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常見藥診型別

  一般的藥疹是發病不是立刻顯現,而是具有潛伏期。第一次用藥往往不引起皮疹,但已使機體處於一種致病狀態,平均期為7-10天,當第二次再用相同藥物時,則24小時內迅速出現反應。即使相隔很久也會引起復發。

  引起小兒藥物過敏最常見的有4種:***1***解熱鎮痛藥;如APC、阿魯片、巴米爾等含有阿斯匹林的口服退燒藥。肌肉注射的安痛定也能引起藥疹,而且比較嚴重。***2***磺胺藥;如複方新諾明。***3***青黴素類抗生素;如口服安必林,肌肉注射的青黴素,靜脈點滴用的氨苄青黴素等。***4***其他各種疫苗及一些中草藥也可引起藥疹。

  :

  1、固定性紅斑型:發於嘴周圍面板,肛門處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見。皮疹形態特殊,易於識別。特點為鮮紅色或紫紅色水腫性紅斑,呈圓形或橢圓形,界限清楚。阿斯匹林、APC、阿魯片、複方新諾明等易引起此類約疹。

  2、紅斑性發疹型:表現為全身性,對稱性分佈大量鮮紅雞皮樣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紅色斑片,形成似猩紅熱式麻疹,伴輕度中度發熱。此類藥疹以青黴素類藥物最常見,如氨苄青黴素,安必林等。

  3、蕁麻疹型:表現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風團,扁平高起,形態不規則,伴有明顯的瘙癢,部分患兒有發熱乏力,關節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狀。引起小兒等麻疹常見藥物力青黴素、痢長、破傷風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

  4、大皰表皮鬆解型:為藥疹中最嚴重的一型,也是小兒最嚴重的面板病之一。一般起病急,進展快,病情嚴重,治療不及時常可導致死亡。皮疹往往初發於患兒的面部、頸部及胸部,為粟粒至綠豆大小深紅色至暗紅色斑片,很快融合成大片。1-2天內皮疹發展全身,部分紅斑中央出現小水,本病患兒全身中毒症狀嚴重,伴有高熱,嗜睡及心肝、腎等內臟傷害。患大皰表皮鬆解型藥疹的小兒,若搶救治療不及時,可因繼發感染所引起的敗血症,肺炎、腎衰或腦出血而死亡。此型藥疹較常見的致敏藥物為安痛定、魯米娜等。

  嬰幼兒藥物使用的4項原則

  父母對藥物的使用方法越熟悉,孩子的健康就越有保障。

  原則1:用法用量要精準。不論是藥品的使用時間、頻率,還是次數、用量等,都需要父母嚴密管控。一旦超出劑量,就容易引發中毒,而劑量過少則不易達到療效。就1歲以前的嬰幼兒來說,最好以藥水為主,不但用量精確,寶寶也更易於接受。

  原則2:使用方法經醫師確認。雖然大部分嬰幼兒用藥對腸胃的傷害都很小,在飯前或飯後服用均可,但具體的使用方法仍需經過醫師確認,才能保證收到最好的療效,同時將對寶寶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原則3:儘量不混合用藥。某些藥物與乳製品相結合後會導致藥效降低,因此不建議把藥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會讓藥物的劑量相對變高,也建議避免並用。

  原則4:不自行服用藥物。使用藥物最忌吃別人的,或是自己以前剩下的。即使是類似的症狀,但只要不是專業醫師,在判斷上也很容易出錯,畢竟前後病因可能有很大不同,況且藥物也可能出現過期、變質等種種問題,實在不適合繼續使用。

  除非出現特別緊急的情況,比如寶寶高燒不退,已經影響到神智清醒,否則在送到醫院診斷前也不要自行服用藥物,以免影響醫師的診斷。尤其是退燒藥,只能讓孩子暫時性退燒,並不會讓病痊癒,如果一直使用藥物反覆退燒,就很容易給孩子的肝腎增加負擔,建議不要經常使用,還是由醫師先確認病因,然後再對症用藥。

  TIPS:吃藥前5項檢查

  ***1***藥物種類是否正確。

  ***2***是否標示有特殊注意事項。

  ***3***是否仍在保質期。

  ***4***藥量是否正確無誤。

  ***5***大人雙手是否清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