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網際網路創業解讀

  網際網路創業,不殘酷也談不上多美好在我看來,網際網路創業既不殘酷也不美好,創業就是創業,有什麼可殘酷的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楊偉慶:網際網路創業和非網際網路創業的不同

  網際網路創業和非網際網路創業的一個極大不同就是關於“技術”的重要性。關注技術,依靠領先一步的技術取得核聯網服務或產品的優勢,不斷完善使用者體驗,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勝出的重要原因。未來全體經濟活動電子商務化的時代,也要求傳統企業重視和提高技術能力和水平,這種例子不勝列舉,例如招商銀行。

  “專注”是創業者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創業者應該分析自己的優勢和興趣,瞄準市場中具有未來發展的獨特定位,並在這個定位上長期專注,提供該領域最好的服務或產品,做成該領域的最傑出的公司。專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專注要耐得住寂寞,專注要耐得住誘惑。你耐得住嗎?

  “專注”是創業者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創業者應該分析自己的優勢和興趣,瞄準市場中具有未來發展的獨特定位,並在這個定位上長期專注,提供該領域最好的服務或產品,做成該領域的最傑出的公司。專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專注要耐得住寂寞,專注要耐得住誘惑。你耐得住嗎?

  作為一個公司領導或者部門領導,一定不能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也就是說,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整個產業或行業中,要積極認識和交往和自己近似工作崗位的國內外同行,並熱心向他們請教一些自己的問題。除了個別惡性競爭對手之外,一般而言,一個行業中都應該屬於“友商”,要放開心態,多學多問。

  :俞永福:敬畏“非網際網路”

  之前跟大家聊過跨界的話題,今天再補充一個觀點。剛過去的2014年,“市夢率”這個詞在輿論上達到一個高峰,很多傳統業務,加上“網際網路”這個定語,比如“網際網路手機”“網際網路汽車”“網際網路餐飲”等等,你的市值就能乘以10倍。

  網際網路打開了一扇大門,打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資訊不對稱,大門後面的“非網際網路”行業就顯現出來了。這時我們好像看到了新藍海,覺得機會巨大。因為大家在網際網路紅海里競爭,已經被蹂躪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有一個可以透氣的地方,都想進去。而傳統行業的人怎麼看待網際網路呢?說這幫人就是“洪水猛獸”,不守規矩,搞得手機、電視都不掙錢了。

  正是在這樣的時間點上,我認為更應該保持冷靜,仔細想想我們網際網路人缺什麼。

  其實,如果你能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待跨界業務,就會發現情況不一樣了。這裡先舉三個例子。第一家公司,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2014年創造了中國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記錄,把“市夢率”這個詞發揮到了極致。而這家公司的主業——電子商務,其實就是“電子”加“商務”,到底“電”重要還是“商”重要?如果是“電”重要,為什麼百度、騰訊在電商領域沒有成功呢?

  再舉個例子——小米。在網際網路手機這個領域,其實BAT,包括360在內,都做過手機,它們的網際網路難道比小米弱嗎?不見得。小米之所以能夠殺出來,我認為核心在於他們在對手機的理解上比其他網際網路企業要更深刻。

  實際上,雖然小米和阿里都是從網際網路出發,但最終核心競爭力的突破都是在“非網際網路”上。所以今天我們面對巨大的跨界機會,應該想到網際網路會越來越成為一種標配,成為一個定語而不是主語。就好像十多年前在企業內部,打字還是一個職業,但現在這種能力已經很通用,不再成為核心競爭力了。未來網際網路在各行各業徹底普及後,真正的核心戰場就會轉移到“非網際網路”領域。

  當然,這絕不是說網際網路思維不重要。正好相反,要做成跨界業務必須同時具備網際網路和非網際網路兩種基因。網際網路企業要解決的難題是如何進入實體經濟,而非網際網路企業要思考如何網際網路化,少任何一個都沒戲。說到最後就是兩種能力如何構建的問題。

  其實,每一個創業者都在為兩件事情奮鬥:跑得快,跑得久。網際網路能力是讓跨界業務跑得更快。因為網際網路的第一定律是免費經濟,一上來先把產品免費,保證使用者使用的門檻足夠低,然後根據反饋快速跟進迭代,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改善使用者體驗、迅速擴大規模。

  因此網際網路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思維,打個比喻就是人的“肉體”,負責讓你“跑得快”。

  但“跑得快”不見得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最終一項業務拼的還是看誰“跑得久”,有沒有“靈魂”——也就是對那些傳統業務專業能力的把握和理解。這在電商、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汽車等很多領域都是成立的。去年雷軍送了我一輛特斯拉,我開了以後感覺網際網路能力已經足夠了,但是汽車方面的專業能力還不夠,需要再加強才能真正讓這種新型汽車發展成為一種長久的產業。

  總體來說,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別讓肉體跑丟了靈魂”,請保持對非網際網路的敬畏。當我們網際網路人進入這些非網際網路領域時,對這些行業的理解和執行能力,都是需要我們虛心去認真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