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教育隨筆

  多開展一些科學活動,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慾。那麼會寫些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獲取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在實現幼兒園培養目標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科學教育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存在於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空間,教師可因勢利導,抓住契機,靈活進行科學教育,豐富幼兒對自然和社會的粗淺知識,增強幼兒的科學意識,形成幼兒對人、事物的正確態度。幼兒在科學活動中需要調動各種認知功能,積極參與,觀察、比較、分類、操作、思維等,從而使幼兒的認知能力在活動中得到相應的培養與提高。科學教育的一些內容與其他教育內容有著潛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絡,比如語言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體育活動《走平衡木》、各種建構遊戲等都包容著一定的科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科學教育幫助幼兒對知識、技能的掌握。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通過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出科學教育的開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定目標,選擇、設計合適的科學教育內容。

  目標是實施科學教育的導向,我們在實施科學教育前可先根據幼兒實際認知水平和科學發展目標,結合時代特徵,明確在這一階段要認知什麼,達到什麼水平,培養哪些能力等。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選擇和設計科學教育的內容,有條不紊地開展科學教育。我們的目標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容易實現的。

  科學教育內容豐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師要充分發揮科學的魅力,巧妙地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激發幼兒對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探究方法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科學”的樂趣,培養一定的探究科學的情感與認知能力。

  二、創設良好環境,為幼兒學科學創造條件。

  在幼兒科學教育過程中,幼兒在正規的科技活動中表現積極,而且對非正規的和偶發的科學也很有興趣,特別是對那些和生活經驗有關的、周圍能經常看到的事物,幼兒可以說是百看不厭、百問不倦。可見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並不是教師強加給他的,而是合適的環境,適度的新鮮的刺激物潛移默化的結果。為此在開展科學活動中,應十分重視環境的創設。

  三、善於觀察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

  在平時實驗的過程中,幼兒的操作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幼兒也會出現重複現象,老師要不斷的發現,並及時進行有效的指導。例如:在“米中取物”這節教育活動中,幼兒看到一個孩子用磁鐵取米中的小鐵珠,餘下的幼兒也相應的去模仿,這時候老師發現後及時進行了指導。“你們都選擇了這樣的方式,說明這是最好的方法,恭喜你們,那下一步要看看誰的方法更有創意。孩子們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很高興,在新的任務中又開始了新的實驗……科學活動正是存在與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它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周圍物質世界緊密聯絡,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都可能發生。要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教師要鍛鍊自己高度的靈敏性,善於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觀察幼兒,瞭解幼兒的活動意向,結合幼兒的一日活動,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對幼兒來說,科學就是他們每天所要做的事。這就要求我們敏銳地察覺到幼兒隨時出現的探究興趣和關注的事物,生成不斷深入的科學探索活動。

  篇二

  我發現有趣的科學活動能較長時間的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能有效的調動幼兒的探索欲。同時我也發現,在一般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科學活動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注重科學結論的傳輸,忽視發展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但是科學教育真正的意義在於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幼兒探究科學的能力。

  其實幼兒科學教育是整個科學教育體系的起始階段、基礎環節。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可以萌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好奇心,積累科學經驗,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為以後的學校科學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我覺得我們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要根據社會的需要、幼兒自身的特點而精心設計,使幼兒在活動中充分的進行探究、操作,並在動手、動腦過程中積累科學知識和技能。

  篇三

  大班年級組要評優質課了,作為年級組長的我當然不敢怠慢。在確定科學活動“螞蟻的生活”為參評活動內容後,我便帶領孩子們開展了一些前期的準備活動。我讓孩子們去幼兒園各個角落尋找螞蟻,看看螞蟻最愛在什麼地方活動,螞蟻的外形特徵是怎樣的,然後把這些記錄下來。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沒過多久就完成了任務。我正想把孩子們帶回活動室,忽然有個孩子問道:“老師,螞蟻最愛吃什麼東西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糖,有的說麵包,還有的說青草……這不正是我公開活動要探索的內容嗎?我心中暗喜,及時把問題拋給了孩子:“這個老師也不知道,你們可以回去問問爸爸媽媽,也可以查查資料,然後把螞蟻愛吃的食物帶到幼兒園來,下次活動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公開活動開始了,我先讓孩子們介紹自己帶來的食物,然後猜哪一種食物是螞蟻最愛吃的。孩子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幾個孩子也發了言。開頭很順利。下一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我讓孩子們按組把帶來的食物分別放在塑料圈內側。再把裝著小螞蟻的瓶蓋開啟,放在塑料圈中間,讓螞蟻爬出來,然後觀察螞蟻往哪兒爬,最後各小組按螞蟻聚集多少給食物排名。很快25分鐘過去了,孩子們通過觀察得出了初步的結論,即螞蟻最喜歡吃糖等甜食,不愛吃青草。我正想請孩子們輕輕地把螞蟻裝回瓶子,進入最後的總結、評價環節,突然一個孩子說:“老師,小螞蟻還沒吃完東西呢!”“吃不完就搬回家吧!”另一個孩子接著說。“那它們怎麼搬東西的呢?剛才我們沒看見呀。”“老師,先別把小螞蟻裝進瓶子,我們再看看吧,也許吃不了那麼多,它們就會搬走。”看來孩子們餘興未盡。我抬頭看牆上的鐘,半小時的活動時間就要到了,如果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就會大大超時,從而影響我這次公開活動的評比結果,因為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評價指標就是教師對活動時間的把握是否恰當。於是,我以不容商量的口氣說:“小螞蟻累了,讓它們回瓶子休息吧。”聽了我的話,孩子們只得很不情願地把螞蟻裝進瓶子。就這樣,活動“圓滿”結束了。

  在評價、反思的時候,教師們就針對“活動中如何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下一環節”作了探討。有的說用有趣的遊戲情境吸引孩子,有的說平時要注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常規……其中有位教師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孩子不願停止操作,是因為他們的情感和探索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像本次活動,孩子們不願意把小螞蟻裝進瓶子,是因為孩子還想知道更多關於螞蟻的祕密,這時教師完全可以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繼續探索、發現,沒有必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強拉到下一環節。我認為能充分尊重孩子需要的活動就是成功的活動。”這位教師的一席話提醒了我,確實,有些活動,特別是探索性科學活動,我們沒有必要一味追求活動結構的完整性或對活動時間的準確把握,而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求調整活動的教育目標、結構、內容和時間,使活動真正為孩子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