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育兒知識文章

  在幼兒園的中班的孩子年齡都在4、5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虛席一些基本能力,那麼科學育兒的方式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幼兒園,歡迎閱讀。

  ***一***

  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最佳時期就是小班階段,同時也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從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看,年齡越小越單純,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及習慣越易成功。同時,小班幼兒的基本動作已發展得比較自如,他們已能夠掌握各種運用大肌肉的動作和某些運用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這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而且他們自身也產生了獨立地進餐、盥洗、睡覺、穿脫衣服的願望。這時,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辦一切,而要針對他們的發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會,幫助他們實現生活自理能力的願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指出:幼兒的智力發展應當同時體現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與動腦三者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內在聯絡。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展、豐富其語彙、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幹、巧幹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幼兒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四者認識一致、態度一致、言行一致、行動一致,才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項艱鉅而漫長的任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下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鍊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緻,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二***

  1、在自信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幼兒無論每學做一件事情,老師要讓他們感到自己行,特別對於大多數能力平平或發展稍落後的孩子來說,獲得成功的機會較少,這就需要老師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勝任的活動任務,讓他們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體驗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悅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以後的每一次活動中總能認真對待,從中,不僅掌握了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而且增強了自信。所以老師只要善於利用種種機會幫助幼兒獲得這個年齡階段能夠掌握的各種能力,如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運動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等,使幼兒有了自信,感到自己有做好這件事的能力,幼兒社會適應能力使會自然而然形成,這對他們走向相對獨立的小學大有益處。

  2、在平等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3、在鼓勵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能力

  幼兒有上進心,表現欲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應正確引導,恰當鼓勵,讓幼兒良好的表現慾望得以充分發揮,鞏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克服缺點,為自己,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為培養其做事能力的強大支力。幼兒有些微進步,我就及時給予具體的表揚,投以讚許的目光。如什麼小朋友在班上經學幫助小朋友擺桌椅,在家能疊被子。我以常鼓勵 “你的被子疊得真好”,“你的桌椅擺得真整齊”,讓她為自己所做的事是對的感到無比自豪。而如果她某些方面欠缺,我總是鼓勵她繼續努力。如我說“這次沒做好,下次再試試”,“要是這樣做,那麼就更好了”。在我不斷的鼓勵下,她明白自己什麼事情做的對,什麼事還須往一定方向努力才行。可見,在老師不斷的鼓勵中孩子會逐漸增強成功意識感,並願意去繼續探索,學習新本領,為入中大班養成了良好的完成任務能力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