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財政政策分析論文

  在我國實施積極的還是適度的甚至是緊縮的財政政策,絕不是人們隨意的取向,而是要考慮一系列因素才能確立。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我們應實行什麼樣的財政政策?——我國財政政策取向的若干因素分析

  在我國實施積極的還是適度的甚至是緊縮的財政政策,絕不是人們隨意的取向,而是要考慮一系列因素才能確立。探索這一 問題 ,對於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 發展 國民 經濟 ,調節供求關係,抑制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財政政策取向關鍵取決於經濟是否滯脹還是通脹

  眾所周知,財政政策從來是為實施經濟持續發展服務的重要工具。它取向什麼樣的座標,主要看計劃期內經濟是否滯脹或通脹。如果經濟滯脹,就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反之經濟通脹,就要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例如近幾年來,我國連續多年推行擴大的財政投資政策即積極的財政政策,決定性因素是由於我國經濟滯脹。無論在我國還是國外都是如此。因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都有著共同的衡量標準,即為了實現抑制通膨脹,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目標。我國自1998年以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在當時國內外的經濟環境下推行的。國外,亞洲出現了經濟危機, 中國 作為一個大國,為了緩解經濟危機,有責任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幫助有關國家擺脫危機;國內,存在著嚴重的通貨滯脹,這是更重要的因素,更加需要實施極極的財政政策。

  實踐已證明了這一政策的正確性。由於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從1998年到現在,我國的經濟保持了適度快速增長,有力地拉動了整個經濟發展。例如我國發行的國債,從1998年至2001年4年時間裡,共發行5100億元,用於基本建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38、1.44、1.81、1.66個百分點,使我國的經濟在世界經濟處於衰退的情況下,仍呈現一枝獨秀。看來,只要有利於抑制通貨滯脹,有利於擴大內需,有利於經濟增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在我國經濟通脹的情況下,財政政策的取向將會是緊縮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取向還必須考慮利與弊的因素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要考慮上述定性因素,還應考慮實施中的利與弊的因素。積極的財政政策正如其它政策一樣,都有一定的極限。當長期實施積極的即過度的財政政策,必然會帶來負面 影響 ,也就是說,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利有弊。它的利表現在上述已經闡明的抑制通貨滯脹、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它的弊主要反映在:

  1、影響巨集觀管理平衡。由於長期的國債投資,必然帶來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促使投資的增速不僅超過GDP的增速,而且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超過消費的比重,這就使國民收入中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不協調,從而影響巨集觀管理的平衡。我國曆年經濟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積累佔國民收入中30%的比例是合適的。它既不會帶來通貨膨脹,也不會帶來通貨滯脹。但 目前 積累佔國民收入的比例將近40%,影響了積累與消費比例的協調。所以長期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帶來巨集觀管理上的難題。

  2、 影響 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由於積累投資佔GDP的比重過高,消費需求的增長就受到影響,就會對GDP增長率的貢獻帶來不利。例如,2001年上半年消費增長率,對GDP的增長貢獻率不足40%。與此同時,還應看到,消費率的下降,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的緩慢,導致了農民和城市居民弱勢群體的出現,從而拉大了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差距。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以基尼係數為衡量標準,已經達到了0.4的警戒線。這就直接影響有效需求的擴大,進而影響整個國民 經濟 增長和 社會 的穩定。

  3、增加中央財政負擔。由於連續多年發行國債,國債餘額已從1998年佔GDP的比重只有10%,上升到2002年的18.3%,快要達到國際公認的20%警戒線。不僅如此,我國的國債償還,不像有些國家債務由中央和地方分級負擔,而是多集中在中央,債務由中央財政負擔。所以推行持續的財政政策,極不利於中央財政的收支平衡。

  4、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財政制度的改革。由於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投資基本上偏重於第一、二產業,第三產業 發展 滯後,使長期未解決好的產業結構調整的矛盾,進一步擴大化。因而,它既不利於經濟持久增長,也不利於勞動者就業,更影響國家財政體制改革。另一方面,由於國債的投入基本上是政府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是國有資本,這就削弱了民間資本的投入,從而使得擁有民間儲蓄達7萬多億元的資本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作為財政體制改革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掘民有資本的發展空間,使投資主體多元化。

  由上可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考慮利弊兩方面因素,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從實際出發,確定財政政策的取向是否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緊縮的財政政策;如果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多少年限為宜。否則,不掌握火候,將會帶來嚴重後果。

  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實踐中應當逐步退出,但不能急下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又面臨著嚴重的失業和不良債務等社會 問題 ,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方面要逐步退出,認真解決好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但一定不能急下。對此,我們應採取以下對策:

  第一,要提高認識。在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自1998年以來已快五年,儘管成績顯著,但帶來的問題不少,應當引起重視,一定要看到我國連續數年發行的國債,佔GDP總額比重已逼近國際警戒線;還債的依存度主要靠中央財政。這就要求我國的財政政策,從積極的財政政策框架中跳出來,變成適度的財政政策。所謂適度,就是要通過綜合性的財政決策,實現既不增加中央財政負擔,又能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需求的目標。只有這樣去認識和處理問題,才不會把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為長期實施的政策。

  第二,要充實提高。根據我國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今後在繼續實施這一政策時:一是在國債投資的方向上要充實提高。既要在適度擴大發行國債,籌集資金用於拉動投資需求、拉動整個經濟增長的同時,又要使投資最大可能提高城鄉弱勢群體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計增加就業,使消費佔GDP的比重得到提高,以擴大消費需求,抑制通貨滯脹。二是在發揮財政政策功能上,進行結構性調整。有人認為減稅是調整財政政策功能的一個方向,應當抓住時機進行。筆者認為:當前按照我國的國情,不適宜採取全面減稅的措施。這是因為我國稅制以間接稅為主,而間接稅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較小;再加上我國的稅收水平並不很高,只達到國際中等水平,尤其是在我國經濟結構還極不合理、投資機制不完善、通貨緊縮仍然存在的形勢下,如果全面減稅,不僅會加速 企業 盲目投資,帶來經濟結構更加失衡,而且一旦在價格競爭的市場上商品出現更多的積壓,將會帶來更為嚴重的通滯貨脹。但這並不等於說稅制不應該進行適當調整。筆者認為,一旦時機成熟,就應當儘快改革和完善增殖稅、企業所得稅。

  第三,要配套實施。為了拉動經濟持續增長,保持巨集觀經濟的穩定,應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還必須實行配套的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核心是防範 金融 風險,保證巨集觀經濟執行有足夠有效的資金,因而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國內外實踐也已證明:無論是抑制通貨滯賬還是制止通貨膨脹,實行配套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十分必要的。

  篇二

  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風險分析

  【摘要】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經濟衰退時期,夠起到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然而,當巨集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時,積極財政政策的風險也會凸顯出來,比如,伴隨著政府財政赤字增加、國債規模擴大,可能引發政府債務危機和通貨膨脹,政府支出增加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出效應”越來越大,財政政策的效應越來越小。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適時調整、轉型以及創新是必然的選擇。

  【關鍵詞】積極財政政策;財政赤字;“擠出效應”;通貨膨脹

  一、引言

  2008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引發了華爾街金融風暴,進而發展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嚴重性金融危機。危機愈演愈烈,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捲入其中,並不斷向實體經濟領域延伸,引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由於我國外匯制度中資本賬戶管制和我國金融機構對外投資比例較小的原因,這場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影響不大,但是隨著危機的蔓延,危機通過貿易、投資和市場預期等渠道影響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對我國經濟增長有較大貢獻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打擊,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突然遭遇“拐點”,巨集觀經濟形勢嚴峻。同時,2008年國內的巨集觀經濟表現也不是很理想,工業生產增速緩慢,企業利潤增幅回落,工業增加值大幅度降低;貿易增長進入不穩定期,貿易順差出現波動;國內物價水平大幅度波動,經濟增長放緩。在此國際國內背景下,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和緩解國內經濟下滑的壓力,我國及時調整巨集觀經濟政策,制定一系列調控方案,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啟動了直接作用於實體經濟的積極財政政策,開始了新一輪反週期調控。綜合運用預算、國債、稅收等政策工具,著力擴大內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回升向好。令人矚目的是國務院批准了在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方面投資4萬億元的支出計劃。4萬億的支出主要用於擴大政府對保障性住房、災後恢復重建、農業基礎設施以及農村民生工程的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社會事業建設投資、節能減排以及生態環境建設、以及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4萬億元投資安排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標誌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再次啟動,對提升市場信心具有積極意義。自從2008年底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我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率先復甦和發展,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非常顯著。通過政府擴張性的支出、減少稅收、增加政府轉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帶動了社會的投資和消費,間接刺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具有很強的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應。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35353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8.7%。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97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而且積極財政政策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民生領域的作為,有效地促進了“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助”的民生工程,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抑制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相背離。

  二、積極財政政策的風險分析

  ***1***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會導致政府的財政赤字增加,引發償債危機。2008年底的積極財政政策既包括龐大的財政增支內容,如增加4萬億的擴大內需重點專案,十大產業振興投資計劃,又包括頻繁的減稅措施和稅收改革。這樣增支減稅的結果勢必產生鉅額財政赤字,為了彌補赤字,政府大規模增發國債,包括中央代發的地方政府債券,而國債規模過大、過快增長可能會引發償債危機,對我國財政安全執行帶來較大沖擊。***2***積極財政政策會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根據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在經濟資源一定的條件下,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大規模的投資於基礎建設,必然排斥私人經濟主體進入部分具有競爭性的基礎建設專案,抑制了民間投資需求的有效增長。同時,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往往需要大規模的信貸資金對財政資金的配套,這樣會使得了商業銀行對企業的信貸資金的供應量大量減少,進一步抑制企業投資。總之,“擠出效應”會降低政府購買支出乘數,對經濟的促進效應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政府在某些領域投資的效率往往比私人投資的效率低,政府投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浪費。***3***積極的財政政策具有一定的通貨膨脹風險。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著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持續的財政赤字會對總需求具有正效應。總需求的擴張通過乘數效應增加國民收入,貨幣交易需求隨之增加,央行將不得不適應貨幣需求的變化而增加貨幣供給並提高價格水平。Barro***1976***在討論李嘉圖理論體系中持續赤字是否導致通貨膨脹的問題時認為,一旦政府債務存量的增長率超過了產出增長率,持續赤字就會通過貨幣化的形式引起通貨膨脹。Sargent 和Wallce ***1981***認為如果一部分財政赤字由國債發行彌補,則將來勢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鑄幣稅去彌補。這一結論表明由於利息支付的存在,以發行國債方式彌補財政赤字最終會導致較完全以貨幣發行方式彌補赤字更多的貨幣發行,從而引發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圖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2008年底實行財政擴張,加上寬鬆的貨幣政策,共同導致社會總需求增加,尤其是投資增長長期過快,引發需求拉動的物價上漲。2009年以來我國物價水平出現持續上漲,新一輪通貨膨脹的跡象也越發明顯,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2011年7月份CPI繼續攀升,上漲至6.5%。***4***長期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容易產生路徑依賴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序。而且財政政策效用呈現遞減效應,在這一輪的積極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我國的國債發行規模很大,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卻在逐年遞減,對國內消費刺激效應遞減。

  三、政策建議

  任何巨集觀經濟調控政策都應適可而止,超越需求的“越位管理”將會把經濟帶向相反的困境。2010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實現經濟復甦的目標基本達到,隨著財政風險的加大政策效果弱化,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適時調整、轉型以及創新是必然的選擇。首先,要進行政策調整。包括調整財政投資結構,加大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財政投入力度;對現行稅制中的不合理環節進行規範和調整,加大結構性減稅政策力度,減輕企業和居民稅收負擔,促進企業擴大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完善財政投融資體系、加強公債管理,完善地方債的發行和管理機制。其次,根據巨集觀經濟形勢的發展,擇機進行財政政策的轉型。財政政策在該退出時不適時退出,容易對社會投資和消費產生“擠出效應”,還可能導致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逆轉,並造成不應有的財政負擔和財政風險。因此政府進行認真的形勢分析和利弊得失的判斷,把握好政策調整時機。最後,政府財政政策需要創新,轉變調控手段。一方面,今後的財政政策應採取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並重的策略,支出、稅收和轉移支付等政策工具作用的重點應轉變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培育長期增長機制、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並以此為基礎,穩定和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促進即期消費,拉動消費需求帶動經濟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信柱.積極財政政策研究――基於我國1998年與2008年財政政策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0

  [2]許雄奇.中國財政赤字的巨集觀經濟效應研究[D].重慶大學.2007

  [3]劉海鵬,王翠.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財政政策轉型及其效應分析[J].財經政法資訊.2009***6***

  [4]李靖娜,羅廷婷,王劍.應對金融危機的中國財政政策評析[J].企業導報.2009***7***:15

  專案基金:本文系河南省南省教育廳201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擴張性財政的通脹風險之實證分析》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1-ZX-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