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原因

  社會財富的總量是一定的,政府這邊佔用的資金過多,又會使私人部門可佔用資金減少,經濟學將這種情況,稱為財政的“擠出效應”。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擠出效應是指擴張性財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擠佔私人投資,抑制總需求增加的現象,稱為擠出效應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作用。

  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和勞務需求上升,物價上漲,實際貨幣供給量降低,可用於投機動機的貨幣減少,債券價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資減少,消費減少。政府支出擠佔了私人投資和消費。

  擠出效應的影響因素

  支出乘數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會使利率上升,乘數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資減少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減少也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貨幣需求函式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產出水平增加所導致的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即貨幣需求函式中h的大小,h越小,貨幣需求稍有所變動,就會引起利率的大幅度變動,因此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擠佔效應越多;反之, 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變動對投資水平的影響就越大,因而擠出效應就越大;反之越小;

  這四個因素中,支出乘數主要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它一般被認為是穩定的;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決於支付習慣和制度,一般認為也較穩定,因而擠出效應的決定性因素為貨幣需求及投資需求對利率敏感程度。

  在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因而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為0,財政政策效果極大;在流動性陷阱中執行。

  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為0,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極大,因而財政政策毫無效果。

  巨集觀經濟學認為:短期決定國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會總需求。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中,社會總需求由三部分組成,即:居民消費、企業投資和政府支出。在國民經濟執行的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個人消費和私人投資有不斷下降的趨勢,總需求與社會生產能力之間出現缺口,國民經濟增長受到抑制。政府可以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膨脹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但是在貨幣供給量保持穩定的情形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使利率水平上升,從而擠出私人投資,政府擴大需求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應下降。這就是擠出效應的一般理論模型。為了克服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應當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混合使用,以便使市場利率水平保持穩定,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擠出效應的理論模型表明,政府在對經濟增長進行調控時,一定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政策上的矛盾,也就是減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大小,決定於市場經濟中的多種因素,如用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分析,它決定於IS和LM曲線的斜率。斜率主要反映的是市場經濟中私人投資對利率變動的反映程度。由於投資是利率水平的減函式,投資對利率的變動十分敏感,通常所講的投資利率的彈性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就大;投資利率的彈性小,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就小。如利率不變,即在凱恩斯陷阱區域,擠出效應為零。如隨著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利率上升的非常高,即在古典區域,擠出效應將無限大,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應等於零。在一個完全由政府配置資源的市場,擠出效應問題不存在,因為政府支出的變化,不受利率水平的影響。

  擠出效應也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考察。從總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擴大投資需求,一定會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資下降,這就減弱了政府支出的擴張效應。我們可以把這種擠出效應界定為需求型擠出效應。從總供給的角度看擴張性財政政策也有擠出效應。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為應對社會總需求的不足,短期內大幅度增加政府開支。如果產出效率很低,必會引起社會物價總水平上升,在名義貨幣供給不變的情形下,實際貨幣供給減少,實際利率水平上升,個人投資需求減少,積極的財政效應減弱。如果社會產出率高,供給型的擠出效應可能不存在。

  擠出效應的影響因素

  [編輯]支出乘數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會使利率上升,乘數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資減少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減少也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編輯]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貨幣需求函式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產出水平增加所導致的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編輯]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即貨幣需求函式中h的大小,h越小,貨幣需求稍有所變動,就會引起利率的大幅度變動,因此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擠佔效應越多;反之, 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編輯]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變動對投資水平的影響就越大,因而擠出效應就越大;反之越小;

  這四個因素中,支出乘數主要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它一般被認為是穩定的;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決於支付習慣和制度,一般認為也較穩定,因而擠出效應的決定性因素為貨幣需求及投資需求對利率敏感程度。

  在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因而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為0,財政政策效果極大;在流動性陷阱中執行。

  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為0,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極大,因而財政政策毫無效果。

  擠進效應和擠出效應理論對我國財政支出政策的啟示:

  我們可以看出,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實際上反映了政府支出與民間投資和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諧與共生共榮的關係,而擠出效應則表現了政府支出對民間投資和消費的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一般而言,財政政策的實際淨效應應取決於這兩種相反方向的效應的對比。如果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大於擠進效應,則說明現行的財政政策必須要加以適當調整,如果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大於擠出效應,則表明當前的財政政策可以繼續延續。

  為使財政政策能夠產生更多的擠進效應和更少的擠出效應,當前我國在調整財政支出政策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

  1.財政政策必須能夠適應巨集觀形勢的變化

  當私人投資對利率較為敏感時,或者從經濟週期的角度看,當經濟處於經濟週期的復甦和高漲階段時,政府應當適時調整財政支出的規模和方向,適當收縮建設性財政支出的範圍。因為私人投資對利率的敏感性決定了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比較大,擠進效應比較小,而此時建設性財政支出政策的效果並不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證相當程度的公共財政支出的規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公共財政支出可以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而當私人投資對利率不敏感或經濟處於蕭條和衰退階段時,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比較小,而擠進效應則相對比較大。因此,在我國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已經退居為次要矛盾的地位時,財政政策的主要目標應當是防止經濟過熱和有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此時,一般來說,從資金來源上看,來源於稅收的財政支出政策比較好,而來源於公債的財政支出規模必須要加以適當限制。

  2.財政支出要同時兼顧“軟”、“硬”環境的改善

  財政支出既要著眼於改善投資的“硬”環境,即傳統的能源、原材料、、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又要著眼於改善投資的“軟”環境,也就是要加強人力資本投資環境的改造,大力興辦、醫療、衛生等行業,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資,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擠進效應的作用。事實上,從以往的政策實踐來看,我國東西部地區吸引民間投資的能力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上,更體現在人力資本素質等“軟體”設施的差異上,如果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瓶頸約束不能夠得到有效緩解,那麼,這些地區的物質資源的優勢必然也難以發揮,政府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最終也難以徹底實現。為此,今後我國的政府財政支出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財政支出應在教育、醫療和保障等方面要有大的作為,財政政策促使人力資本素質的提高將促使人力資本獲得合理定向流動的條件和可能,為我國今後的城市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必須優化財政支出的區際分佈

  既然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隨著市場的發達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那麼,為了保證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應當一如既往地致力於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的投資環境的改善。一般來說,財政資金在東部較發達地區的產出效率***擠進效應***要顯著高於西部欠發達地區,但同時我們又注意到,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政策更能體現政府政策的公平性,有鑑於此,我國當前財政資金的使用在東西部地區、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市和地區等要注意區別對待、各有側重,同時要堅持確保重點的原則。

  4.全面正確地評價財政政策的效果

  事實上,我們以上對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和擠進效應的,只是從經濟效率和經濟增長快慢的角度來衡量政府的巨集觀調控的效果的,很顯然,這種衡量是不全面、不公正的。因為市場經濟具有片面追求經濟效率的內在衝動,以致於產生市場失靈的現象,因此,政府的政策不能推波助瀾,而應該在講究效率的同時,更多地體現經濟發展的公平性和平穩性。在當今,人們越來越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政府的巨集觀調控目標正朝著多元化方向邁進,因此,在當前,我國也不宜僅僅用擠進效應或擠出效應的大小來衡量財政政策的得失,而應該服從大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要求,結合其他方面的量化指標如環境指標、公平指標等,來全面綜合地審視和評價財政政策的效果,這是我們在今後的具體政策實踐中必須要高度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