稅償還,所以縮減當期支出,從而使財政政策失效。

  ***二***巨集觀大穩健時代貨幣政策的作用躍居首位

  兩次石油危機之後到2008年,美歐西方經濟進入新的相對穩定期,出現了接近30年的巨集觀大穩健***TheGreatModeration***局面,也被稱為大穩健時代。這一時期,學術上以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為主流,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和建築其上的新凱恩斯經濟學成為教學與研究中的主要內容。實踐中,具有微觀經濟學基礎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成為美歐等中央銀行的重要經濟預測工具,強調供給管理的里根經濟學一度在上世紀80年代盛行。這一時期,貨幣政策成為熨平經濟週期的主要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獨立性、低稅率、放松管制等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對巨集觀經濟政策產生直接影響。

  ***三***財政政策在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出現兩種結果

  實踐中,西方國家紛紛出臺經濟刺激措施,新興市場國家採取擴大財政支出的積極財政政策。發達國家紛紛出臺經濟刺激政策。美國出臺《就業與經濟恢復法案》實施大規模的減稅和經濟刺激政策,經濟刺激規模達到6000億美元。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刺激措施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計劃,並延續了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以鐵路、機場、公路為代表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展開。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從經濟危機中率先實現反彈,經濟增長率重新恢復到危機發生之前,一些國家出現經濟過熱現象,中國、印度等國家多次實施抑制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受新興市場國家需求上升的影響,澳大利亞等資源大國經濟快速增長,一度引發加息等巨集觀經濟政策的反週期措施出臺。另一方面,美歐進入漫長的經濟復甦程序當中,歐盟經濟體從金融危機發展到財政危機,歐盟邊緣國家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相繼陷入到主權債務危機當中,出現嚴重的財政不可持續性。美國的財政刺激措施並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經濟增長率一直在低位徘徊,2010—2014年GDP平均增速為2.04%。

  財政政策在特定條件下會具有顯著效應

  因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的實施,對財政政策的研究成為IMF等國際政策機構的重點,經濟學界對財政政策的研究熱度迅速上升。

  ***一***零利率條件下的財政政策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凱恩斯理論認為,當利率降到零以下時,巨集觀貨幣政策陷入流動性陷阱。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進入長達20年的經濟增長放緩時期,利率政策長期徘徊在零左右,通貨緊縮局面難以改觀,同時推出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也沒有發生應有的作用,日本的經濟增長長期低迷,中國在2006年超過日本,佔據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2015年底,以GDP衡量的日本GDP約佔中國的40%。

  較新的經濟研究表明,零利率條件下的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為明顯,財政乘數更大。克里斯蒂安、艾肯鮑姆和裡貝羅三位教授在2011年發表於《政治經濟學》的一篇文章提出,當貨幣政策深陷流動性陷阱,即名義利率降到零左右的時候,財政支出增加不會促進名義利率的提升,但是因為政府開支會提升通脹預期從而導致實際利率為負;負實際利率會引致私人開支增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支出的效應會大大增強。據其計算,在名義利率為零的情況下,財政乘數會超過1.2。

  德隆和薩默斯教授在2012年的一篇論文裡提出,在衰退發生時,短期名義利率為零,出現較高週期性失業率和過剩的產能,增加政府支出將不會被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和供給側瓶頸所抵消,擴張性財政政策可以自我融資提高未來潛在產出。因此,在名義利率為零的水平上,財政政策的穩定作用是顯著的。

  ***二***應對需求衝擊的財政投資性支出效應更為顯著

  首先,區分供給衝擊和需求衝擊,財政政策效應會有顯著差異。供給衝擊發生時,擴張需求的財政政策不能夠有效發揮作用,比如兩次石油危機時期的巨集觀經濟,財政刺激往往會導致通脹,甚至出現滯漲。受需求衝擊,經濟增長低於潛在增長率,市場自動調節往往產生持續破壞性。實施財政政策更能發揮作用。對美國經濟來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衝擊,分別有供給衝擊與需求衝擊的成分,對依賴大量外需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則是需求衝擊更顯著。

  其次,從分類財政政策的效應來看,財政投資性支出的乘數效應最顯著。財政政策的種類具體可以劃分為:財政投資性支出、財政消費性支出、財政一般轉移支付、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降低勞動所得稅稅率、降低消費稅稅率、降低公司所得稅稅率等減稅政策。有研究表明,財政投資性支出的乘數更大,消費性支出和專項轉移支付的效果類似,一般轉移支付和減稅政策的財政乘數較小。

  ***三***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財政政策效應分化

  從各國的財政政策實踐來看,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存在截然不同的表現。以外需為主、高速發展時期的經濟體在遭遇外需衝擊的情況下,財政刺激計劃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美國經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財政政策表現上佳。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國際金融危機的兩次積極財政政策都收到了良好效果。二者面臨的共同經濟背景是,國內基礎設施的相對不足,政府大規模投資建設可以彌補私人投資的急劇下降,既補充短板,又拉動需求。

  稅收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更值得期待。政策設計中,存在一些反週期的財政措施,如累進位制的稅率設計、通脹指數化的財政支出措施、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等,在經濟上升時期自動起到財政緊縮作用,在經濟下降時期自動發揮財政擴張作用。這些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扭曲作用相對較小。

  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可以放大財政政策效應

  財政政策具有兩種經濟效果,一種是通過啟用經濟,擠入民間投資;一種是導致市場利率的上升,擠出民間投資。財政刺激政策導致總需求的擴張,對通貨膨脹施加壓力,使真實利率上升,而擠出民間投資。如果沒有適應性寬鬆貨幣政策配合,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應將大打折扣。相反,如何貨幣政策維持名義利率不變,通脹上升會擠壓實際利率下降,從而擠入民間投資。財政刺激政策如何與適宜性貨幣政策配合可以大大影響財政刺激政策的效果。

  中國經濟在2010年面臨通貨膨脹壓力,央行多次上調利率,出臺緊縮性貨幣政策,試圖遏制物價的過快上漲。其後從沿海發達地區到內陸,相繼發生了波及面較廣的民間借貸危機,民間借貸利率飆升。中國的官方借貸利率不能反映市場利率的真實供求情況。民間借貸利率成為確定中國市場利率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年息高達20%以上的民間利率與3%左右的官方利率形成強烈的反差,雖然這與中國金融壟斷體制和國營民間二元經濟有關,但是財政政策導致民間利率上升,抬高了投資成本,擠出了民間投資,使財政支出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這同上次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不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國內的整體基礎設施匱乏,採取的財政政策並沒有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擠入效果明顯大於本次積極財政政策。

  美國扭曲操作的貨幣政策取得一定效果。在大規模減稅等財政刺激政策難以發揮有效作用之時,美國出臺三輪貨幣寬鬆政策,利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大規模印發貨幣,有效壓低了利率,促進了民間投資的復甦。結合製造業振興計劃、美國天然氣產量的快速上升等新能源政策,美國經濟增長的步伐逐漸加快,這種新型的巨集觀經濟政策操作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日本等經濟長期低迷國家已有意效仿。2008年後美聯儲通過三輪QE政策,至2014年10月其資產負債表規模擴充了將近3.5萬億美元。2016年1月22日歐洲央行宣佈,從3月起每月購買600億歐元政府與私人債券,將持續至2016年9月底,歐洲版量化寬鬆政策正式啟動。

  幾點啟示

  加強對財政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財政政策評估既包括事前評估也包括事後評估,事前根據財政政策的支出力度在巨集觀經濟政策模型中進行檢驗,預測財政支出的經濟效果,包括經濟增長、就業提升和利率影響等。例如美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法案出臺,美國經濟顧問委員和聯邦預算局都推出對經濟效果的預測,也引發大量經濟學家的跟進研究。另外,要加強政策實施後的監測評估,事後評估可以檢驗事前預測的準確性,同時為政策實施效果做出的評價可以為後續政策提供有價值的借鑑。最後,要注意評估工具的使用,現在各國政策機構依然使用基於凱恩斯經濟理論開發的大型經濟預測系統,同時在貨幣政策分析中大量使用基於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新凱恩斯模型。兩者對潛在需求變動的前提假設不同,因此對財政政策效應的測算結果差異更大,前者相對於後者政策效應更突出,財政乘數更大。

  防範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在以下條件下,財政政策會產生擠出效應,政府支出會導致擠出民間投資。一是政府支出導致利率上升,從而擠出民間投資;二是在就業比較充分的條件下,財政支出導致通貨膨脹,擠出民間消費和投資;三是政府支出增加對民間投資預期產生反向影響,認為經濟處於低迷狀態,消費和投資更加謹慎;四是政府支出引發通貨膨脹,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擠出對外貿部門的私人投資。2016年以來,中國的民間投資斷崖式下降,不是政府支出導致利率或者物價的上升,而是對民間投資的預期產生了較大影響,而且政府資金在某些領域具有替代效應,替代了部分社會投資。因此政策調整,應該關注擠入而不是擠出民間投資。

  加強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配合。現代經濟研究與實踐表明,貨幣政策可以在降低利率水平、穩定社會預期、熨平經濟波動方面發揮卓有成效的作用。因此,要關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出臺的時機、條件和協調機制。如果貨幣政策還有發揮作用的空間,此時出臺財政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引致利率上升,使經濟出現過熱現象,產生對巨集觀經濟的負面衝擊。如果貨幣政策已經無能為力,如流動性陷阱出現時,往往是財政政策發揮積極作用的時機。一般來說,貨幣政策對總量調控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對於結構性調整和短期經濟措施,財政政策的效果更加突出。目前,中國的貨幣政策在降低實際利率方面還有較大的作用空間,因此財政政策的出臺宜控制力度和節奏,爭取發揮政策協調的最佳效果。

  進一步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找準政府作用與市場活動的邊界是準確把握財政政策效應的前提。有些經濟波動發生時,市場可以憑藉自身的力量予以解決,實現自我調整,政府政策最好不要介入。財政政策應該在公共服務提供和打造良好經濟外部環境方面下更大功夫,不要著急介入產業發展,實行所謂的產業引導。另外,如何尋找政府引導與民間投資的平衡點一直是中國經濟政策改革發展的重要核心,政府財政政策應該對如何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發揮應有作用。

  短期巨集觀經濟政策同長期改革措施相結合。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應對短期經濟波動的政策工具。但是經濟中的問題往往是結構性的矛盾,必須依賴改革來消除這種矛盾。這種改革效應往往在中長期發揮出來,改革的中長期效應與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短期效應應該分工明確、緊密配合、分類施策,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維持巨集觀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增長。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侷限性

  1. 財政政策的侷限性:

  ①財政政策會產生“擠出效應”

  ②在競爭性部門中,政府投資效率不如民間投資,影響社會總投資效率。

  ③長期使用財政政策會抑制民間投資積極性。

  2.貨幣政策的侷限性:

  ①貨幣政策影響利率必須以貨幣流動速度不變為前提。

  ②通脹時緊縮的貨幣政策比較有效,而通貨緊縮時擴張的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

  ③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影響政策效果。

  3.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

  4.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