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應該怎樣讀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箇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那麼,呢?

  尋找文眼

  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幫助讀者理解作品內容的關鍵語句,它是“神不散”的具體表現。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部分有八個自然段,寫的內容較多,閱讀時難以把握,但是這部分能起總領作用的只有一句:“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句話就是文眼。如果我們找到了它,就能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眾多植物和令人生畏的小動物。

  找準線索

  散文“貴散”,又忌“散”。一篇文章要寫許多材料,怎樣才能有機地把它們聯結在一起呢?要靠線索。有人說、材料是珍珠,線索是綵線,珍珠經過綵線連貫才能成串。這個比喻十分恰當。我們在閱讀散文時:先理清零碎的材料,考慮它是怎樣組合的,怎樣有條理地表現文中關鍵性語句所揭示的內容。如《藤野先生》兩條線索:一是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懷念、脈絡非常清楚;還有一條內線上索,這就是貫穿始終的作者的愛國情感。在東京對“清國留學生”的表現憎惡,在仙台對日本學生的誣陷奮起抗爭,對藤野先生不懷民族偏見的感激和敬重,在“看電影事件”後決心棄醫從文,這些都清晰地展現出作者愛國主義情感發展的脈絡。這篇文章看似散亂,可是讀後卻覺得珠聯璧合。

  欣賞語言

  散文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優美,凝練。優美是指語言清晰明快,生動活潑,富有音樂感。凝練是指語言簡潔準確,質樸自然。如《春》中的“鬧”就用得很傳神。春天到了,各種花兒爭先開放,蜜蜂趕來嗡……地鬧著,通過蜜蜂採蜜時的“鬧”聲讀者自然會欣賞春的美,春的熱鬧,春的濃!優美的散文,在語言運用上都有獨到之處,在閱讀時要善於挖掘與體會。


散文

  如何快速閱讀散文?

  閱讀散文的目的是:把握作者的感情世界,接受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薰陶,以得到思想的啟迪和陶冶性情的美的享受,並從中學習借鑑一些寫作藝術技巧。

  根據散文的特點,閱讀散文要掌握以下要領:

  一、由意境探討作者的真情實感

  散文的意境是散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品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形象交相融合,熔鑄於作品中的優美的藝術境界。意境不是生活的重現,而是作者主觀的“意”與客觀生活的“境”的辯證統一,是散文作者理想的再現。因此,意境具有引人聯想和產生共鳴的特徵。閱讀散文應當重視散文追求意境的藝術特點,從飽含作者的真情實意的藝術境界中,探尋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讚》就是一篇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優秀散文。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發掘了平凡中的不平凡,以精細的筆觸,對白楊的形象作了細緻的描寫:它的乾和枝都是“筆直”的,所有的椏枝都“一律向上”,“緊緊靠攏”、“絕無橫斜逸出”;它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沒有“斜生”,更沒有“倒垂”等等。這些描寫都突出了白楊樹“偉岸”、“挺拔”、“力求上進”的特徵,突出了它作為“樹中偉丈夫”的獨異性格。整個畫面洋溢著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樂觀的精神。由此我們可以體會,作者是懷著崇敬的心情,對西北高原上不畏風寒、傲然挺立的白楊樹熱情讚揚,並將它人格化,藉以象徵樸質、堅強的北方農民,象徵敵後根據地英勇頑強、守衛家鄉的抗日戰土,象徵在民族解放鬥爭中不屈不撓、力求上進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全文散發著濃郁的時代氣息,迴盪著奔放的革命激情。又如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篇以議論為主體的哲理散文。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把畫意、詩情、理趣融為一體。寫湖景部分,充當議論的形象化論據,生動具體,一“銜”一“吞”,賦予洞庭湖以生命力,把山水寫活了。它還從雨湖、晴湖、月湖的多個角度,構成形、聲、光、色、味相映襯的圖畫,境界有虛有實,感情有悲有喜,風格有剛有柔,作者藉助這種畫意詩情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將哲理詩化,從而達到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文章對比地展開“悲喜”觀與“憂樂”觀的矛盾,最後闡明“先憂後樂”的主旨。作者“先憂後樂”的思想,表達了古代進步政治家的偉大抱負,閃耀著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光輝,對我們仍有現實意義。

  二、理清線索,把握全文要旨

  如前所說,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在“散”的形態中還隱藏著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和明晰的脈絡,這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體現。閱讀時,尋找散文的串珠之線,理清文章的線索和脈絡,有利於領略散文的結構,有助於把握文章的精髓。例如,我們讀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就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蓮、菊、牡.丹的描述和對比,來託物言志,明說物理,暗喻人事。全文以“愛”字為線索,在花的品色、品性的對比中,以菊為旁襯,以牡丹為反襯,逐層襯托出蓮花的君子之美,也逐步揭示出人們“愛”的品德,作者讚美“君子”的高尚,慨嘆“隱逸”的稀少,憎惡“富貴”的鄙俗,由花品出人品,深化了主題。

  由於散文的結構靈活,貫穿材料的線索也多種多樣,因此,要大致瞭解常見的散文線索的種類。常見的散文線索的種類有: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以人物為線索;以事物為線索;以作者的情感發展為線索;以時間、空間順序為線索。有的散文是運用順敘、插敘或倒敘的筆法來記敘人和事的。順敘,是作者按照事件的開始、發展、高潮、結局的“自然時序”進行記述,作品的段落、層次與事情發展的過程基本一致。插敘是指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將原來的敘述暫停下來而插入有關事件的敘述。倒敘是作者將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突出的片斷提到開頭來,造成懸念,然後再依“自然時序”進行敘述。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開頭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然後再寫浦口送別的情景。這樣的倒敘給文章增添了一層波瀾。如此等等,在閱讀時,要仔細分辨,把握其線索。對於那些線索含蓄蘊藉、隱而不露或時斷時續的散文,這就需要反覆閱讀,仔細品味,終能找出線索,從而瞭解作者是怎樣用一根思想的線,把散亂的材料串聯起來,組成渾然的藝術整體的。

  三、探求散文的旨意

  散文的作者為揭示散文的主旨,往往採用一字經緯的方法。一字經緯,就是由一字突出主旨,來結構全篇。清人劉熙載說:“揭會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後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後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又說:“餘謂眼乃神光所聚。”“眼”,即“文眼”,“神光”,即主旨。就是說:主旨凝聚的文眼,常常體現在一個關鍵的字、詞或句。那麼,閱讀散文也應該注意尋覓“文眼”,探求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題。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以一“樂”字作經緯,雖句句寫山水,卻句句記太守與民同“樂”,文眼閃亮,意旨顯豁。可見,文眼是文中最富有表現力的、最有助於把握全文主旨和脈絡的關鍵詞、句。

  散文的文眼沒有固定的位置,閱讀時需要仔細尋覓,以便了解文眼在文中的作用。例如明代徐巨集祖寫的《遊黃山日記後》的文眼是一個“奇”字,設在篇首;高爾基的《海燕》的文眼在篇末一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該句讚揚海燕在暴風雨前的勇敢形象,讚美無產階級革命先驅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文章的結尾點明意旨,使文章增加了深度和力度。凝聚全文意旨的詞句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議論式的、有描寫式的、有抒情式的。它們有的反映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思考得出來的真知灼見;有的揭示出生活的本質和人生奧祕的真諦,暗示一定的人生哲理,歌頌真、善、美的崇高品質;有的文眼以警句的語句出現,發人深省。因此,尋找文眼,不僅起到幫助理解散文內容和主題的作用,還能起到審美教育的作用。

  四、領略散文的風格

  散文風格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是作家個性的表現。風格的形成,取決於作者的才能、氣質、個性、生活經歷和寫作習慣、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個作者在寫的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中,表現出他的獨立性;而這種獨立性又反覆出現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那麼,這個作者已經有了自己的創作個性,或者說形成了獨自的風格。風格是作家成熟的標誌,也是他對於社會、對於人民、對於文學事業所做出貢獻的標誌。

  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對風格的研究,曹丕《典論·論文》中用“氣”的概念概括作者的個性。他把“氣”分為“清”、“濁”兩類。後人加以解釋,“清”即俊爽、陽剛;“濁”即凝重、陰柔。劉勰繼承和發展了曹丕的理論,把風格叫作“體”。所謂“總其歸塗,數窮八體”。這八體是: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古代文論不僅對風格型別分別進行了研究,而且對不同作者的不同風格特徵作了細緻的、形象的對比。例如,一般認為唐宋韓愈的散文雄奇奔放,柳宗元的文筆洗練,蘇軾的散文富於變化。明代歸有光的散文樸素簡潔,清代姚鼐語言雅潔等。現代散文作家中,魯迅的散文具有深刻、犀利、凝練、含蓄的風格,郭沫若的散文熱情奔放,氣勢浩蕩,冰心的散文清新雋麗,委婉柔美。當代散文家楊朔的風格是詩意濃郁、玲瓏剔透,秦牧的風格是知識豐富,哲理性強,魏巍的風格是立意新穎,感情真摯,劉白羽的風格是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等。由此可見,散文的風格是豐富多彩的。我們閱讀散文,不能不注意到作者的風格。瞭解和辨識散文風格有助於我們瞭解散文的作者,包括作者的思想、態度、人格,以及形成該風格的個人生活經歷、傳統師承和氣質個性等內部因素和民族、地域、環境等外部因素。我們應當從風格各異的、優秀的散文閱讀和欣賞中,汲取營養成分,受到散文藝術的薰陶。

  總之,閱讀散文,我們不僅要感悟出作品中激動人心的感情和它所蘊含的哲學意蘊,把握作品中的真、善、美,客觀地評價它的思想意義,而且還要能感受到散文的藝術美,進而能客觀地衡量和評價散文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收益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