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工具對經濟的調控作用
財政政策,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以及各種轉移支付。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財政政策工具對經濟的調控作用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此後10多年,我國經濟增長先後經歷了速度過快、穩中趨降和平穩較快三個階段,總體上呈現出持續較快增長和波動幅度收窄的良好態勢。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政策作為政府巨集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自2004年5月份以來採取的財政貨幣政策調控,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長期居高不下的投資規模終於大幅回落,物價無論是PPI還是CPI均疾步走低,貨幣供應量回到央行盯住範圍內。從而體現了財政政策在促進體制改革、促進協調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國在加強財政巨集觀調控、推進依法理財,推動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實施了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穩健財政政策,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改善。
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31627.98億元,突破3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同期增長19.8%。200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已經清晰。國民經濟在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的情況下,出現了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向:一是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連續下滑,目前已經進入理想的區間;二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人民幣匯率在初始升值2%之後穩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幣升值後淨出口繼續上升,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外匯儲備創歷史新高;四是工業企業利潤率下降;五是部份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實施巨集觀調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難度。若要保持高增長、低通漲的理想發展格局,短期內通過利率、匯率調節經濟增長、改善進出口平衡、提高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壓縮長線投資等已經沒有太大的餘地。而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則可以通過降低企業稅負總水平、調整進出口關稅政策、實行有差別的行業稅制和稅收優惠政策、調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抑制和消除目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政府的巨集觀調控目標。
2003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在整個貨幣政策調控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從2003年4月份開始,人民銀行通過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加大對衝外匯佔款的力度;此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向商業銀行提示房地產信貸風險,要求商業銀行加強貸款管理;此外,還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原來6%調高至7%。2004年一季度開始,人民銀行連續出臺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別上調中央銀行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並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10月人民銀行分別上調了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同時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從而體現出貨幣政策在巨集觀調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巨集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人民銀行執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市場化手段加強總量控制、優化信貸結構、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金融穩定執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5年11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8.3 %,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12.7 %;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2.2萬億元;信貸結構有所改善,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同比多增4413億元,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344億元,農業貸款同比多增75億元。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是國家巨集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 是國家的重要政策。但兩者又有不同。調節經濟的手段不同 , 財政政策是運用財政收入和支出來調節 , 貨幣政策是通過調節貨幣的供應量和需求量來調節。制定政策的機關不同 , 財政政策中的財政收支計劃必須經過人大的批准 , 貨幣政策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財政調節更具有直接性 ,貨幣調節則相對具有間接性。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和調節收入方面發揮重要功能,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財政政策推動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
承擔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成本,是我國財政肩負的特殊重要職能。回顧我國的改革發展歷程,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債務處理、人員安置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金融改革中的壞賬處理和資本金補充,多年欠賬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理順價格關係時各方面利益關係的協調等,都有財政資金大量投入。這與那些體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財政主要著眼於社會事業發展的國家有很大不同。從全域性和長期看,增加財政對改革的投入意義重大。體制沒有理順,會加大生產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著明顯的制度收益。通過投入於改革,財政政策不僅成為穩定社會的“減震器”,而且成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社會活力、保持長期較快發展的“助推器”。
財政政策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利益關係急速調整,統籌兼顧各方面訴求的壓力加大。最近幾年,財政通過稅收、國債、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更加註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發展,注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落後地區的發展,注重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義務教育的發展,注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特別是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調節了各方關係,維護了社會穩定。我國是一個正在進行體制改革和發展很不均衡的大國,基本國情決定了巨集觀政策既要調控總量又要調控結構,財政政策既要支援經濟社會發展又要支援改革,調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場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這樣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
貨幣政策保持物價穩定促進經濟增長
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具有兩方面含義,一是穩定物價,二是維護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中介目標來實現最終目標。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貨幣供應量。現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央銀行在巨集觀調控方面積極探索,針對巨集觀經濟執行狀況,靈活採取寬鬆或緊縮的貨幣政策,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信貸、利率、匯率、資產價格等渠道,影響企業和居民的生產、投資、消費等行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貨膨脹,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貨緊縮,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巨集觀經濟環境。
1993—1994年,各地湧現開發區熱、房地產熱和股票熱,投資需求、消費需求急劇擴張,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對商業銀行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靈活調節利率、協調運用本外幣政策等措施,適時調控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同時大力整頓金融秩序、規範市場行為。包括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在內的綜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貨膨脹,使國民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再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周邊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中國從自身實際情況和國際形勢的要求出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為地區金融穩定作出重要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讚譽。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需求減少,同時國內供給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於求。在內外因素綜合作用下,國民經濟出現通貨緊縮跡象。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擴大內需方針,中國人民銀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通過政策法規和“視窗指導”,引導貸款投向,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同時執行金融穩定工作計劃,促進商業銀行深化改革,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穩健貨幣政策的執行,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良好條件。在各種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綜合作用下,我國經濟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在巨集觀調控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時承擔的任務更加繁重,面臨的挑戰也更加艱鉅。
結論
2006年,我國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今年面臨稅制改革的良好機遇,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料有新措施將陸續出臺,所涉及的改革內容包括: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開徵燃油稅、調整進出口環節稅收政策等。今年的財政政策將充分發揮財政的再分配職能,促進社會公平協調發展。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增強貨幣政策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維護總量平衡中的主動調控能力,維護價格水平基本穩定,促進經濟更加協調平衡增長。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我國目前巨集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巨集觀調控的經濟手段,通過各自的傳導機制及政策工具來調節社會供需平衡,進而影響經濟執行。四、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巨集觀調控中的應用按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鬆***擴張性***、緊***緊縮性***型別其在巨集觀調控中的應用有四種組合形式,各有不同的配合效應:
1 . 鬆的財政政策和鬆的貨幣政策搭配,即“雙鬆”政策,其配合的結果能夠比較迅速地激發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的情況下,利用這種配合政策,可以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但它往往帶來經濟增長過熱和通貨膨脹。
2 . 緊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搭配,即“雙緊”政策。這種政策的組合效應,會有效地制止需求增長過猛和通貨膨脹,抑制經濟增長過熱勢頭,但可能帶來經濟的滑坡,失業增加。
3 . 鬆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搭配。鬆的財政政策,有助於克服需求不足和經濟蕭條;緊的貨幣政策能緩解和鬆的財政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壓力。這種政策配合,可以在保持經濟一定增長的同時儘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但這種政策的長期實行,會造成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對匯率和國際收支平衡產生不良影響。緊的財政政策和鬆的貨幣政策搭配。這種配合能改善資源配置,並有助於資金積累。因為緊的財政能限制社會集團和個人消費,而鬆的貨幣政策則能鼓勵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但如果鬆緊掌握不好,貨幣政策過鬆,難以制止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