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與人生的範文
中國茶道既是吃茶品茗的藝術,也是餬口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中國茶道與人生
作為一箇中國人,對中國的茶並不陌生。中國品茶遍天下,天下人都知道中國有茶這樣東西。意泡一壺茶,安安靜靜地看書,那是人生何等美好的追求呢?
我的家鄉是高州。在高州,比較出名的茶葉是高州新洞的茶葉了。我買過很多次這種茶葉,的確是比較出色,該綠茶***清香甘醇,滋味濃厚,具有提神醒腦,促進血液迴圈的功效。說起它真的有很長的歷史了。明成化年間,鄧氏始祖開泰公奉調入粵,從福建省汀洲引進青心中葉、紅心中葉和米碎茶的種子,種植於新垌出瑞龍村,其中兩株植於古官道旁的古井邊。清初,村民“二姑娘”在官道旁設茶攤,用村旁井水沖泡,路人飲後,印象難忘,新垌茶的名聲隨之遠播。到清朝中葉,新垌綠茶生產具有一定的規模,除了出瑞龍村的茶園外,章皇垌村也開始種植。至民國初年,已擴充套件到高劍地、文坑、望坡、狐狸垌一帶,茶葉遠銷安鋪、合浦、雷州、海南、香港等地。
解放後,茶葉由國家統一收購,開墾了一批新茶園。1956年,茂名市人民委員會把新垌茶作為重點發展的經濟作物,茶葉生產得到發展。1958年,許多老茶樹被砍用於“鍊鐵”,茶園面積減少。80年代,高州市把發展新垌茶作為振興山區經濟的重要專案,決心穩定種植面積,提高品質,恢復新垌名茶聲譽。市政府撥出專款和物資,重點改造出瑞龍、章皇垌、狐狸垌一帶的老茶園,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13至133公頃之間,年產茶葉15噸左右。近年來,茶農們把種植重點轉向荔枝、龍眼,茶園慢慢減少,茶葉產量也隨之減少。
我不否認中國的每一種名茶,甚至普通的一種茶都有一個關於它的傳說和故事。因為中國的茶是世界出名的。。如一個人,要出名肯定是要付出他的辛勞和汗水。所謂人生如茶。茶經過磨練,出來了上品,自然是有了他自己的價值!
記得有首詩中《情到忘我醉茗香》中有句:“坐在紅塵的鞦韆架上//潑灑際遇的深淺濃淡//一顆心//跌落凡間//用心靈的飢渴//迎納一杯清茶//想要說的實話呢”我用了很久才體會出那種心境。。茶和人生是那麼親密,那麼相似,那麼有味道!讓我們看看如吧,看看茶和人生的聯絡:
要品茶,注意的是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要品人生,注意的是行為。行為是人在社會人生的藝術,是人品高潔與否的判斷的根據。行為包括人的語言,動作,面部表情,身體語言。。等要素。行為有好有壞,有對有錯,。。。是反映一個人內心思想的具體表現,要用心來體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那樣我們才可以真正地品人。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懦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行為何謂人生?人生就是有好有壞的人的一生。人生下來,被父母被社會賦予了很多種角色,每個人都努力扮演好分配給自己的角色,或者是家庭裡的父母子女,或者是公司裡的老闆員工,或者是學校裡的老師學生;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需要實現的或者自己想要去實現的目標,在這個為目標而努力的過程中,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盡力了,有的人荒廢了了…於是開始思索前半生的意義以及後半生的定位,有的人繼續努力,有的人混日子,有的人為生活而奔波,有的人為目標而奮鬥…走著走著,人的一生就走的差不多了,回過頭來,走的路啊,那艱辛也好磨難也罷,順利也好坎坷也罷,那點點滴滴,那分分秒秒,年按酒是就是我們的人生……
世界有中國人也有日本人,所以日本亦有茶道,說起茶道來,不禁將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一比。
曾見與茶道相關的日本仕女圖,纖細秀美,精緻之極,仕女表情安詳甜美,器具也是非常講究的,其插花的時間恐怕比得上烹茶的時間了。茶道在日本不但盛行,且是一種嚴肅的活動,這正與其文化和美學觀念相合,精緻、纖細、潔淨,就好象日本紫式部的名著《源氏物語》,這部可與中國《紅樓夢》比肩的鉅著裡也滲透著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理念。日本的茶道,我私下裡認為,可欣賞而不可學,在氣度上未免不足
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掂在手裡,隨意率性,沒有那樣多條條框框裁切,細節處也許不拘小節,卻有引人入勝的韻味,有心人品出禪、道、儒,靜夜中品茗,一片禪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膽皆冰雪。我願意融進這民族氣息濃濃的茶裡,十幾年飲茶品茗,從未仔細考慮過什麼茶道美學,從渾渾沌沌牛飲解渴,到啜飲品味,到將經歷中的百般滋味融進杯盞裡一絲絲品飲,這“道”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猶如知已好友一般,也是快意的事啊。
日本茶道美則美矣,箇中滋味遠不及中國茶道耐品。佛教從天竺傳入中國,中國將其融入儒家與道家,這才產生了中國式佛教“禪”,禪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頓悟” 戰勝了北宗神秀為主的“漸悟”後大盛。禪又自中國傳入日本,日本國人將禪再次變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堅忍、纖細、精緻,再加上略略感傷,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帶有這樣的氣質。我認為日本茶道未得禪的神髓,因為“禪”本身是不拘形式的,所謂無佛無祖才是得到禪機真昧,日本茶道是太拘於形式了啊。
中國茶道,品飲者不知不覺會想起莊周《至樂》篇:“無江海而閒 。。。。”
我們也不要學日本人,茶道不同,可以反映品格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導致行為習慣不同。中國人是優秀的,中國人的博大寬容,厚道,實在。
中國的茶道——中國茶——中國人!中國人好!
我們為我們祖國有這樣的茶文化而自豪,為中國人文化底蘊厚重,行為高尚而驕傲,為中國人的美好,和平的品格而歡笑!
2
中國茶道蘊含的人生哲理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奔走在喧囂繁華都市裡的“弄潮兒”,涉足於險風惡浪市場經濟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個避風的港灣,要學會忙裡偷閒,擺脫文山會海、商務羈絆,聚祥春茗茶建議您在歌罷曲終、酒闌人散之時,不妨安靜地沏上一壺茶,或臨窗獨啜,或邀三兩知己共飲,品味人生的真諦,感受生活給予的美好享受。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這是人類文化又一進步”,“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這不求解渴的茶和不求充飢的茶點,是一種精神的物化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積累,它使生命情調、人生情趣、心靈律動和審美觀念,變得更加具體可感,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唱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茶,天然沖淡的真滋味,使人在寧靜平和、舒適怡悅之中萌動蓬勃的生機,強烈的摯愛。茶詩化了生活,人們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有位哲人說:品著茶似乎是品味著人生。的確,中國茶道,不僅是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而且蘊含著人生哲理。品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薰陶,猶如淋沐著帶音樂的日光浴。杯茗在手,神馳八極,苦澀回甘的茶味,委實如綿長的人生之路,回味的是從艱難足跡尋得的人生哲理。
首先,茶性尚情,和愛茶人的性情相近。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云:
性潔不可汙,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人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不得有半點玷汙;其用滌煩,其功濯塵,屬通靈性之物,是山中精英,不失其高潔的本性。詩人在贊茶,也是在頌人,借茶而言志。
明人陸樹聲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類》,又都在論述茶品之前先論人品,把“人品”列為第一。陸樹聲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得傳於高流隱逸有云霞泉石磊塊胸次間者。”徐渭說:“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與其說陸樹聲、徐渭愛飲茶,倒不如說他們更注重於飲茶人的人品。與他們同時代的許次紓在《茶疏》中有“論客”一節說:“賓朋雜沓,止堪交錯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調,彼此暢適,清言雄辨,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茶品出於人品,一個道德和審美趣味低下的人,必然領略不到中國茶道的真諦。
中國茶道,還引入了儒家和道家的“內省”思想。孔子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老子的“致虛”、“守靜”***《老子•第十六章》***,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都是強調通過內省這種獨特的思想修養方式,達到道德和理智的自我完善。歷代茶人追求的就是物我相合,並以外物陶悅我心,把深層的文化素養與人格薰陶作為根本。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也頌揚了這種精神與境界。
唐詩僧皎然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仝的《七碗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云: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詩人品茶的過程即是以“自省”精神參悟得“道”的過程。心頭鬱積的煩惱排除,心境趨於平和,情感得到淨化。
當代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有一幅書法作品:茶話坐忘機。目觀茶的綠的本色,品嚐回味著苦的真味,智巧變詐的心計自然會得到盪滌。作家憶明珠說得好:“茶的綠,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茶,性潔不汙,是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徵。人生似茶,品茶即是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這是一種超越了物質需求的精神升化。
3
茶道與人生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著年輕人的嘆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壺溫水。” 稍頃,小和尚送來了溫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用溫水沏了,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麼用溫水泡茶?”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釋圓說:“這可是名茶鐵觀音啊。”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壺沸水。”稍頃,小和尚提著一壺沸水進來。釋圓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茶葉在杯子裡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釋圓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升騰。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茶水,清香撲鼻,***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年輕人思忖著說:“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裡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