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劇的簡介
清唱劇是一種大型套曲結構,有一定的戲劇情節,由多種聲樂曲以及管絃樂隊組成,其中包括詠歎調、宣敘調、重唱、以及合唱,是介於歌劇和康塔塔之間的多樂章大型聲樂套曲,由管絃樂隊伴奏。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清唱劇的相關資訊吧!
清唱劇的形成發展
清唱劇就是把神靈贊戲劇化而產生的。有人認為1600年在羅馬上演的一部作品《靈魂與肉體的表現》是現存的最早清唱劇。也有人認為1619年由阿奈利奧 G. Francesco Anerio創作的《神韻劇》才是第一部真正的清唱劇。
以基督教為主要內容的清唱劇產生於17世紀初,是一種大型聲樂套曲,也是音樂會中演出的大型聲樂作品,時至今日,許多作曲家還運用它來表現重大的歷史或現實題材。
清唱劇雖然出現在世俗音樂迅速發展的文藝復興後期,但它的產生與內容均與基督教密切相關。13世紀時,因受聖方濟各St. Francesco d'Assisi運動的影響,在義大利產生並流行一種讚歌,被稱為神靈贊Landi Spirituali。這是一種用流行的曲調和通俗化的歌詞寫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們聚集一起作祈禱的羅馬市民的家裡演唱。稍後這種讚歌插入了對話形式,於是對話式的神靈贊就產生了。這種神靈贊以簡單的和聲,大眾化的格調,由不同的歌隊以對唱曲的形式唱出。
清唱劇的結構組成
清唱劇的結構與歌劇的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調、獨唱二重唱、朗誦調、合唱、序曲和其它器樂曲,也有故事情節和角色的分配。不同之處在於:清唱劇中演員不化裝、不表演、只歌唱,無舞臺佈景、燈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臺上,沒有出入場和其它戲劇化的動作,整場演出自始至終不分幕,而只有章節之分,專有一名敘誦者,敘說情節。此外,清唱劇中的合唱比歌劇多。
清唱劇的中國作品
長恨歌清唱劇韋瀚章詞,黃自曲。作於1932年夏秋,是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這部抒情--戲劇性的清唱劇取材於白居易的同名長詩,並選用其中的詩句作為各樂章的標題,在劇情結構與段落的佈局方面,還參加了洪昇的傳奇《長生殿》。原計劃要寫十個樂章,但屬於獨唱部分的第四、七、九等三個樂章因故未及完成。作者創作這部清唱劇,一方面為了填補合唱教材缺乏中國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鍼砭時弊的積極意向,反映了在日寇加緊侵華,亡國之禍迫在眉睫,而國民黨當局卻採取不抵抗主義的嚴重局勢下,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日趨覺醒的民族意識。
第一樂章《仙樂風飄處處聞》混聲合唱。
第二樂章《七月七日長生殿》女聲三部合唱和男中音、女高音的重唱。
第三樂章《漁陽鼙鼓動地來》男聲四部合唱。
第五樂章《六軍不發無奈何》。
第六樂章《宛轉蛾眉馬前死》女高音獨唱。
第八樂章《山在虛無縹緲間》。
第十樂章《此恨綿綿無絕期》混聲合唱和男中音獨唱。
《長恨歌》是黃自回國以後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也是他短暫一生中留下的規模最大的一部聲樂作品。雖屬未完成之作,但已包括了白居易原作的主要內容和場面,不失其情節的連貫性與結構的完整性。1972年林聲翕補寫了四、七、九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