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作安溪色種茶

  安溪色種有大葉奇蘭、黃棪***黃旦***、梅佔等。福建省安溪縣是烏龍茶主產區。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安溪色種茶的製作工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安溪色種茶的製作工程

  安溪色種有大葉奇蘭、黃棪***黃旦***、梅佔等。福建省安溪縣是烏龍茶主產區,地處戴雲山脈的東南坡,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倒。西部以山地為主,層巒疊嶂,最高峰海拔達1600米,通稱“內安溪”。東部以丘陵為主,通稱“外安溪”。

  安溪縣全縣各不同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15--21℃,極端最低氣溫零下0.9—5℃, 平地極端最高氣溫39.3℃,≥10℃穩定積溫4725—7315℃,年日照時數1800—2030小時,無霜期260一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對溼度76%一80%以上。50年代開始,為了便於分類列等,將安溪烏龍茶分為鐵觀音、安溪色種及烏龍三個品類,除鐵觀音及烏龍外,其他品種均歸入安溪色種。近年黃淡品種已單列出來。據1937年莊燦彰統計,烏龍品種佔全縣產量的38%,目前大部已為 鐵觀音、毛蟹等所取代,少量烏龍多混入安溪色種出售。現安溪安溪色種佔安溪烏龍茶總產量的80%以上。據1983年資料,安溪安溪色種在全縣茶樹栽植面積中,本山佔12%,毛蟹佔21.2%,烏龍佔1***%,梅佔佔10.5%,奇蘭佔2.7%,其他安溪色種佔21.2%***另鐵觀音佔13.1%,黃淡佔2.9%***。

  安溪種的採製期

  因品種不同和茶園海拔高度不同,差異甚大。一般春茶在穀雨至立夏之間。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大暑後處暑前。秋茶在秋分至寒露之間。冬茶在霜降後。海拔500米的茶園,一般春茶開採期為早芽種在4月14日--4月24日;中芽種在4月22日--5月2日;遲芽種在4月30日--5月6日。

  安溪色種茶的機採法

  中國對採茶機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開始的,近年來進展較快。機器採茶已在部分地區和 國營茶場較大面積上試用,全國不秒專業研究機構也對機採問題作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並已取得一定成果

  ***1***採茶機的型別與效果

  中國研製並已提供生產上試用、試驗的機型有十餘種。採茶機的工作原理均屬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復切割式、螺旋滾刀式、水平旋轉鉤刀式三種。動力來源分機動、電動、手動三種。採茶機的工效與茶芽生長情況、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及採茶機採摘幅寬度關係較大。機採的生產 效率一般要比手採高6-15倍。如 江蘇芙蓉茶場機動螺旋滾動式採茶機***採摘幅寬270毫米,每臺兩人輪換工作***,臺時產量為80-100斤鮮葉,較手採提高15倍。 湖北省74-I型手搖軟軸傳動採茶機***採摘幅270毫米,兩人操作***,臺時產量為73斤鮮葉,較採提高6-8倍。上海農機所和我所試製的JW機動往復切割有茶機***幅寬300毫米,兩人操作***,臺時間量為80-90斤鮮葉,比手採提高10倍左右。採茶機的採摘質量,以往復切割式為好,完整芽葉可達60-70%,加上破碎但能製茶的部分鮮葉,可制率達85-90%。水平旋轉鉤 刀式採茶機的完整芽葉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滾切式採茶機的完整芽葉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機器採摘

  ***2***機採茶樹樹冠的培養

  現有研製的採茶機,沒有選擇性,只能採摘樹冠而上的芽葉。如果茶樹樹冠不平整,發芽不整齊,生長勢不旺盛,往往影響機採的效果,而且也會影響茶葉的質量。因此,必須對機採茶樹樹冠進行必要的培養,以適應機械採摘。準備實壽機採的茶樹,一般應視茶樹的生長勢和樹冠平整度等具體情況,進行深修剪或輕修剪,剪後即可機採,約經二、二年機採後,機採樹冠便可形成。根據研究資料和 國外的經驗,機採茶樹 樹冠的高度,以60-90釐米為宜,過高過低都不便機械操作。如樹高超過一米,則應進行深修剪。採用何種樹冠形狀,最適於機械採摘。這是需要從茶葉單產、 勞動強度、採茶工效等進行綜合考慮的問題。樹冠形狀對茶葉產量的影響,各地的研究結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 產量為高,有的則以水平形產量為高,但一般差異不大顯著。從勞動強度、採摘 工效考慮,弧形樹冠便於機採。因此,一般認為灌木型茶樹,宜採用弧形樹冠;小喬木型茶樹,則可用用水平形樹冠。

  ***3***機械採茶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的途徑

  採茶機在中國使用時間很短,目前,使用面積還不大,處於試驗和試用階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統的資料。但在 試驗和試用過程中,也初步發現了一些問題,取得了一些經驗。

  安溪色種製作工藝

  安溪色種的初制工藝基本與鐵觀音相同,但因各品種鮮葉特點不同,掌握上也不同。

  晒青的失水率以梅佔為最高,次為奇蘭、毛蟹,再次為本山、烏龍。

  做青程度毛蟹、大葉烏龍、奇蘭等宜稍重,促使青味散發,但應注意保持鮮活和品種香。梅佔等宜較嫩採,重晒,輕搖,以使發酵充分,青辛味散發,轉清香味。烏龍等宜輕晒,重搖,促消青味;發酵宜適中。

  製法是先晒青。

  晒青方法是先將採下的鮮葉在廠內地面的竹簾上攤放,厚10cm,然後移到陽光下晒青,葉層厚3cm左右,翻抖3-4次,每翻一次,攤放的面積逐漸收縮加厚,當氣溫為26-28℃時,晒20-30分鐘即可。

  晒青後的葉子移入室內陰涼處涼青,葉攤於茶簾上,每簾1-2kg,一小時後即可搖青。一般搖青5-6次。

  搖青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搖轉次數一次比一次多;靜置時間,先短後長,堆葉先薄後厚。

  做青結束進行炒青1-2次,揉捻1-2次,最後 烘焙至足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