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人文素養是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核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在於,它能通過各種人文學科知識的吸取而形成人格、氣質、道德和思維方式,能使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並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為對人本身的關懷。而語文學科在提升人文素養方面能起到其他科目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將人文素養培養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十分必要。巨集觀上說,人文素養的培育,一方面包括基本的人文精神內容對學生的滲透與啟發,另一方面是將人文主義精神融入到教學實踐活動中,使教學活動本身成為一種人文教育方式。為此,無數語文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到實踐都在不懈地努力著。

  事實上,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師層面:少有執教者關心文學發展,表現不出對文學現象的濃厚興趣,漠視文學研究,知識面過於狹窄,視野不夠開闊,對作品的解讀停留於教參等教輔工具,習慣於現成的結論,墨守成規,明顯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而且功利至上,難以從審美高度認真品味文學語言,挖掘人文內涵。學生層面:樂於接受一成不變的定論,缺乏質疑精神,對文學作品中體現的普世價值觀多不認同,注意力更多關注於語文的工具性及技巧性。即便偶爾有公開課著力表現師生相悅於人文精神的探求與解讀,多半形式主義色彩濃重,作秀成分頗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考指揮棒的因素不可忽略,近年來,高考語文雖然努力想擺脫片面狹隘的工具化考察手段,但在沒有更好的考察機制出現以前,只能維持現狀,這必然導致理論需求與實際功用的矛盾,武斷地說,人文素養的提升在升學考試的分數前不堪一擊,儘管兩者並沒有直接衝突。另一方面,中學語文教師文學素養相對偏低,雖然前有高考,身不由己,但作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師忽視自身人格及文學素養的優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要解決目前的困境,除卻高考評價機制改變的渺茫希望外,語文教師其實大有可為。教師的示範作用依賴於教師的自身素質,作為執教者,應該明確職業角色及教育職能,努力提高職業技能與水平。體現在語文教學上,亟待語文教師文學素養的提高。新教材編訂的目標很明確,力求還原文學教學的審美本質,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對文學現象進行感性的領悟和思考。審美觀念的樹立,雅緻氣氛的營造,優美詩意的捕捉,人文精神的提煉,富於張力的表述,無疑是一個優秀語文教師所必備的,唯有這樣,才能在領略作品時,為學生創設令人陶醉的意境,引領學生把握作家的生命激情,讓文字折射出璀璨之光,把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變成一種審美享受。語文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與深入思考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中尤為重要,利用教材為我們提供的豐富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等因素,給學生以生動具體的形象感受,這樣培養起來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遠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生硬的道德灌輸所樹立起來的抽象認識更加深入、紮實,在他們今後長期人生經歷中發揮的作用將會更加持久、內在。

  當然,僅僅侷限於教材文字遠遠不夠,教材中以培養語感為中心的語言材料不足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無法完全解決語文的文化性問題,這就需要語文老師有開拓性的眼光,用去偽存真的嚴謹態度為學生選擇或指導學生選擇閱讀材料。這必然要求教師自身廣泛涉獵各種作品,思考各種文化現象,養成手隨心動、勤於探究的良好讀書習慣。畢竟讀書是教師提高自身文學修養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原本就應該通過閱讀來感知思想並努力與自身的生命體驗相融合,唯有如此,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才能收放自如、旁徵博引、信手拈來,讓課堂充滿審美意趣,幫助學生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

  歷史演進將優秀的傳統美德慢慢積澱成民族精神,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博大精深、薰陶靈魂的文化基礎。漢語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從形式到表達都充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所以,語文閱讀教學應充分發掘漢語所滲透、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因素,不要把教育變成非常枯燥的、單純的知識傳授,不要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過程之外。在班級授課環境下,實施以人文典故為依託的“人文語文”教學,讓學生有選擇地觸控人文典故之肌膚,積澱人文典故之精髓,挖掘人文典故之精神,這是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必由之路,唯有這樣的語文教育才能培養出“博而略精”的語文人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只講工具性忽略人文性,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價值。因此,必須要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體現這樣的理念:“把知識上升為智慧,把文化積澱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