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閱讀文章

  語文是高考選拔性測試中的一個重要科目,現代文閱讀又是高考語文中最能體現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熊秉明《羅丹的雕刻》

  雕刻的發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無論是對神祕力的崇拜,對神的崇拜,或者對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龕裡,把英雄像放在廣場的高偉基座上,都表示這一種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與英雄的形象具體化。他的創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雖然有相當的自由,可以發揮個人才華,但是無論在內容上,在形式上,還要首先服從一個社會群體意識長期約定俗成的要求。有時,我們在廟宇裝飾、紀念碑細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寫,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帶的配曲。

  羅丹的出現,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變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約束打破。他不從傳統的規格、觀眾的期待去考慮構思,他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作為創造的出發點。雕刻首先是一座藝術品,有其豐富的內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後取得它的社會意義。所以他的作品呈現的時候,一般觀眾,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驚駭,繼之以憤怒、嘲諷,而終於接受、欣賞。他一生的作品,從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銅時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諾亞第十五》都受到這樣的遭遇,只不過引起的波瀾大小不同而已。

  欣賞羅丹畢生的作品,我們也就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從嬰孩到青春,從成熟到衰老,人間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愛和欲,哭和笑,奮起和疲憊,信念的甦醒,絕望的呼訴……都寫在肉體上。

  他說“忠於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體已經開始扭曲,破裂;他說“尊重傳統”,然而他已經把雕刻從紀念碑功能中游離出來。他所做的不是凱旋門,而是“地獄之門”。這是一大轉變。凱旋門歌頌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而“地獄之門”上沒有英雄。“地獄之門”其實也可以稱作“人間之門”,而羅丹所描述的人間固然有鮮美和酣醉,但也瀰漫陰影和苦難,煩憂和悲痛,奮起和隕落。羅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諸影,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語言。在羅丹手中,塑泥變成聽話的工具,從此,在他之後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膽地改造人體,更自由地探索嘗試,更痛快地設計想象世界中詭奇的形象。現代雕刻從此可能。

  說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為雕刻本身取得意義;說他的雕刻破壞雕刻的定義,已經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為雕刻不僅具有堅實的三度實體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詩,侵入哲學。說在他的作品裡,我們看見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說在他的作品裡,我們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瀾中浮現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殼又一次誕生。

  他說:“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每天有那麼多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從世界的各個角落來到巴黎羅丹美術館,在他的雕像之間徘徊,沉思,因為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話說,“開向生命的窗子”。

  16. 請簡要概述第一段的論述層次。6 分

  17. 羅丹給雕刻帶來的“根本性的變革”體現在哪些方面? 請簡要概括。 6 分

  18. 請結合文章,闡釋文末“開向生命的窗子”的內涵。6分

  參考答案:

  16.首先指出雕刻的發生源自人類的崇拜心理,接著論述雕刻家的創作要服從於約定俗成的社會要求,最後補充說明雕刻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只是配曲。

  【思路點撥】首段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前兩句的中心詞是“崇拜”;第二層:中間部分的表達重點放在“但”之後,強調雕刻服從群體意識、長期約定俗成的要求;第三層:最後是補充說明雕刻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只是配曲。

  17.在雕刻觀念上,羅丹是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為出發點進行創作;在雕刻內容上,羅丹的雕刻體現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段,大膽改造人體,恣意表現生命,自由表達想象中的詭奇形象。

  【思路點撥】第二段的首句是第二至第五段的中心句。文章第二至五段講了三個要點,第二段講的是雕刻的觀念,第三段講的是雕刻的內容,第四五段講的是雕刻的形式。

  18.雕刻開啟了以生命為表現內容的歷史;雕刻成為人們思考生命的載體;雕刻呈現了羅丹對生命的思考與想象;雕刻帶給藝術家們以創作的啟示。

  【思路點撥】首先明確這是一個比喻句,將自己的雕刻品比作“開向生命的窗子”,再抓住關鍵詞“生命”,可知此題實際考查羅丹雕刻品蘊含的有關生命的意義。從第17題可知,羅丹的雕刻從觀念、內容和形式上,都是表達對生命的理解、關注和讚美。同時這種全新的雕刻也是藝術創作的新啟示。

  篇二:白龍《閱讀,是對精神的重新整理》

  真正熱愛閱讀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從收本中獲得的巨大愉悅,足以讓人廢寢忘食。一個角落、一本書,就能築起一個完整而繽紛的世界。這也是閱讀有別於其他文娛活動的根本特徵,即它是不依賴其他感官的、高度個人化的精神活動。通過閱讀,我們最終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並在這種周行而不殆的智識訓練中使精神日益豐富。在這個意義上,閱讀乃是每日必須進行的精神重新整理。在一次次的重新整理中,勤於閱讀的人將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心靈層次,心智成熟的現代人。

  古人講“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這並不僅僅在講旁觀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讀書就會讓靈性蒙塵。那些帶著墨香的書頁在你指尖嘩嘩流淌,或記載著高深玄妙的思想,或傳遞著歷史深處的資訊,在你的腦海中排列為奇妙而華美的文字城堡。我們手捧書本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昇華的過程。我們在閱讀中將重新發現自己,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義。

  如果說和他人相處是一項必備的社會能力,那麼與自己相處則體現一種可貴的精神定力。太多人習慣了眾聲喧譁,卻無法和自己平靜地相處片刻。只有閱讀才能給人這種能力。我們在閱讀中學著和自己對話,正如我們在終極的意義上獨自面對人生一樣。在某種意義上,閱讀是對庸常生活的救贖,讓我們得以暫時跳脫出瑣碎的眼前之事,對永恆之物進行片刻的凝望。而這,正是精神人格養成的過程。

  閱讀也是為了和這個世界更好相處。我們提倡閱讀,並非為了閉門不出、與世隔絕。閱讀不是為了逃避世界,而是為了更好地擁抱世界、熱愛他人。從閱讀中,我們不僅在與高尚人物的靈魂對話,更能見識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遼闊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不僅包括人類已知的歷史空間,也包括歷代經典作家們營造的精神空間。通過這種思接千載、神遊八荒的精神活動,我們將學會謙卑,也將變得柔和、平淡,;學著更深地理解他人與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這個世界上的諸種缺陷與不足。

  閱讀是一項幾乎沒有門檻的活動,人人都可領略文字之美;閱讀又是一項由淺入深的精神歷練,需要持之以恆才能登堂入室、窺其堂奧。這個世界需要書籍的火種來點亮,而一個追求內心豐富的人,也總有賴於閱讀帶來的精神重新整理。

  摘編自《人民日報》 2015年4月23日 

  9.下列對文章中“重新整理”一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闡明瞭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昇華,達到內心豐富。

  B.是學會與自己相處,在智識訓練中重新發現自己,使精神日益豐富的過程。

  C.是對庸常生活的解救,對永恆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進精神人格的養成。

  D.能見識到另一個世界:包括人類已知的歷史空間和經典所營造的精神空間。

  10.文章說:“閱讀乃是每日必須進行的精神重新整理。”“每日”強調的是什麼?請談談你的理解。2分

  11.請簡述文章的論述思路。4分

  參考答案:

  9.A“要求自我教育、自我昇華,達到內心豐富”表述不全面。第一段“在這個意義上,閱讀乃是每日必須進行的精神重新整理。在一次次的重新整理中,勤於閱讀的人將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心靈層次,心智成熟的現代人。”而在文章最後三段又有具體解說,“而這,正是精神人格養成的過程”“ 我們將學會謙卑,也將變得柔和、平淡,;學著更深地理解他人與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這個世界上的諸種缺陷與不足。”

  10.“每日”強調的是閱讀要勤,不要間斷,要持之以恆,以達到“日新”。 意思對即可。》

  11.文章開篇指出了閱讀對於精神重新整理的意義;接著從白己和世界兩個角度,具體闡述閱讀對於養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積極作用;最後強調只有持之以恆地“重新整理”,才能成為心靈豐富、心智成熟的人。意思對即可。

  篇三:劉再復《性格組合論》節選

  藝術實踐證明.要相塑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須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在內矛盾。知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真實和杜會歷史的真實,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內在矛盾性成功地祠示出術,就沒有活行行的真實的人,就沒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經指出:“為了應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優點和缺點, 於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點,在動搖人物身上加入一些優點,總之使得每個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帶有‘人情味’。但是作品裡面的那些人仍然沒有血色,不像人。為什麼呢?我想有一個原因是,除了優點和缺點以外,活人的身上還有別的東西。”人類複雜的內心圖景,不是用幾筆鮮明的色彩可以描畫清楚的,不是“優點”“缺點”這種具有確定範圍的概念語言可以概括的。事實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特徵,瞭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對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兩層意思。

  一是構成性格整體的各種元素之間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對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現為肯定性方向,表現為善,表現為美,表現為真,表現為聖潔;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現為否定性方向,表現為醜,表現為偽,表現為鄙俗。這種雙向性,使一個人的性格表象變得紛紜複雜,使一個人有時像他自己,有時又不像他自己;有時忠於他自己,有時又背叛他自己。這就是說,構成性格整體的各種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確定的方向運動,而正是這種非同向發展的各種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構成阿Q性格整體的元素是非常複雜的,而這些複雜的性格元素,又表現為雙向性:質樸愚昧又狡黠圓滑,率直任性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故弄又忍辱屈從……這些元素在自身運動的過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複雜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層意思,則是每一個性格元素內部都帶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著否定,否定中包含著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質不可能完全確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總是顯示出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變化。例如,當一個人在追求真理時,“倔強”的性格元素就表現為肯定性質的“韌性,”而當真進不復存在時還要硬去碰撞,“倔強”元素就轉化為否定性質的“固執”。一個人的勇敢,在某種情況下可表現見義勇為的善,在某種情況下則又可能表現為不又亦為的忍。李逵的勇猛有時表現為非常可愛的戰鬥精神,有時則表現為“排頭砍去”的魯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質往往不是直接袒露著的,它會被假象包裹著,從而顯現出表裡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狀,使人們感到難以捉摸。狄德羅曾說:“說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複合物,這並不是責難人,而是為人下定義。”因此,要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確實值得寫作多下一番功夫。

  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中一個個活生生和真實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滿著內在的矛盾,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B、多向的性格構成,雜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響,相互交叉,使人們性格表象紛紜複雜,不斷變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對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要刻畫鮮明的人物,離不開對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體察

  D、性格元素之間的非同向和每一個性格元素內部的二重性,是構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兩層主要意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有人將人物的“優點”“缺點”機械疊加,以寫出“人情味”,但這樣還體現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這要求創作都塑造人物不能從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確性和概念化。

  C、一個人追求真理時的堅定和自以為是時的固執,顯示了倔強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現。

  D、要解讀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質,不能僅僅睥外的言談舉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內心和靈魂。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樣,都是黑白相間的花斑馬—好壞相間,好好壞壞,亦好亦壞。”這句話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的特徵。

  B.某作家說自己的寫作經歷過“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把自己當罪人寫”三個階段,這體現了他對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視。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樸園這一人物,既偽善霸道,又對侍萍懷有某種真摯的情感,具有很強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魯迅在《祝福》中通過“我” 的敘述,來展現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參考答案:

  6.C AD不屬於主旨概括,B不合文意。

  7.B 原文無依據。

  8.D 選項不合文意。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