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養生知識

  很多青少年不僅吸菸還會酗酒,這不僅危害身體,而且影響心理健康。那麼青少年如何養生保健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青少年健康養生習慣

  1、運動習慣

  每天早上都要鍛鍊身體,出早操做早操等,都是一種好的鍛鍊。千萬不要偷懶躲在教室打掃衛生。

  課間十鍾一定要注意大腦的休息身體的活動,可以出去上個廁所,不上廁所也可以出去活動活動,防止肚子上長肉肉,也可以讓大腦和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

  午間休息時,爬桌上小睡一會兒,睡醒後一定要做眼保健操,讓眼睛也得到放鬆,也可以預防近視。

  吃完晚飯一個小時後,多出去走走跑跑步再回來寫作業,這樣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學習的效率更高。

  2、睡眠習慣

  不要熬夜看小說或是看漫畫,可以在提前完成作業的情況下,再看看小說和漫畫,對大腦也是一種放鬆。

  不要睡太早也不要睡太晚,不要打亂生物鐘。

  睡前一定不要聽CRAZY的音樂,容易讓精神處於興奮狀態,不容易入眠。

  3、飲食習慣

  早餐必須吃還必須有營養

  青少年的早餐要以玉米、糯米、小米、薏米等粗糧和雞蛋為主。比如玉米粥、小米粥、薏米粥等外加一個雞蛋。雞蛋的攝入量人體每天最多2個就好。

  午餐必須吃飽

  午餐可以是米飯、面等,再加肉類和蔬菜類,可以攝入大量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質類,來維持體能。

  下午餐簡單好吃

  下午餐可以是一些小點心之類的,也可以是小甜點,因為青少年的身體代謝快,尤其是讀書時期身體能量消耗快,所以到下午四點鐘要補充一些能量。

  晚餐營養清淡

  晚餐可以少吃一些,但是必須有營養,米飯、面都可以,肉菜和青菜搭配食用更好,一方面防止身體堆積脂肪,一方面為身體補充所需的營養。

  晚上睡前喝一杯牛奶

  晚上睡前喝一杯溫牛奶可以促進睡眠,提高睡眠質量。

  青少年養生相關知識

  不服藥為“中醫”

  根據中國文化整個思維方式的特點,中醫的理論並不是要落實到治病這一點上,而是要落實到中醫治人這個上面去。因此它不是把治病當做是首要的,而把治人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怎樣才能治人,用中醫的理念來講就是要養生,要把中醫理論落實到養生這個理念上來。

  《素問》裡就講到“凡人之病,不病於已病而病於未病”。人生病的原因不是在病已發作的時候,而是在於他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為什麼呢。因為“養之不素則病生,治之不素則病成”。

  注意這裡的“素”字。關於這個字的解釋,歷來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個解釋是非常好的,說“素者,本也”,“素”就是本,就是它本來的狀況。

  那麼“養之不素則病生,治之不素則病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養生如果不從根本上來養,也就是不按照自然的規律來養的話,那就可能會有生病的徵兆。而治病如果不從根本上去治,不按照它自然的狀況去治,那麼就會真的生病了。

  漢代是中醫理論形成的時代,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關於醫的問題,醫在古代被稱為方術,《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就記載了許多的醫書,其中還提到,醫方都是根據不同藥物的效能來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的。

  具體是怎樣來治的呢?書中講道:根據草木的寒溫,病的深淺,藉助於藥物滋養的力量,使得人的氣感調適。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漢書·藝文志》***。

  一旦吃藥吃錯了,以熱增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就麻煩了。所以《漢書·藝文志·經方》中有一句話:“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清代有一位學者,對這句話做了一個註解,他說現在在江蘇蘇州一帶的人還這麼說,“不服藥為中醫”。***註解:這裡的中,是中等的中。***

  在《黃帝內經》裡,黃帝曾經這樣問岐伯:我聽說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過移精變氣,禱告一下就好了,而現在的人要吃那麼多的藥,扎那麼多的針,結果還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這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就回答說:古人是跟野獸雜居的,天冷了動一動就可以避寒,天熱了就到一個比較涼快的屋子裡面去待著。在家裡不會時時念著這個丟不下,那個想得到。在外面也沒想過要當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氣根本就不能夠浸入體內,當然也就用不著吃藥扎針了。

  但當今之世就不是這樣了,人們腦子裡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種各樣的憂患。身體也很勞累,而且還不順從季節的變化,夏天貪涼,冬天就貪熱。這樣早晚都是虛邪的氣,並逐漸侵蝕到了五臟骨髓,外面也傷了五官和肌膚。那即使是小病也會非常厲害,光靠禱告又怎麼能治呢?知道了這段話,“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其實這句話的本意就是指如果能夠調順身心的話,就可以不服藥,這就叫“移精變氣”。

  現在在人們的觀念裡還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認為養生就要吃補藥。

  現在很多的商家都在做營養藥、滋補藥,但其實都沒有必要去吃。因為有的時候吃了,反而是有害的,就是營養過剩,在老年人中間這樣的例子似乎還不是很多,但是在青少年中間,這個問題就顯得非常嚴重。

  吃了過多的營養藥、滋補藥之後,兒童的發育就會變得很不正常,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這個生理應該具有的一種狀態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發生了生理變態,早熟了,這是很有害的。因為一個人的成熟跟他的壽命是有關係的,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短,並不是說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長,身體就越好。

  所以現在這些營養品、滋補品,在青少年中間已經引起了相當嚴重的危害,這完全違背了中醫的養生理論。

  順其自然

  中醫養生理論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順其自然。《黃帝內經·靈樞經·本神篇》裡講: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說: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

  什麼叫做養生之道呢?就是循天之道養其生。一句話,養生就是順其自然,因為人跟人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循天道。

  我有四句話,“法無定法,因人而異,理有常理,順其自然”,認識到這個,養生就好辦了。

  三理養生

  中醫講的養生是很值得探討的,它還有“三理養生”這樣一種說法。所謂三理養生,就是從生理上、心理上、哲理上來養生。

  什麼是生理養生呢?這包括了好幾個方面。

  首先是動靜要適度。運動不能過分了,而是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進行適度的鍛鍊。而鍛鍊也不一定就得拘泥於一種形式,比如有的人爬山心情舒暢,有的人散步就覺得很好。所謂動則養,是從生理機制上來講的,動可以活絡筋骨、疏通氣血,但是動和靜還得結合起來。靜可以說就是適當的休息。

  另外,動也不一定就是我們從表面上能看到的動,其實動也可能是內在的。有的時候,一個人表面上是靜的,其實他內裡還有動。比如說靜坐,靜坐是一個很好的休息的辦法,也是一個很好的養生的辦法。在靜坐中,其實就有動,就是通過外部的靜,讓氣在人的身體裡面動起來。道家講有小週天,打通任督二脈,氣息有一個小週天的迴圈就有這個道理在其中。禪宗的坐禪,也是靜中有動,它主要通過調身、調息再到調心。

  至於太極拳,就更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了。太極拳,我認為最全面地體現了中醫和中國文化內外結合、動靜結合、剛柔結合的精神,是一種很好的生理養生的方式。

  生理養生的第二個方面,就是食養。食養的關鍵是要營養均衡,同時也不要暴飲暴食,養好脾胃。剛才我講了脾胃不好是可以引起種種病的,其實對一個人來講,脾胃不舒服,也會使得各個方面都很不舒暢。

  另外,我們也必須看到脾胃不舒服,有時跟精神也有很大的關係。脾胃不好本身也會引起精神的不適。而如果能夠調適好精神,也會使得脾胃舒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生理養生的第三個方面,就是要起居有常。所以總的來講,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是生理養生最重要的三條原則。

  那麼第二層養生的“理”,就是心理養生。心理養生,其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調節你的情緒,就是調適好你的七情六慾。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就是七情。中醫裡講,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種刺激後引發的。它有時候是一種生理的反應,不能說突然在我前面出現一個東西,我一點不緊張,一點不驚恐,不可能!所以我常常講,一個人如果沒有喜怒哀樂,就不能算人了。喜怒哀樂是很正常的生理反應,問題是能不能調適好它們。中醫主張對七情六慾應有所節制,就像孔子講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說高興不能過分;悲哀也不能過分。喜怒哀樂一過分都會傷害身體。能不能夠調節好情緒,這就是一個心理的問題。

  所以心理養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調適自己的情緒,不要有那種大憂愁、大悲哀,也不要有所謂的大高興,太高興就有可能樂極生悲了。如果能夠保持七情不受干擾,能夠保持一種平和心境的話,按照中醫來講,真氣就能記憶體,人的五臟六腑的氣血就可以調和流暢,那些各種各樣的邪風,也就無法乘虛而入。這樣的話,你的身體就可以百病不生。

  心理養生的另一個內容,就是修養德行,即提升自己的品德。這個在《論語》裡面也講過,“智者樂,仁者壽”。仁者就能壽,過去俗話裡也講了,有大德者必長壽。

  唐代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醫學家,叫孫思邈,他在自己的醫學著作《千金要方》裡就說過“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壽”。也就是說你的德行如果不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程度的話,那麼即使去服用什麼玉液金丹,也不能夠延長你的壽命。

  他還講:“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如果你的道德不斷地完善,即便你不去祈求善也有福,不求壽自己也會延長壽命。他最後得出結論是:“此養生之大旨也。”這就是養生的根本道理。

  第三層“理”是什麼呢?就是哲理養生。

  哲理養生是更高層次的養生,涉及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問題。簡單說來,就是你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那麼怎麼樣叫悟呢?

  明末清初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夫之,他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養生的說法,叫做“六然四看”。

  “六然”是指什麼呢?

  第一,自處超然。自處就是自己對待自己,自己怎麼樣來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態度要超然,也就是說,要達觀、豁達。

  第二,處人藹然。處人是對待別人,就是說對人要非常的和氣,與人為善。

  第三,無事澄然。沒有事情的時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寧靜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事的時候要非常寧靜。如果說自處超然有點淡泊的意思,無事澄然就是寧靜,寧靜就可以致遠。

  第四,處事斷然。就是處事要有決斷,不能優柔寡斷、猶猶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說得意的時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時候要泰然處之,別把它看那麼重。

  這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六個然,不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人生觀嗎?是不是很有道理?

  還有四看。這四看,其實也很有意思的。看什麼?

  第一,大事難事看擔當。遇到大事難事,要看你能不能勇於面對它,是不是不迴避、不逃避,勇敢地擔當起來。

  第二,逆境順境看襟懷。碰到逆境了,或者處於順境了,這時就要看你的襟懷,夠不夠豁達,能不能夠承受得起。

  第三,臨喜臨怒看涵養。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惱怒的事,換句話說,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養,能不能寵辱不驚。

  第四,群行群止看識見。所謂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問題,就要看你的識見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該去就去,該留就留。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這四看,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對人生、對社會很透徹的瞭解和把握。這些都是在更高的思想層面中來講的,因此叫做哲理養生。

  我覺得中醫在養生這個方面非常深入,從生理到心理到哲理,都考慮到了。我們現在很多的病都停留在生理層面的治療上。但全世界都開始認識到人們的亞健康的狀態是越來越嚴重了,而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其實就是心理越來越不健康,心理疾病越來越多。所以心理層面的治療現在也被提到一個相當高的地位。中國現在在拼命地學人家,其實這個方面中國的資源是最豐富的。

  現在我們還沒有哲理方面的治療,甚至於還沒有意識到治病還要從哲理方面去治,其實哲理方面的治療就是培養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我覺得這對人的健康而言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要心胸開闊、心境平和。

  心胸開闊和心境平和,應該說停留在心理層面上還解決不了,必須到最高層次,即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這個認識層面才能解決。所以仁者壽,這句話絕對是有道理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做到。

  我想中醫理論核心的落腳點就在養生上,即是治病於未病。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醫的思想,不是僅僅針對於某一個具體的實際的病,而是從整體上來治療。從飲食、起居、心理、哲理各方面進行總體調節。也就是把一個人看做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生病不可能只是這一個體某一個部分單方面孤立地出問題了,一定是整體上面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