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力量訓練方法

  下肢力量是由附著在腰椎、髖部和骨盆聯合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產生的力量,可以保持人們的身體平衡,下肢力量對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1、下半身轉體

  動作:平躺在墊子上,大腿與地面保持平行,並將膝蓋彎曲90度。保持上半身不動***肩膀始終要緊貼地面***,身體向左側轉,2-3秒後復位並向另一邊重複。次數:10-12次/組。

  進階動作:側轉時膝蓋不彎曲,保持雙腿繃直。

  2、平板支撐

  動作:雙腳輕微觸地,配合雙肘支撐起身體呈一直線。不用多久,你就會感覺自己的腹部不得不在用力,維持45-60秒。次數:3-5次。

  進階動作:側身平板支撐,即側身平躺保持一條腿與地面接觸,用一邊的手肘支撐起身體。

  3、蠍子擺尾

  動作:在地上放一塊厚板,並以俯臥撐動作為起始姿勢。彎曲右腿,將其向左肩膀方向旋轉,幅度要儘可能大。然後再換條腿繼續。次數:每邊30秒,頻率要儘可能快。

  進階動作:試試將腳放在瑜伽球上。

  4、背部拉伸

  動作:面向地板趴在瑜伽球上,雙手向前上方舉起,然後彎曲肘部,並用雙手輕輕觸地。用臀部的力量帶動身體回到如圖所示的原始姿勢,保持2秒鐘。如果沒有瑜伽球,也可以趴在點子上,通過抬起雙腿和雙臂進行練習。次數:10-12次/組。

  進階動作:手持啞鈴或以其它方式負重。

  5、手持啞鈴深蹲

  動作:將啞鈴***或其它體積不大的負重物***置於胸前,雙腳與臀同寬。臀部用力下蹲,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將壺鈴舉過頭頂起身,然後回到起始姿勢。

  6、弓步上舉

  動作:雙手握住啞鈴,向上伸直雙臂。向前邁出左腿成弓步,膝蓋彎曲90度,保持1-2秒,回到起始姿勢,換另一條腿重複。次數:6-8次/每條腿。

  7、瑜伽球卷體

  動作:以俯臥撐動作為起始姿勢,將小腿置於瑜伽球上。彎曲背部,憑藉背部和臀部的力量帶動小腿將瑜伽球向前滾動。針對部位:肩膀、核心肌群。次數:10-12次。

  8、瑜伽球臀部拉伸

  動作:頭部背靠地面,小腿置於瑜伽球上。雙手開啟撐地,保持平衡。抬起臀部,使肩、臀、膝蓋成一條直線。彎曲膝蓋,帶動雙腳將球滾動至接近臀部。次數:6-8次。

  進階動作:單腿進行練習。

  下肢力量訓練注意事項

  訓練前熱身、訓練後拉伸

  訓練前的熱身是獲得最佳訓練效果的一個重要保證,但這往往容易被忽略。應該在訓練前進行5-10分鐘的有氧運動,目的是提升心率和體溫,為即將開始的艱苦訓練做好準備。熱身結束後,緊接著再針對訓練日當天的目標部位,進行1組10-20次的輕重量練習。當肌肉經過訓練而達到疲勞時,進行適當的拉伸很有必要。在訓練後身體的柔韌性會提高,利於進行拉伸。不要忘記訓練最後的放鬆運動,通常是進行幾分鐘低強度的有氧運動。

  保持挺胸拔背

  幾乎每一篇你讀過的訓練指導類文章,都會強調體姿和動作規範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保持軀幹的穩定,提高訓練效率並避免受傷。挺胸拔背的原則幾乎適用於每個訓練。具體說來就是:挺胸、雙肩下沉並後收、收腹、下背內收。對於站姿、坐姿或臥姿等不同的訓練姿勢,這些原則都同樣適用。

  正常的呼吸

  正常的呼吸能有效地預防血壓過度升高。基本的原則是,下放重量時吸氣,上舉時屏住呼吸,快完成上舉是呼氣。

  強度是關鍵

  為了不浪費你花在健身方面的時間,也為了取得力量和圍度方面的明顯收效,你必須在每次訓練中全力以赴地進行鍛鍊。如果一個重量你最多能做15次,但是你只做了10次,那麼說明你應該增加訓練重量或者應該完成最後的5次。不管對於什麼水平的訓練者,除去熱身組以外,每一組訓練都應該達到力竭,即無力再多完成一次的程度。

  肌肉大小和運動量的關係

  某塊肌肉應該採用多大的運動量,和肌肉本身的大小有密切關係。胸部、背部和腿部等大肌群,運動量也相對較大。而胳膊和肩膀等較小的肌肉群,就應選擇較小的運動量。運動量和肌肉纖維達到疲勞的程度有關:大肌肉群中的肌肉纖維較多,需要3-5個練習動作,每個練習3-4組才行;小肌肉群一般用2-4個練習動作,每個練習2-3組就可以。

  控制與爆發相結合的訓練速度

  下放重量的時候應該在充分控制下進行,上舉時則應該用爆發力儘快舉起重量,目的是在上舉或下放重量時,安全地使用盡量大的重量,獲得對肌肉最大的刺激效果。在訓練中越努力貫徹上述原則,就越能保障肌肉纖維在安全的前提下受到微創,進而恢復和生長。

  經典的下肢力量練習方式

  1. 加強日常生活中針對患側肢體的保護

  2. 日常生活中應控制運動量,簡而言之即“該走的路正常走,無關緊要的運動儘量減少”儘量通過各種手段強化膝關節力量,但是基本應確保“力量練習無痛的原則”。無痛練習方式優先考慮。

  3. 如果在某一活動範圍內,由於疼痛作用***疼痛弧***,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以致控制該範圍關節運動的肌群始終無法被喚起***肌肉的失用現象***,無法得到有效訓練,則可以嘗試在疼痛弧內忍痛進行若干次練習,以喚起相關肌群的運動。此時應注意將練習中產生的疼痛控制在耐受範圍內,並注意練習後及時予以足量冰敷,並給予其充分休息。

  4. 加強健側肢體力量練習,以起到支撐全身體重,進一步分擔患側肢體所負之體重。

  5. 如果有條件應在練習前做充分的準備活動,肌肉微微發熱時再進行較大量的力量訓練,練習後應進行較充分的肌肉牽拉,防止延遲性肌肉痠痛發生,促進消除疲勞。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