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的散文分享

  還在為找不到優秀的創業故事散文而煩惱?看這裡,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1:1號店的七年之癢

  在過去的7年裡,創始人於剛是怎樣失去視若親生子的1號店的?

  在上海張江高科科技園園區北側,有三座小樓,是壹藥網的總部。這裡距離1號店在張江的辦公樓僅一牆之隔。壹藥網是中國第一批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網際網路藥品交易許可證》的合法網上藥店。成立於2010年7月。2015年8月6日,壹藥網CEO陳華對外確認這是他在壹藥網工作的最後一天,幾天前,壹藥網董事長於剛剛召開全體員工大會,宣佈迴歸。

  最近一個月,於剛連續成為張江科技園內兩家公司換帥的主角,只是一出一進,角色不同。2015年7月14日,隨著大股東沃爾瑪全資併購1號店,於剛和劉峻嶺作為1號店的創始人,清退所有股份,確認離職。曾經說出“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1號店品牌”的於剛,創業未半,就失去了對1號店的控制力,也只有另擇出路繼續其創業之旅。從1號店到壹藥網,於剛的電商情結沒有變,只是這一次,從阿拉伯數字1變成了大寫的壹,從悲情男主角變成了超人歸來。

  如今的於剛,已經不是7年前那個為了推廣1號店,只能帶著太太站在地鐵口發傳單的人,而是手握大筆資本的真正資本家——壹藥網曾是1號店的一個頻道,沃爾瑪控股時,於剛和劉峻嶺從1號店收購過來,與1號店沒有任何股權關係。至今,壹藥網已經獨立融資數輪,於剛和劉峻嶺始終掌握控制權。除了壹藥網,前段時間,於剛個人又以2000萬美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卓爾發展。這樣大手筆的佈局,於剛絕對不差錢。

  在中國,從一個職業經理人到真正的資本家需要幾個步驟?於剛的逆襲,只用了1個月嗎?事實並非如此,從2008年至今,他用了整整7年。

  借力1號店,於剛在50歲的知天命之年實現了人生逆襲。但是,他一手創立的1號店,並未能完成同樣的逆襲。如果我們把劉強東的京東和馬雲的淘寶視作中國電商第一陣營,那麼之後的於剛***1號店***、王治全***庫巴網***、卜廣齊***易迅網***這些2006年之後出現的後來者都曾經試圖衝擊或者接近第一陣營,但最終功敗垂成,創始人最終都賣掉公司掛印而去。在過去的7年裡,1號店甚至沒能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平臺,也未能在它一手創立的網上超市這一商業模式上建構足夠的壁壘。

  相對於今日諸多草根創業者,於剛和其夥伴劉峻嶺都有著顯赫的世界500強的高管履歷,其見識與資源不可同日而語。亦不能說於剛不努力或無心戀戰,於剛對1號店的珍視溢於言表。

  1號店對於中國電商的價值在於它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然而自誕生之後,1號店就一直步履蹣跚,從未放足狂奔過,究竟是誰給1號店套上了枷鎖?為何經歷顯赫的於剛沒能帶1號店突出巨頭的重圍?如果時光重來,1號店是否有機會成為京東那樣的標杆公司,抑或這樣的機會從未存在過?

  黯然謝幕

  於剛和劉峻嶺的離職,引發外界對1號店的關注之餘,對於其業績的質疑亦隨之而來。

  2015年1月1日,與往年一樣,1號店的員工們收到了於剛發出的郵件,然而,和過去不同的是,郵件並沒有提及上一年的“企業運營指標”。2014年,郵件上出現的2013年交易額是115億元,同比增長69.6%。2014年設定的目標是250億交易額,但是,目標並沒有達成。

  2014年是個分水嶺,2010年以後進入電商行業的鉅額資本利用4年時間結束了行業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劃定了行業格局。網際網路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流量、資本、人才等資源迅速集中,一幕幕成王敗寇的悲喜劇也都有了結局:馬雲、劉強東先後以上市完成王者加冕;而陳年、卜廣齊……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名字已經很少被提及。

  當中國雙寡頭的電商平臺格局被認為短期內很難撼動時,這實際上使得中國的二線電商品牌已經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上攻已經不可能,只能退守,例如噹噹就採取了收縮品類的方式來鞏固陣地。

  但是,守不守得住,是另一回事。早在2013年,劉強東的宿遷同鄉,原京東IT採銷部負責人孫加明就被劉強東調去負責日用百貨品類——釋放的訊號很明顯:京東的主品類3C和大家電增速放緩,劉強東派自己最得力的干將做日用百貨,是要在這個品類發力了。

  這時,1號店作為該品類最強的競爭對手已經進入了京東的視線。在對1號店做了研究之後,京東方面發現,1號店食品中的王牌產品是進口牛奶。牛奶復購率高,粘性好,最重要的是,引流效果非常好。

  但是,這樣1號店引以為豪的優勢品類,也終於碰到了對手更為凶狠的絞殺。要做牛奶配送,京東倉儲配送方面的人首先反對,說做不了。因為牛奶保質期短,而且不耐擠壓,京東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倉庫和配送體系,孫加明馬上寫了郵件給劉強東,幾分鐘後,劉強東一封郵件發給倉儲和配送:“沒有不能做,必須要能做,做不了就走人。”京東就以這樣的不計成本的姿態殺入了食品和日用百貨品類。

  電商的成本主要就在使用者獲取和倉儲配送兩塊,京東財報顯示,截至2015年3月,年度活躍使用者數為1.052億;而截至2015年1月,1號店的註冊使用者是9000萬,活躍使用者數應該在5000萬左右。同時,京東自建物流,平均客單價是500-1000元,客單價越高,京東物流成本就越低,而1號店的平均客單價只有100-200元。兩者的成本,高下立現。

  2:把膝蓋獻給90後

  40歲的著名文化商人侯小強說,他活了小半輩子,經歷過兩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2003年“非典”的時候,“北京大街上空蕩蕩的,太陽照得眼睛都睜不開,救護車的聲音此起彼伏”。第二件事就是,有一天他突然發現,“非主流”“殺馬特”等陌生詞語成為搜尋引擎上的熱搜詞。

  在國內網際網路語境下,“非主流”通常被用於描述部分青年尤其是90後的衣著打扮、語言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而“殺馬特”是一種在大眾眼中另類甚至怪誕的青年形象和審美,幾乎成為非主流和90後的代名詞。

  作為中國較早接觸網際網路的人,侯小強曾一手打造新浪部落格,還當過盛大文學的CEO,掀起一次次網際網路文化浪潮。現在,他卻放下成功人士的架子,幾乎每天“求見”一名90後,一年下來見了近百人。

  不久前的一天,侯小強心血來潮組了個飯局,邀請40多位老友相聚。飯桌前,坐著70歲的學者周國平,60歲的童話作家鄭淵潔、演員劉曉慶,40多歲的媒體人士陳彤、劉春、李靜和音樂人朱哲琴等。他們個個聲名遠播、星光熠熠,堪稱不同時代的大眾偶像。用侯小強的話說,“是當之無愧的主流人士”。

  飯局上,侯小強鄭重其事地“通知”各位“主流人士”一件事:“我們這代人已經是非主流了,因為曾經的非主流已經成為主流。我們以為我們還是文化的弄潮兒,我們以為我們在引領文化,而實際上90後、95後、小鎮青年、殺馬特才是現在消費網路、引領網路的真正主流。”

  如今,侯小強套用90後喜歡的“把膝蓋獻給某某”句式,表達一個70後社會精英的態度——“把膝蓋獻給90後”。

  假若配上一顆少女心,我就是百分百的追星族

  用侯小強的話說,他把膝蓋獻給的那些90後不是“一線明星偶像”,也不是“文壇巨擘”,大部分是可以稱呼他為“叔叔”的漫畫家、段子手和創業家。

  他幾乎每天趴在網上,“見誰紅誰火,就往誰身上貼”,挨個兒給對方“發私信、打電話,請朋友轉達我對他們的尊重和喜愛”。他“求見”過拍網路劇的叫獸易小星、畫漫畫的同道大叔和王尼瑪、寫廣場舞的朱炫、寫彭加木乾屍失蹤之謎的金萬藏和開段子手公司的銅雀叔叔……作為第一代“網際網路原住民”,這些擁有怪誕網名的90後擅長在網際網路上製造傳播效果,有人擁有超過百萬的粉絲和擁躉。

  侯小強形容自己,“假若配上一顆少女心,我就是百分百的追星族”。

  網際網路賦予這些年輕人才華快速“變現”的機會。拍出《萬萬沒想到》網路劇的叫獸易小星成名於使用者原生內容的黃金時代,在此之前他只是個普通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學生。

  自稱“大師兄”的朱炫在社交軟體上,寫了一篇風格詼諧的《廣場舞大媽會為了搶地盤鬥舞嗎?》,這個當時還有錯別字的帖子被轉發50萬次。走紅後,他很快接到編劇邀約,如今是一家影業公司的創意總監。

  網名為“同道大叔”的90後漫畫作者,在微博上用漫畫吐槽星座。侯小強記得第一次見他時,他的微博粉絲數量才十幾萬。當他第三次見到這個微博主人時,這個數字已經超過600萬。

  令侯小強印象深刻的是,這些90後身上帶著明顯的“去中心化”特質。“他們出現在別人面前,什麼都不代表他,他就是他。”這跟他過去自己介紹“我是新浪的某某”,明顯不大一樣。

  那些90後自稱是“手工業者”或者“偶像企業家”,“SOHO式辦公,相當於一個小型企業”。事實上,他們是一個個從網際網路土壤裡生根發芽的創業者,對市場的理解超出想象。

  我們能否被他們引領

  一些同輩好友對侯小強熱衷90後的不解,或許代表著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疑慮、茫然甚至偏見。幾乎就像80後曾被簡單粗暴地定義過一樣,主流社會也給90後貼過一些標籤,比如“不靠譜”“垮掉的一代”以及更刻薄的“腦殘”“自私”等。在主動擁抱90後之前,侯小強對這代人的認知也停留於那些標籤化的印象。

  不亞於“非典”的“非主流”震撼到來了,並從網際網路逐漸蔓延於現實生活裡。去年,侯小強開始創業時,見到一位人稱“天使教父”的投資人。“天使教父”對他說:“我知道你在新浪和盛大文學取得了成功,可你快40歲了,你不可能和90後擠在創業的獨木橋上,還能順利地通過。”

  那次談話不歡而散,甚至各自失聯。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天使教父”對侯小強的無情打擊並不完全是危言聳聽。

  3:像蝸牛一樣堅持

  不久前,58同城的CEO姚勁波做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決定——收購中華英才網旗下的趕集網。採取這項舉措的原因有多種,既是公司的大戰略方針,也是姚勁波的個人意願。但其實熟知姚勁波的人都知道,能收購成功與姚勁波的堅持有著莫大的關係。

  1999年,姚勁波從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當週圍同學們仗著自己的高學歷對工作挑三揀四時,姚勁波卻“草率”地選了一份待遇較低的工作,他覺得這個崗位能讓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他的舉動引來了周圍所有人的不解和嘲笑。幾年後,別人還忙著跳槽時,姚勁波在工作中已經做得有聲有色了。這樣看來他的堅持是對的,那些曾經嘲笑他的人也漸漸收起了他們的聲音。當人們認為姚勁波會繼續在這個崗位穩定地做下去時,姚勁波再次做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他辭掉了在人們看起來很不錯的工作,揣著這幾年的積蓄,開始了創業。

  剛開始創業時,艱苦超乎姚勁波的想象。周圍各種對他質疑的聲音暫且不說,就連他的父母也強烈地表示反對,為此一天打了幾十個電話讓姚勁波回到工作崗位上。最後見說不動,也就不說了,但他想要得到父母的支援是絕無可能。

  父母的反對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資金問題。儘管在辭職前創業的計劃和框架都已經想好了,可真正運作的時候才發現開支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為此他不得不向朋友借錢。但錢沒借到不說,反而得到了各種各樣的嘲笑。

  資金問題好不容易解決了,創業的團隊又出了問題。剛開始的時候姚勁波召集到了二十多個人和自己做網站專案,但由於對待遇不滿,以及認為“草根”團隊沒有前途,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走了。到最後團隊只剩下六七個人,以至於姚勁波經常一個人做數個人的工作。

  “那段日子現在回想起來都讓我感到窒息,早上起床的時候總盼望要是一直睡不醒該多好。”如果有人問到那段時光,姚勁波會苦笑著這麼回答。但即使姚勁波把那段時光描述得像“地獄”一樣,但他就是在那種像“地獄”一樣的時光中狠狠地堅持了下來。

  因為姚勁波的堅持,最早期的創業“活命”期終於有驚無險地度過了,經營模式也漸漸走上正軌。在當時,與姚勁波一樣做租房網站的人特別多,但往往都是探一下頭就不見了,像姚勁波這樣堅持這麼久的寥寥無幾。在創業期間,姚勁波當然也接觸到了一些“更不錯”的專案,他身邊有不少朋友通過這些專案賺了不少錢。換做一般人早就轉行了,但倔強的姚勁波沒有轉,最後看來,他是對的。

  那份在別人眼裡看似驢一般“倔”的堅持,讓姚勁波的租房網站漸漸有了名氣,有了大量穩定的客戶。早些年能與姚勁波競爭的租房網站,倒臺的倒臺,拋售的拋售。在租房領域裡,用“一枝獨秀”來形容58同城已不為過。

  發展到一定規模,姚勁波覺得租房市場達到飽和,於是有了將58同城擴張的打算。在租房的基礎上加上各種分類資訊,憑著自己原有的客戶基礎,這樣的擴張應該問題不大。對於他的想法團隊中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因為他的想法要付諸行動的話需要面對失敗,他們不敢。姚勁波再一次發揮了他的“倔”勁,現在看來,他的堅持是很正確的。

  姚勁波曾經在多個場合強調,創業要堅持信念和夢想。這個社會非常浮躁,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人群。一邊是死守在自己崗位的人,因為貪圖安逸,沒有什麼追求。儘管也算是堅持,但沒有夢想的支撐,這種堅持恐怕也只是空殼。另一邊是有夢,但總是貪圖一夜暴富,不付出半點力就能實現夢想。遇到這種人時,姚勁波絲毫不吝嗇分享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怎麼實現他們的夢想。

  “我們得把自己想象成一隻蝸牛。”別人向他討教經驗時,他會這麼說,“蝸牛在向上爬時,如果掉了下來,它會義無反顧地重新開始,不管速度有多慢。所以在實現夢想的征程中,我們一定要學習蝸牛,像它一樣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