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的簡介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臺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音樂劇的相關介紹,歡迎閱讀!

  音樂劇的文字組成

  音樂劇的文字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score***、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lyrics***、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libretto***。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準,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複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衝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臺藝術,集歌、舞、劇為一體,廣泛地採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同時,西方的音樂劇在百年多的商業表演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場運作手段,並且創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優秀劇目,使這一藝術形式突破年齡、階層等客觀因素的侷限,廣受觀眾的喜愛。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西區故事》、《西貢小姐》《悲慘世界》、《貓》、《歌劇魅影》、《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Q大道》等等。

  音樂劇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音樂劇界最重要的獎項為美國的東尼獎***候選作品為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以及英國的奧利弗獎***候選作品為在倫敦西區上演的音樂劇***。

  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出現了多元變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雅俗共賞的特質吸引了一批固定的並且正在不斷擴大的受眾人群。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字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後來出現法語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星夢Starmania》、《鐘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德語音樂劇***如《伊麗莎白》、《吸血鬼之舞》、《麗貝卡》、《魯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音樂劇。

  音樂劇與歌劇的對比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型別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歎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臺灣翻譯「乞丐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裡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