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與網際網路創業解讀
很多人對農村網際網路創業存在的機會不瞭解,認為農村就是低生產力,但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紛紛表示看好農村與網際網路創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雷軍:農村網際網路創業大有可為
不知道大家了不瞭解中國的社會,中國社會13.6億人口,有8億農民,農村人口在中國佔據非常大的比例。
過去這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全靠城市帶動,農村非常落後。但是這一次智慧手機開始普及,而且智慧手機非常便宜,功能非常強大的智慧手機都到了100塊美金以內。另外,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面,每個村子都通了4G網路,他們不用光纖拉wifi就可以享受高速的網際網路服務。在這兩個基礎設施的支撐下,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民也用上了IT技術。
這兩個因素會創造出未來10年網際網路的創業機會,就是我要談到的農村網際網路。我們認為,農村網際網路的機會,比今天所看到的中國網際網路的機會,規模還會再大1倍以上,因為人口基數在那兒。
談到農村網際網路,大家就說OK,中國農村的人口基數雖然很大,但是消費能力沒有城市這麼大,真的有這麼大的機會嗎?
我是覺得,看農村網際網路不能僅僅只看農村本身。我認為農村網際網路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我們先想一想,我們在城市裡消費的所有農產品,整個流動環節繁瑣到讓你瞠目結舌。一個蘋果在產地5毛錢,我們在超市和水果攤買到的時候已經變成5塊錢,這中間就有10倍的價格差距。
而且農產品存在巨大的資訊不對稱,今天這裡豐收了,賣不出去過剩,明天那裡又歉收了,怎麼能讓這些資訊無縫打通,我覺得這之中有著巨大的機會。
城市對農產品的消費活動,如何去幫助農民進行生產。我覺得這是第一個大的機會。第二個大機會是農民自身的消費。
今天中國的農村和城市相比,我覺得差10年到20年。我們在城市用的很多服務,可能10年、20年後農村才會有,怎麼補平這個鴻溝?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可能已經很習慣用淘寶,但是淘寶上有1000萬種商品,琳琅滿目,但大部分都不送村子裡,那麼農村的電子商務跟我們在城市裡看到的不一樣,他們用的商品不一樣,甚至他們用的產品也不一樣。
其實在過去幾年,我們在做農村市場調查時,看到他們常用的APP,跟我們在城市裡看到的略有差異,有些應用是我們在做農村調查時才知道的。有個村子,村頭有一個小賣鋪,有免費wifi,有一群年輕人坐在那用智慧手機,這是一個典型的場景,在這種場景下,大家發現用快手的人很多。
中國現在有兩個很火的軟體,一個是快手,還有一個叫美圖,兩個產品應該是同類型的產品。但相對來說,美圖裡發的全是帥哥美女,一般人不敢把自己的照片發上去,他會覺得很low,不夠帥的話是沒有勇氣去發美圖的。但是農村青年用快手,我知道你們都覺得很low,但是大家玩得很嗨,因為大家都很low,於是乎每個人都覺得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我的意思是,美圖這邊是精英,但快手這邊是生活,所以快手在過去一年半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我們同時還看到了很多其他應用,在農村也有非常大的發展機會。
我有一個基本觀點,我認為在未來十年,不僅是阿里和京東所做的農村電商,其他各行各業,在農村都會有巨大的發展機會。這一次機會,在中國互聯網裡面會延續10年以上,會有好多波的機會。這個趨勢在過去2年才剛剛開始,這裡面有一大堆的機會。
“網際網路+”未來最大的機遇在農村?
“網際網路+”火了,近日,隨著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更讓被馬雲稱之為“涉農電商未來會是一片藍海”的農村沸騰了。
人民論壇雜誌社和荊門市委率先舉辦了“網際網路+大眾創業的鄉村治理“為主題的高峰論壇。會上,來自人民日報社、農業部、社科院、騰訊等領導及專家各抒己見、精彩紛呈。
我們該如何對待“網際網路+”的浪潮?網際網路+到底能給農村、農民、農業帶來什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多年跟蹤研究我國的電子商務,最早提出“沙集模式”、被評為“2010農村資訊化十大年度人物”的中國社科院資訊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
人民論壇:相較於城市對網際網路依賴性強,網際網路在農村的被需求有多大?
汪向東:需求有多大很難說,網際網路本身的應用可以激發需求,城市人在前幾年不是也一樣?這有一個過程,農村同樣的。比如,電子商務應用能讓他看到價值,就能激發對網際網路的需求。我相信農村網際網路的應用跟大都市比起來未來的需求更大。
道理在哪?因為線上下滿足不了的需要,網上可以滿足。你在鄉鎮、縣裡線下能買到的東西很有限,縣城最大的百貨公司、最大的市場提供的東西品種有限,你還要擔心那個是不是假的。假冒偽劣在農村最猖獗,對農民的坑害也最大,要是買到假種子假化肥,可能坑得這一季莊稼顆粒無收。
通過電子商務,第一能直接對接這種需求,在北京上淘寶跟在農村上淘寶是一樣的,可選擇的空間大大拓展;第二直接對接廠商的旗艦店,一下就避免了因為那些中間環節過多造成的假冒偽劣,不光買得到還可以買得對、買得省。當然,農村物流、農村資訊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解決。農民電子商務的意識正在覺醒,看到他的鄰居或者等他的孩子從外面打工回來,能直接上網買,讓他有個體驗,這就會不一樣。
現在農村裡老人過生日可以在網上訂義大利套餐,老外帶著廚師帽攤開桌布,現場給他製作。農村人可以買城市人都不常買的健身器跑步機。在網上訂兩臺農用機,一單就可以省幾萬。這種大面積應用激發需求的過程,已經開始。
人民論壇:網際網路+,一定能為農村轉型發展帶來動力嗎?
汪向東:做得好一定可以。五年前誰也不相信沙集模式會成功發展到今天的樣子,都說出現這樣的事是很偶然的,沒有普遍性、規律性,更懷疑它的可複製性,覺得因為它的草根性、自發性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覺得走不長久,就算久,也不會成為主流。
但是今天再看到淘寶村也好,電商村也好,已經出現全面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就用不著再懷疑網際網路對農村有沒有用,它就在那裡,有目共睹。因為這不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你可以看到,可以觸控到,可以聽那些老百姓、那些市場主體親自告訴你網路改變了他們的村莊和他們自己。
2010年還沒有淘寶村的說法,2011年、2012年開始有這個概念,那個時候只有沙集的東風村、義烏的青巖劉村、清河的東高莊等,全國沒有幾家。2013年提高到20幾家,2014年212家,2015年上半年光浙江就有247個,今年全國很有可能突破1000個。並且,從東部開始往中西部蔓延,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用不著懷疑“網際網路+農村”是不是一個真的命題,他當然是真命題,不是個偽命題。
人民論壇:現在各地方政府都特別重視網際網路+農民創業,對此,您怎麼看?
汪向東:政府當然應該重視網際網路+農民創業,支援農民利用電子商務帶來的歷史機遇創業創新。但也必須汲取以往政府主導自上而下推行農村電子商務的歷史經驗教訓,不是領導重視這個事這個事就一定能辦的好。
這裡面是有規律的。比如需求、渠道、平臺、服務體系、前面的銷售和後面的產業鏈是什麼關係,不是開了網店,擺出東西,就能銷售出去。買家和賣家還需要互動,你的東西好,你未必能賣得出去未必能賣出好的價格來。你不會去跟客戶溝通交流,他點個滑鼠就走了。基於市場的使用者體驗,不是地方政府重視或者有補貼就能做好。但重視不是壞事,要根據情況。
這個東西是一點一滴的,比如動員網上的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去學習去掌握這種規律。沙集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如果你去沙集電商家裡坐坐聊聊,會有很明顯的體會。他們一天24小時掛在網上,晚上在睡覺的時候,旺旺一響,立馬會去看。只要把它真正當成自己的事業,就會動用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學習和掌握,讓它成為老百姓血液中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模式這樣的事情要看三年,為什麼呢?現在地方政府熱衷於打造模式,模式太多,一點都不缺模式。在我看來,可以把這些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一種新的想法,像今年在“網際網路+”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看看別人怎麼弄的,再想出一個自己的套路,無論是一個規劃還是一個方案,這都是一個想法。
第二類,想法+做法。已不僅是想法,開始可能在一些範圍內、跨度內去實踐這個想法,實踐中碰到現實問題就會改變調整原先的想法,讓其去更符合現實,這是第二類。
第三類,想法+做法+效果,一個模式,沒個三五年顯現不出效果。而且,這個效果不應該只是反映在政府的報告上,不是反映在漂亮的資料上,而是反映在老百姓身上,要讓老百姓踏踏實實地感受到好處,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當前“網際網路+”背景下新出現的模式,絕大多數都是第一種,只是一種規劃,一個想法,在打造有限的亮點。在我看來,真正的亮點、好的典型,其實不是“造”出來的,而是“找”出來的。刻意打造亮點、打造模式,很容易華而不實。
人民論壇:現在一提“網際網路+農村”,大部分人的理解是電商的形式,即在淘寶、京東開個店,對此,您的理解?
汪向東:開個網店去賣土特產品,這是一個重要方面,但並不單單侷限於此。比如,我們有一個調研基地,設在福建泉州南安的世紀之村。南安是個縣級市,下面有個康美鎮,康美鎮有個蘭田村。當地有個企業名字叫“世紀之村”,他出的農村資訊化應用系統的名字也叫“世紀之村”。最早的時候他們的網際網路應用是做村務公開,後來才加入電子商務應用。
現在,它的應用平臺上是四個板塊,除了電子商務,還有電子村務,還有便民服務和電子農務,其中,電子村務中包括了村務公開、基層黨務、財務民主、計劃生育等。可見,“網際網路+”在農村可以做很多很多事,不僅僅是電商。不過,仍應該強調,能幫助農民見到增收節支實效的電商應用,對於“網際網路+”在農村紮根至關重要。
人民論壇:更好地引領“網際網路+農村”發展,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汪向東:我們應該總結以往農村資訊化的經驗教訓。第一:如前所述,這裡面是有規律的,我們要遵循規律前行。
第二,在農村推進“網際網路+”相較城市有特殊的困難,包括農村的經濟問題,農村的留守人口素質能力問題,基礎設施的落後,農村的技術、文化條件相對落後等。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網際網路+”集中優勢資源,全力打造有限的亮點很容易,對政府來講是出政績的套路,但是不可能廣覆蓋,不可能走的長遠,最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能不能真正把老百姓內在的積極性發揮出來,激發出來以後他就會為了自己的發展去創新,這種創新能力才是源源不竭的,這是一個最根本的東西。
第三,在“網際網路+”電子商務上,一些地方政府採取了“扶上馬,送一程”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明白,這不是政府想扶就扶,想送就送,農村電子商務歸根到底是市場的事,能否在市場機制上正常執行,取決於當地能不能、有沒有形成有利於電子商務或者有利於“網際網路+”長久發展的基礎,能不能形成一個基於市場的服務體系,特別是要看農民自己有沒有積極性走到電子商務市場中間去;
第四,要看當政府手撒開以後服務體系能不能跟得上,還可以用“成規模、可持續、見成效”來評價。政府單方面努力,即便再有實力、再有預算,也難大規模地打造亮點。“網際網路+農村”必須普惠農村,解決三農問題是要成規模,然後可持續。政府不能一直老扶著,你撒開手,他還能跑,還是自主的在跑,跑得好,而且是老百姓說好,才是檢驗成功與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