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效應的原因

  財政政策效應Effects of fiscal policy,即財政政策作用的結果,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於政策是高效還是低效,一般可用政策成本與政策效益的對比分析來進行評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即財政政策作用的結果,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於政策是高效還是低效,一般可用政策成本與政策效益的對比分析來進行評價。

  財政政策效應的含義:

  1.財政政策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有效作用

  2.在財政政策的有效作用下,社會經濟作出的反應

  財政政策主要效應

  一、內在穩定器

  所謂“內在穩定器”是指這樣一種巨集觀經濟的內在調節機制:它能在巨集觀經濟的不穩定情況下自動發揮作用,使巨集觀經濟趨向穩定。財政政策的這種“內在穩定器”效應無需藉助外力就可直接產生調控效果,財政政策工具的這種內在的、自動產生的穩定效果,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行發揮調節作用,不需要政府專門採取干預行動。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器”效應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累進的所得稅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進的所得稅制

  累進的所得稅制,特別是公司所得稅和累進的個人所得稅,對經濟活動水平的變化反應相當敏感。如果當初政府預算收支平衡,稅率沒有變動,而經濟活動出現不景氣,國民生產就要減少,致使稅收收入自動降低;如果政府預算支出保持不變,則由稅收收入的減少導致預算赤字發生,從而“自動”產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國民生產的繼續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

  在健全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制度下,各種社會福利支出,一般會隨著經濟的繁榮而自動減少,這有助於抑制需求的過度膨脹,也會隨著經濟的蕭條而自動增加,這有助於阻止需求的萎縮,從而促使經濟趨於穩定。如果國民經濟出現衰退,就會有很多人具備申請失業救濟金的資格,政府必須對失業者支付津貼或救濟金,以使他們能夠維持必要的開支,從而使國民經濟中的總需求不致下降過多;同樣,如果經濟繁榮來臨,失業者可重新獲得工作機會,在總需求接近充分就業水平時,政府就可以停止這種救濟性的支出,使總需求不致過旺。

  二、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巨集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巨集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1、投資或公共支出乘數效應

  它是指投資或政府公共支出變動引起的社會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增加或減少的影響程度。一個部門或企業的投資支出會轉化為其他部門的收入,這個部門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儲蓄後用於消費或投資,又會轉化為另外一個部門的收入。如此迴圈下去,就會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或支出的倍數遞增。以上道理同樣適用於投資的減少。投資的減少將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的倍數遞減。公共支出乘數的作用原理與投資乘數相同。

  2、稅收乘數效應

  它是指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對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程度。由於增加了稅收,消費和投資需求就會下降。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又會引起另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如此迴圈下去,國民收入就會以稅收增加的倍數下降,這時稅收乘數為負值。相反,由於減少了稅收,使私人消費和投資增加,從而通過乘數影響國民收入增加更多,這時稅收乘數為正值。一般來說,稅收乘數小於投資乘數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數。

  3、預算平衡乘數效應

  預算平衡乘數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當政府支出的擴大與稅收的增加相等時,國民收入的擴大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擴大量或稅收的增加量,當政府支出減少與稅收的減少相等時,國民收入的縮小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減少量或稅收的減少量。

  三、獎抑效應

  獎抑效應主要是指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各種獎懲措施,優惠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某些地區、部門、行業、產品及某種經濟行為予以鼓勵、扶持或者限制、懲罰而產生的有效影響。

  四、貨幣效應

  1、貨幣效應直接影響貨幣流通

  表現為政府投資、公共支出、財政補貼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會貨幣購買力,從而對貨幣流通形成直接影響,產生貨幣效應。

  2、公債政策的貨幣效應

  財政政策的貨幣效應主要體現在公債上。公債政策的貨幣效應又取決於公債認購的物件和資金來源。如果中央銀行用紙幣購買公債,這無異於紙幣發行,從而產生通貨膨脹效應;如果商業銀行購買公債,且可以用公債作為準備金而增加貸款的話,也會導致貨幣發行,從而使流通中的貨幣增加等等。

  財政政策效應評析

  中國實施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以來,不斷有研究者提出,這一巨集觀政策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國外也有人士表示擔心,中國近年大規模發行國債,增加政府投資、擴大支出,是否會產生擠出效應。

  所謂“擠出效應”,是指由於政府通過向企業、居民和商業銀行借款來實行擴張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對有限信貸資金的競爭,導致民間部門投資減少。它將使政府擴張性財政支出的效應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擠出效應並不是在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調節時必然要發生的。具體到中國近四年來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踐來看,依據對經濟執行各項指標的分析,在中國出現擠出效應的觀點尚得不到有力的證據支援。這可以從增發國債對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來考察:

  第一,增發國債對利率的影響。自1996年5月以來,名義利率多次下調,但實際利率是上升的,這並不是財政擴張帶來的結果。由於中國尚未實行名義利率的市場化,積極財政政策不會影響名義利率的升降。實際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為物價水平下降,而中央銀行出於種種考慮沒有及時隨物價變動調整名義利率所致,進一步看,價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財政擴張的結果,相反,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價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發國債對借貸資金量的影響。增發國債沒有與民間競爭有限的資金。幾年來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率超過70%,存在較大的存貸差額。商業銀行近年的資金過剩主要是風險意識增強、企業投資收益較低、預期不好及產業政策調整的緣故,而且這種過剩是在滿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後的過剩。

  從實際經濟執行看,民間投資主要受到民間資本的邊際產出?或利潤率和公共投資影響,民間資本邊際產出上升會引起民間投資規模的增加。如果公共資本投向競爭領域,即與民間資本的生產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資就很可能擠出民間投資。積極財政政策的投資領域主要是生態環境保護、高速公路、鐵路、供水和機場、糧庫、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屬於社會公共支出領域,對民間投資不會形成擠出效應。相反,基礎設施建設還可以改善民間投資的外部環境,提高民間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推動民間投資。

  第三,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具有替代關係,即財政增加政府購買支出可能擠出居民消費。但這要通過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具體分析才能確定。某項財政支出如招待費,的確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公共設施支出則是私人消費的互補品;還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又是互補品,比如國家用於食品和藥品檢驗的支出,既減少了私人的檢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對食品和醫藥的支出。有關部門通過財政購買支出和居民消費關係的計量模型分析發現,財政購買支出與居民消費總體是互補關係,擴大政府支出對需求總體上具有擴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