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哪些組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具有緊密的聯絡,這種緊密聯絡從根本上說植根於雙方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一致性。那麼,?小編為您分享。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組合

  ***一***鬆的財政政策和鬆的貨幣政策,即“雙鬆”政策

  鬆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減少稅收和擴大政府支出規模來增加社會的總需求。鬆的貨幣政策是指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擴大信貸支出的規模,增加貨幣的供給。顯然,“雙鬆”政策的結果,必然使社會的總需求擴大。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生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利用這種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擴大就業,但卻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

  ***二***緊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即“雙緊”政策

  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增加稅收、削減政府支出規模等,來限制消費與投資,抑制社會的總需求;緊的貨幣政策是指通過提高法定準備率、提高利率來壓縮支出的規模,減少貨幣的供給。這種政策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脹與通貨膨脹,但可能會帶來經濟停滯的後果。

  ***三***緊的財政政策和鬆的貨幣政策

  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抑制社會總需求,防止經濟過旺和制止通貨膨脹;鬆的貨幣政策在於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就是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但貨幣政策過鬆,也難以制止通貨膨脹。

  ***四***鬆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

  鬆的財政政策在於刺激需求,對克服經濟蕭條較為有效;緊的貨幣政策可以避免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是在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儘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但長期運用這種政策組合,會積累起大量的財政赤字。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必要性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具有緊密的聯絡,這種緊密聯絡從根本上說植根於雙方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一致性。兩大政策調控的著眼點,都是針對社會供需總量與結構在資金運動中表現出來的有悖於貨幣流通穩定和市場供求協調正常執行狀態的各種問題;兩大政策調控的歸宿,都是力求社會供需在動態過程中達到總量的平衡和結構的優化,從而使經濟儘可能實現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兩大政策的緊密聯絡還來源於雙方政策手段的互補性以及政策傳導機制的互動性,一方的政策調控過程,通常都需要對方的政策手段或機制發揮其特長來加以配合策應,經濟學理論對此可以作出很好的闡釋。從社會總資金的運動來看,財政政策對資金運動的影響和貨幣政策對資金運動的影響,相互間必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和連鎖反應,各自的政策實施及其變動,必然要牽動對方,產生協調配合的客觀要求。

  現階段進一步加強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緊迫性,源於我國改革開放新階段的客觀要求以及經濟發展執行的實際狀況。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無論是進出口規模,還是跨境資本流動規模都出現了迅猛增長,國民經濟融入全球化的程序迅速加快,國內外經濟執行的關聯度和互動性大大加強,巨集觀調控既要考慮外部衝擊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又要考慮本國政策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及其反饋作用情況。同時,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彈性不斷提高,匯率浮動為經濟主體帶來更多交易靈活性、便利度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和調控成本。因此,巨集觀調控任務的複雜性顯著增加,要求兩大政策在更廣泛的領域達成共識,在更為複雜的環境下,對更為複雜的政策事項作出及時、合理的相互配合。

  同時,我國財政領域和金融領域的變革和創新都正向縱深推進,其最終目標都是通過體制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這在本質上有利於促進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但是,改革的過程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階段性的脫節、紊亂和矛盾,影響政策配合的有效性,為儘可能避免或減少這些問題,加強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國內經濟形勢而言,2003年以來,經濟執行出現了通貨膨脹的隱憂,2007年下半年以來,通貨膨脹壓力顯著增加。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安排由“雙穩健”轉變為“一穩一緊”,這種新的組合模式也對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形勢和國際競爭環境下,我國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進行結構優化調整,巨集觀調控在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方面的任務都很嚴峻,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僅要在各自的調控領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要加強協調配合,發揮調控的互補和聯動效果,而避免效果的相互掣肘和抵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時滯

  經濟學家認為,良好的經濟政策不僅是單純的政策配合問題,還要把握住運用政策的時機。因此,政府在利用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解決經濟問題時,應當考慮到時滯***time lag***問題。

  從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來說,財政政策的實施一般會產生下列五種時滯,依次為:認識時滯、行政時滯、決策時滯、執行時滯以及效果時滯。認識時滯是指從經濟現象發生變化到決策者對這種需要調整的變化有所認識所經過的時間,這段延遲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行政部門掌握經濟資訊和準確預測的能力。行政時滯也稱為行動時滯,是指財政當局在制定採取何種政策之前對經濟問題調查研究所耗費的時間。這兩種時滯只涉及行政單位而與立法機構無關,也就是說,這兩種時滯只屬於研究過程,與決策單位沒有直接關係,經濟學稱之為內在時滯。內在時滯的長短,一方面取決於財政當局收集資料、研究情況所佔用的時間以及採取行動的效率;另一方面取決於當時的政治與經濟目的,尤其是在希望實現的目標較多的情況下,必須對政策目標的優先順序進行選擇。

  與內在時滯相對應的是外在時滯。外在時滯是指從財政當局採取措施到這些措施對經濟體系產生影響的這一段時間。主要包括三種時滯:***1***決策時滯是指財政當局將分析的結果提交給立法機構審議通過所佔用的時間;***2***執行時滯是指政策議案在立法機構通過後交付有關單位付諸實施所經歷的時間;***3***效果時滯是指政策正式實施到已對經濟產生影響所需要的時間。這三種時滯與決策單位發生直接關係,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的經濟活動,故稱為外在時滯。由於經濟結構和經濟主體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很難預測,因此,外在時滯可能會更長。圖14—4表明了財政政策時滯的先後次序及其內容。

  實際上,貨幣政策的操作或多或少地也存在著上述五種時滯。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時滯長短比較而言,內在時滯只涉及經濟問題的發現與對策研究,這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說,大體一致。因此,就內在時滯而言,無法確定這兩種政策孰優孰劣。

  但是,就外在時滯來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優勢比較就較為容易。一般而言,財政政策的決策時滯較長,因為財政政策措施要通過立法機構,經過立法程式,比較費時;相比之下,貨幣政策可由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直接影響貨幣數量,時滯比較短。就執行時滯來看,財政政策措施在通過立法之後,還要交付給有關執行單位具體實施,而貨幣政策在中央銀行決策之後,可以立即付諸實施。所以,財政政策的執行時滯一般比貨幣政策要長。但是,從效果時滯來看,財政政策就可能優於貨幣政策。由於財政政策的工具直接影響社會的有效需求,從而使經濟活動發生有力的反應;而貨幣政策主要是影響利率水乎的變化,通過利率水平變化引導經濟活動的改變,不會直接影響社會有效需求。因此,財政政策的效果時滯比貨幣政策要短。

  總之,就時滯方面來看,很難比較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研究這兩種政策的時滯問題時,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客觀經濟環境和不同政策的各種時滯加以比較,才能作出正確判斷,選擇有效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