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對語文的案例進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新的課程,新的理念,促使我們語文教學必須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課時:學生自讀課文。談閱讀印象與初讀感受。

  第二課時:四步閱讀法,完成小說賞讀。

  一、尋讀,辨析主要人物。

  亮點探究一: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1、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後做好記錄,然後分組活動。並確定發言人。

  2、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註。

  3、分組活動,確定本組發言人。

  4、確定四個小組開始交流彙報各組的發現。

  5、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遊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亮點探究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資訊談談你的理解。

  1、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資訊。

  2、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並在他們一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二、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並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亮點探究三:作家為什麼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麼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麼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後效果有什麼不同?

  1、分組活動,確定小組發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覆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3、教師小結:概括後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三、品讀,評說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構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豐滿的人物形象而經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讀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品析。這篇小說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裡?***罵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幾個精彩片段,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讀課文片段。

  ①在遊船上,父親被太太高貴的吃法打動了,於是請家人吃牡蠣,他故作高雅,擺架子愛慕虛榮的高峰,同時也是不幸的開始。母親的一番話別有情趣:***讀23段***

  ②當父親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時,突然發現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驟而緊張,以至失魂落魄:***讀25段***

  ③在母親的要求下,父親再一次向船長走去,在極度的擔憂與恐慌中終於證實那就是于勒。這一訊息對於母親如同晴天霹靂,怒火如同火山爆發,他們虛幻的幸福峰巔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悲苦深淵:***讀38段***

  ④也許是對叔叔不幸的一絲同情與憐憫,我給了于勒叔叔10個銅子的小費,但母親仍不忘作了最後一次精彩的表演,讓其卑劣自私的靈魂再次曝光:***讀46段***

  亮點探究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品讀示範: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說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板書***

  四、說讀,對人物說話。

  賞讀完這篇小說,大家有沒有什麼話想對小說中的人物說呢?或者對作者有什麼話說嗎?例如:老師讀完後,我想對作家說:莫泊桑,謝謝你的一支妙筆,向我們勾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泯滅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生活,是人類的悲哀!大家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幾句好嗎?

  學習在合作討論與交流表達中結束了,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三種構想的實施是成功的。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字。這是對話的基礎。通讀文字,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才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節課自由讀書***自習除外***,並要求在讀完後能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事實證明,這個目標實現了。

  二、為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字。這是對話的關鍵。作為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說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尋讀,解決主要人物和線索人物的問題,這是開啟文字的鑰匙;理讀,解決作品的思路,這是學生最易獲得的感性認識,並通過理性探究體會構思精美;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人物形象,並進而學習人物塑造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說讀,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美點、人物的認識和理解,這是閱讀的更高層次。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字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並強化語文能力。探究式閱讀讓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小組探究活動中,誰發言,誰記錄,誰補充都有明確的分工。而在表達中,要求學生努力達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提練整合小組的觀點,說句意連貫、層次清晰、語言精美的話的目標。從一句到幾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據,切近題旨。

  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字解讀為文字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學生“唱戲”,老師搭臺。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字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字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字對話、教師與文字對話。

  有關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推薦:

  七年級下半學期進行了語文的模擬考試,試卷中出到了古文《趙普》,裡面有這樣一道題:趙普晚年手不釋卷學習《論語》,請你寫出《論語十則》中的一則,並談談你的理解。《論語十則》是初一上半學期的知識點,這道題目出得很特別,有一定的難度,既考到學生的舊識,又考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當時很多學生這道題答不出來,但我們班上的學生大多數都回答出來了,而且還答得不錯。回想起上《論語十則》這節課的時候,由於教法適當,學生學得輕鬆,記得牢固,回憶當時的教學案例以做反思:

  《論語十則》我確定的知識目標是三點:

  a 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瞭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c.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必說出句意。

  能力目標是:

  a. 掌握“分類式筆記”的整理方法,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及習慣。

  b.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德育目標是:

  a.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上課時我採用了 “複習課文句意——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聯絡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總結延伸”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1. 複習課文句意,鞏固學生討論、探究的成果

  先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接著請同學們討論發言,逐一回答解釋各句。由於事前已經讓同學掌握這塊內容,所以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從而達到鞏固、複習、加深印象的效果。

  2.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附課件***

  教學方法:先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後,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說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

  a. 有利於理清課文知識點,便於積累、複習

  b. 有利於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c. 有利於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3.聯絡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這幾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通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通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並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定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