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炎與牙周炎的有什麼區別
牙齦炎和牙周炎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兩者之間卻有著根本的區別。牙齦炎與牙周炎的區別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關於牙齦炎和牙周炎的區別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牙齦炎和牙周炎定義不同
牙齦炎是一種牙齦炎症。引起牙齦炎的直接原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是不斷積聚在牙齒和牙齦上的柔軟、無色而帶有粘性的細菌膜層。如果我們每天刷牙和用牙線清潔時沒有除掉牙菌班,它會產生可剌激牙齦組織的毒素,引起牙齦炎。
牙周炎是指發生在牙齦、牙周韌帶、牙骨質和牙槽骨部位的慢性炎症,多數病例由長期存在的牙齦炎發展而來,形成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症狀。由於病程緩慢,早期症狀不造成明顯痛苦,患者常不及時就診,使支援組織的破壞逐漸加重,最終導致牙齒喪失。
牙齦炎和牙周炎表現不同
1、牙齦炎僅是齦組織的炎症,出現紅腫、點彩消失;而牙周炎不僅出現牙齦的炎症,還包括整個牙周組織的炎症。
2、牙齦炎沒有骨的破壞,所以X線片上沒有骨吸收的情況。而牙周炎X線片上可見牙槽嵴的高度降低,呈水平型吸收,也可出現近牙根面的牙槽骨吸收,呈垂直或角形骨吸收,這種骨的吸收,臨床上表現為骨下袋。
3、牙齦炎不出現牙齒鬆動,而牙周炎後期可出現牙齒移位和鬆動。
4、牙齦炎雖然由於牙齦紅腫,可使齦溝加深,但沒有牙周袋的形成。而牙周炎由於牙齦纖維變性破壞、結合上皮向根方增殖而形成牙周袋。
牙齦炎是什麼
醫學上將圍繞並覆蓋在牙齒周圍的軟組織稱為牙齦,發生於牙齦組織的急慢性炎症稱為牙齦炎***gingivitis***。表現為牙齦出血,紅腫,脹痛,繼續發展侵犯硬組織,產生牙周炎,包括牙齦組織的炎症及全身疾病在牙齦的表現。
牙齦炎的分類
1、慢性齦炎: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患病率高,幾乎?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諞簧?哪掣鍪逼誥?岱⑸?潭群頭段Р壞鵲穆?匝麗稈住v岡蹈澆?爛嬪隙鴉?難讕?呤鍬?增稈椎氖級?蜃櫻?淥?繆朗?⑹澄鍇度?⒉渙夾薷刺濉⒀來砦揮導貳⒖?a href='//' target='_blank'>呼吸等因素均可促進菌斑的積聚,引發或加重牙齦的炎症。
2、青春期齦炎:是受內分泌影響的牙齦炎之一,男女均可患病,但女性患者稍多於男性。菌斑仍是青春期齦炎的主要病因,這一年齡段的人群,由於乳恆牙更替、牙齒排列不齊,造成牙齒不易清潔,加之該年齡段的患者不易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易造成菌斑的滯留,引起牙齦炎。青春期少年體內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是青春期齦炎的全身因素,牙齦是性激素的靶組織,由於內分泌的改變,牙齦組織對菌斑等區域性刺激物的反應性增強,產生較明顯的炎症或使原有的慢性齦炎加重。
3、妊娠期齦炎:與青春期齦炎類似,也是由於全身激素水平的變化,使原有的牙齦慢性炎症加重,使牙齦腫脹或形成齦瘤樣改變,分娩後病損可自行減輕或消退。
4、急性齦乳頭炎:病損侷限於個別牙齦乳頭,牙齦乳頭受到機械或化學的刺激如食物嵌塞、不適當的使用牙籤、過硬過銳的食物刺傷,不良修復體的邊緣等,產生急性炎症,表現為個別齦乳頭髮紅腫脹,有自發性的脹痛和明顯的探觸痛,甚至有冷熱刺激痛。
5、壞死性潰瘍性齦炎:發生原因是口腔內梭形桿菌和螺旋體大量繁殖感染所致。一般在身體抵抗力降低、營養不良、過度疲勞時容易發生。起病較急,初起的二、三日內,牙齦紅腫、出血,牙齦邊緣腐爛。糜爛處有灰白色假膜覆蓋,容易拭去。齦乳頭如刀切狀消失,口腔有惡臭,唾液分泌增多,睡眠時從口角流出,常將枕被汙染。潰爛如蔓延至頰、顎、脣、舌等處,則成為壞死性口炎。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生命。如向咽部發展,引起咽部疼痛,進食吞嚥均甚痛苦。頜下淋巴結腫大,全身健康情況較差者可併發高熱。
牙周炎是什麼
牙周炎主要是由區域性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援組織的慢性炎症。發病年齡以35歲以後較為多見。如齦炎未能及時治療,炎症可由牙齦向深層擴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而發展為牙周炎。由於早期多無明顯自覺症狀而易被忽視,待有症狀時已較嚴重,甚至已不能保留牙齒。因而必須加強宣教,使患者早期就診和及時治療。
牙周炎的治療
***一***區域性治療
1.針對區域性刺激因素
可作齦上潔治術或齦下刮治術,必要時調整咬合、消除食物嵌塞和糾正不良修復體等。
2.牙周袋的處理
牙周袋溢膿時,可用1%~3%過氧化氫液沖洗,袋內建10%碘合劑或螺旋黴素、滅滴靈等藥膜。在去除區域性因素後,較淺的牙周袋可用碘酚液燒灼;較深的牙周袋需作牙周手術,以消除牙周炎。牙周袋深達根尖、牙齒鬆動明顯時,可考慮拔除。
3.鬆牙固定
牙齒仍鬆動者,可作暫時性或永久性的牙周夾板以固定鬆動的牙齒。
4.牙周膿腫的處理
膿腫已侷限時,可切開引流。牙周袋也應同時作沖洗、上藥膜或碘甘油等。
***二***全身治療
增強機體抵抗力,並積極治療與牙周炎有關的系統性疾病。發生牙周膿腫時,全身反應較重的患者,應口服有關抗菌藥物。
總之,牙周炎的治療包括一系列的綜合治療措施。為了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應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定期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