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蔘和海蔘的區別

  購買海蔘的時候,也許會聽到“這是刺蔘,不是一般的海蔘”,你可能會疑惑,刺蔘和海蔘不是一樣的嗎?其實不是的,,一起來了解吧。

  刺蔘和海蔘有什麼區別

  生長環境

  刺蔘***野生海蔘***:生長於深海區域,沒有汙染,由於天然的環境的因素,受潮汐影響,海蔘沒有固定的食物,多以海藻及海底微生物為食,純天然生長,生長週期長使其所蘊涵的營養極其豐富。刺蔘的捕撈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且生長年限不夠的海蔘一般不予捕撈,這也是為什麼刺蔘肉質肥厚、口感韌度好,體內積存的活性物質多,營養價值高的原因。

  養殖海蔘:圍堰或是蝦池水位很淺,光照充足,海蔘生長很快,營養積累低,就像養殖甲魚的價值遠遠低於野生甲魚一樣。更值得警惕的是,養殖過程中,一些海蔘養殖戶為防治病蟲害,在養殖海蔘的水池內加入抗生素;為促進海蔘快速生長,在飼料中新增生長激素等,導致成年海蔘體內藥物殘留,對人體有潛在的危害。其營養價值也低於刺蔘。

  形體

  1.底足:刺蔘一般生長在水深20左右的海域,通過底足行動來尋找食物,所以底足長得短而粗壯;而圈養的海蔘因為長期使用養殖人員投放的餌料不需要移動,且生活在淺水區域,底足的行動作用下降,吸附力差,變得細長。

  2.沙嘴:刺蔘的沙嘴大而堅硬。肉質上,野生海蔘因為生長水域深***15到20米***,水溫低,日照少,生長慢,肉質厚實有彈性,筋寬厚飽滿,沉積的營養物質豐富;而圈養的海蔘生長的快,肉質鬆軟不緊實。

  3.形態:刺蔘是紡錘形的,兩頭尖中間粗,短粗胖,看起來很結實;而圈養的海蔘長得細長,缺乏韌勁。

  4.背刺:刺蔘背部和兩側的刺都是一樣粗壯的,而圈養海蔘因為生長環境的影響,背部和兩側的刺粗細長短可能不一樣,而且刺長的細長顯得沒有力量的感覺。

  口感

  野生刺蔘非常耐煮,即使煮的時間稍長一點,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煮制後的海蔘參體有彈性,刺透亮,肉質筋道,有咬頭,口感好;圈養刺蔘不耐煮,煮的時間稍長就發饢,肉質缺乏韌性,口感不好。

  生長年限

  野生刺蔘一般生長4到5年以上才達到捕撈標準,時間越久營養沉積越多,滋補價值越大。醫學界公認營養價值最高的海蔘以產自大連海洋島、獐子島海域,生長期為3-5年的野生海蔘品質最佳。這裡溫度、水深、鹽度最適合海蔘的生長,海蔘生長期長,距離陸地最遠,不受人為汙染,所產海蔘品質最為上乘。

  圈養海蔘溫度適宜餌料豐富,生長速度快,一般達到商品規格5-8頭就可出售,健康滋補作用相對差。

  三種刺蔘的吃法

  金錢刺蔘

  原料:水發灰刺蔘400克;、雞脯50克、肥膘肉50克、火腿25克、黃秧白心50克、蛋清25克、豆粉25克

  輔料:料酒10克、清湯500克、鹽2克、味精0.5克、胡椒粉1克、雞油10克

  做法

  1.水發灰刺蔘洗淨後,用清湯喂入味,取出搌幹表面水分,雞脯與肥膘肉剁細製成雞糝。

  2.蛋清加豆粉調成蛋清豆粉,火腿切成二粗絲,黃秧白心焯熟。

  3.先在海蔘腹內逐一抹上蛋清豆粉,再釀入雞摻,火腿絲順放雞慘中,然後將海蔘擺成圓形,上籠用大火蒸熟取出,晾冷後橫切成厚1.5釐米的片,平鋪於蒸碗內,上面放焯好的黃秧白入籠餾熱。

  4.另在鍋內燒開清湯,力口鹽、味精、料酒、胡椒粉等調料,勾二流芡,取出籠內海蔘扣入大盤中,將勾好芡的滋汁淋於盤中,再淋上些許雞油即成。

  蔥燒刺蔘

  原料:水發刺蔘1千克,清湯250克,油菜心2棵,料酒9克,溼玉米粉9克,熟豬油45克,蔥120克,醬油,味精,食鹽各適量。

  做法

  1.將水發刺蔘洗淨,用開水氽一下,用熟豬油將蔥段炸黃,製成蔥油;海蔘下鍋,加入清湯100克和醬油,味精,食鹽,料酒,用微火燉爛。

  2.將海蔘撈出,放入大盤內,原湯不用。將菜心放在海蔘上;

  3.鍋內放清湯150克,再加入醬油,味精,食鹽,料酒,等調料,用溼玉米粉勾芡,澆在海蔘,菜心上,淋上蔥油60克即成。

  清燉雞蔘湯

  原料:水發海蔘100克,雞翅500克,火腿片25克,水發冬菇2朵,小排骨100克

  輔料:鹽6克,料酒15克,姜1片

  做法

  1.將發好的刺蔘洗淨,下開水鍋氽一下取出。

  2.小排骨斬成塊,與雞翅一起下開水鍋氽一下取出,洗淨。

  3.冬菇去蒂,洗淨泥沙待用。4.將海蔘、雞翅放在湯鍋內,放入火腿片,加入料酒、鹽、姜、小排骨、600克水,蓋上蓋子,上籠蒸爛取出,撈去姜即可食用。

  溫馨提醒:

  吃海蔘的時候不能與醋、含鞣酸的水果同食。

  海蔘性滑膩,脾胃有溼、咳嗽痰多、舌苔厚膩者不宜食用。感冒及腹瀉患者,最好暫時別吃海蔘。

  海蔘蛋白質豐富,每次食用別過多,以免不易消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