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

  財政政策就是通過財政支出和稅收政策調整而進行經濟決策的政策,而貨幣政策是通過利率調整而影響經濟決策的政策。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有四種混合,第一種是膨脹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混合,第二種是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混合,第三種是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膨脹性貨幣政策混合,最後一種則是以及膨脹性財政政策和膨脹性貨幣政策混合。這些混合的政策效應,有的是事先可預計的,有的則必須根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何者更強有力而定,因而是不確定的。比如,第一種混合一定會使利率上升,但產出是不能確定的。第二種混合一定會使產出減少,但不能確定利率。第三種混合能夠確定的是利率一定會下降,但產出不能確定。最後一種混合,可以肯定的是,產出一定增加,但利率不確定。

  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不同目標,選擇不同的政策組合。例如,當經濟蕭條但又不太嚴重時,可採用第一種組合,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又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當經濟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時,可採用第二種組合,用緊縮貨幣來提高利率,降低總需求水平,又緊縮財政,以防止利率過分提高;當經濟中出現通貨膨脹又不太嚴重時,可用第三種組合,用緊縮財政壓縮總需求,又用膨脹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財政過度緊縮而引起衰退;當經濟嚴重蕭條時,可用第四種組合,用膨脹財政增加總需求,用擴張貨幣降低利率以克服“擠出效應”。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這是一個重點需要把握的問題。

  在我國財政與信貸是國家從巨集觀上集中分配資金的兩條不同的渠道,兩者雖然都能對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進行調節,但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這種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兩者的不同作用。

  ***一***兩者的作用機制不同

  財政是國家集中一部分GDP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因而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財政居於主導地位。財政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並對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再分配。因此,財政可以從收入和支出兩個方向上影響社會需求的形成。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大體確定,因而財政收支的規模大體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單位和個人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也就大體確定了。比如,國家對個人徵稅,也就相應減少了個人的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對企業徵稅或國家對企業的撥款,也就減少或增加了企業的投資需求。銀行是國家再分配貨幣資金的主要渠道,這種對貨幣資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並不直接參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再分配基礎上的一種再分配。信貸資金是以有償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資金盈餘部門和資金短缺部門之間進行餘缺的調劑。這就決定了信貸主要是通過信貸規模的伸縮影響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形成。至於信貸收入***資金來源***雖然對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形成不能說沒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一定要通過信貸支出才能產生。比如,當社會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過旺時,銀行採取各種措施多吸收企業、單位和個人的存款,這看起來是有利於緊縮需求的,但如果貸款的規模不作相應的壓縮,就不可能起到緊縮需求的效果。

  ***二***兩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從消費需求的形成看,包括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兩個方面。社會消費需求,基本上是通過財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財政在社會消費需求形成中起決定作用。只要在財政支出中對社會消費性支出作適當的壓縮,減少社會集團的購買力,社會消費需求的緊縮就可以立即見效。而銀行信貸在這方面則顯得無能為力。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則受到財政、信貸兩方面的影響。在個人所得稅制度日趨完善的情況下,財政對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響的。而銀行主要是通過工資基金的管理和監督以及現金投放的控制,間接地影響個人的消費需求。至於說銀行對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響,也主要是體現在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上。但居民儲蓄存款畢竟可以隨時提取,因而這種影響的力度就不像財政那樣大。再從投資需求的形成看,雖然財政和銀行都向再生產過程供應資金,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在我國現行體制下,根據財政、銀行在運用資金上無償與有償的不同特點,固定資產投資理應由財政供應資金,而流動資金投資一般由銀行供應資金。雖然隨著銀行信貸資金來源的不斷擴大,銀行也發放一部分固定資產投資貸款,但銀行的資金運用的重點仍是保證流動資金的供應。從這裡也可看出,財政在形成投資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合理化,而銀行的作用則主要在於調整總量和產品結構。

  ***三***兩者在膨脹和緊縮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經濟生活中,有時會出現需求不足、供給過剩,有時又會出現需求過旺、供給短缺。這種需求與供給失衡的原因很複雜,但從巨集觀經濟看,主要是由財政與信貸分配引起的,而財政與信貸在膨脹和緊縮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別的。財政赤字可以擴張需求,財政盈餘可以緊縮需求,但財政本身並不具有直接創造需求即“創造”貨幣的能力,惟一能創造需求、創造貨幣的是銀行信貸。因此,財政的擴張和緊縮效應一定要通過信貸機制的傳導才能發生。比如財政發生赤字或盈餘時,如果銀行相應壓縮或擴大信貸規模,完全可以抵消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效應;只有財政發生赤字或盈餘,銀行也同時擴大或收縮信貸規模,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效應才能真正發生。問題不僅在此,銀行自身還可以直接通過信貸規模的擴張和收縮來起到擴張和緊縮需求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銀行信貸是擴張或緊縮需求的總閘門。

  正是由於財政與銀行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這就要求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必須配合運用。如果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會產生碰撞與摩擦,彼此抵消力量,從而減弱巨集觀調控的效應和力度,也難以實現預期的調控目標。

  不同的政策組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也就是膨脹性、緊縮性和中性三種類型政策的不同組合。現在我們從鬆緊搭配出發來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不同組合效應。

  ***一***鬆的財政政策和鬆的貨幣政策,即“雙鬆”政策

  鬆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減少稅收和擴大政府支出規模來增加社會的總需求。鬆的貨幣政策是指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擴大信貸支出的規模,增加貨幣的供給。顯然,“雙鬆”政策的結果,必然使社會的總需求擴大。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生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利用這種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擴大就業,但卻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

  ***二***緊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即“雙緊”政策

  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增加稅收、削減政府支出規模等,來限制消費與投資,抑制社會的總需求;緊的貨幣政策是指通過提高法定準備率、提高利率來壓縮支出的規模,減少貨幣的供給。這種政策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脹與通貨膨脹,但可能會帶來經濟停滯的後果。

  ***三***緊的財政政策和鬆的貨幣政策

  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抑制社會總需求,防止經濟過旺和制止通貨膨脹;鬆的貨幣政策在於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就是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但貨幣政策過鬆,也難以制止通貨膨脹。

  ***四***鬆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

  鬆的財政政策在於刺激需求,對克服經濟蕭條較為有效;緊的貨幣政策可以避免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是在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儘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但長期運用這種政策組合,會積累起大量的財政赤字。

  從以上幾種政策組合可以看到,所謂鬆與緊,實際上是財政與信貸在資金供應上的鬆與緊,也就是銀根的鬆與緊。凡是使銀根鬆動的措施,如減稅、增加財政支出、降低準備金宰與利息率、擴大信貸支出等,都屬於“鬆”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緊銀根的措施,如增稅、減少財政支出、提高準備金率與利息率、壓縮信貸支出等,都屬於“緊”的政策措施。至於到底採取哪一種鬆緊搭配政策,則取決於巨集觀經濟的執行狀況及其所要達到的政策目標。一般說,如果社會總需求明顯小於總供給,就應採取鬆的政策措施,以擴大社會的總需求;而如果社會總需求明顯大於總供給,就應採取緊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

  到這裡,我們的分析主要還是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調節效應放在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上,實際上,不管是鬆的政策措施還是緊的政策措施,在調節需求的同時也在調節供給。同樣的道理,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情況下,既可用緊的政策措施來抑制需求的增長,也可用鬆的政策措施來促進供給的增長。因此緊的政策措施和鬆的政策措施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如果從結構方面看,問題就更清楚。在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也會有一些部門的產品供大於求,另一些部門的產品供小於求;在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平衡的情況下,同樣也會出現有的部門的產品供大於求,有的部門的產品供小於求。這樣單純地採取緊的或鬆的政策調節,都不可能使部門之間保持平衡。因此,還要從結構失衡的具體情況出發,採取或緊或鬆的政策措施加以調節。由此可見,當我們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實現巨集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時,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還要兼顧供給的一面。當然也要看到,採取緊的政策措施在壓縮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採取鬆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給方面往往要經歷一個過程才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