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政政策
2016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實際,省財政加力增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跟進出臺了財政支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明確了17條具體政策措施......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省財政發揮職能 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實際,省財政加力增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跟進出臺了財政支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明確了17條具體政策措施,認真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著力從供需兩側發力,有效發揮了財政精準調控優勢,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繼續加大財政投資力度。下達資金346.7億元,重點支援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交通、水利、保障房、東部城市群、藏區基礎設施以及“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等重大基礎設施專案,在拉動當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為後續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支援工業轉型升級。下達資金38.7億元,綜合運用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迴圈經濟發展基金等政策工具,加大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投入,支援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迴圈經濟加快發展,支援化解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妥善解決退出產能企業人員安置問題。
支援服務業加快發展。下達資金18.9億元,支援實施現代服務業、電子商務、商貿流通、民族貿易、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業等專案,開展新一輪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示範,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力度,挖掘消費潛力,擴大消費需求,推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狠抓一般公共服務等八項支出,拉動第三產業穩定增長。
促進農牧業提質增效。下達支農資金86.2億元,重點支援推進高原特色農牧業、農牧業科技推廣、農業綜合開發,支援多種形式開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等。著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牧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認真貫徹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積極跟進國家稅制改革,取消、停徵、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7項,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取消,實行目錄清單管理制度並向社會公佈,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共減免稅費76.3億元,對市場主體“降本增效”發揮了積極作用。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下達資金74.9億元,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政策,積極支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及三江源二期、天然林保護二期、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城市大氣汙染治理等工程,促進生態環境改善,進一步築牢了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
積極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廣網北京7月4日訊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善用財政政策,釋放經濟動能。
經濟之聲評論員 楊春陽
這幾天,南方持續的降雨和被洪水包圍的城市,讓大家看到了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大江大河環境的治理,感受到城市和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存在的短板。滂沱的大雨、暴漲的河水,也讓人們對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相互依存的關係,有了新的感受。許多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紛紛在實施海綿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我們關心各地海綿城市建設的進度、資金投入的力度。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離不開財政資金。它讓我們不由得想到,推動當前巨集觀經濟執行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積極的財政政策。
新華社最近的一篇報道說,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定向精準發力,中央財政在為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駕護航。報道說今年的實際財政赤字超過5萬億元。這麼龐大的規模,為經濟增長釋放出有效的動能。關注著這件事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財政的擴張力度不小,遠遠超過了2008年到2010年。
我們注意到,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多地作用在結構改革上,它的突出特點和側重點,是收入增加、降費減稅。財政政策從傳統的總量性政策,轉向結構性的政策;從單純的經濟政策,轉向經濟社會的政策。與去年相比,我們看到在今年的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算表上,增值稅、印花稅等稅種的收入明顯縮減;同時,在今年的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表上,教育、科學技術、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的支出,以及社會保障支出和就業支出、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性支付,都明顯的在增加。
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另一個特點,是更加註重財政資金投入的績效。既要減稅又要擴大支出的做法,讓增加財政赤字成為客觀的政策選擇。儘管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用短期的財政赤字應對經濟增長的緩慢,不是一件壞事。但赤字財政畢竟是舉債花錢,它是對未來消費的預支,所以要特別關注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和效能。我們看到,增加的財政投入,用在人力資本的提升,用來彌補社會政策和民生的短板,還用在了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等方面。這些做法,都是在為下一步中國經濟的增長,夯實牢固的基礎、儲備強勁的動能。應該說,這些都是善用財政政策的做法。
強有力的財政資源,是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和實力的表現。而善於運用這個強大的資源,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是為中國經濟騰挪空間、夯實基礎的有效舉措。總之,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為當前經濟的發展,釋放著明顯的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會計審計專家、財政部內控委員會委員張連起做出點評:積極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正像經濟之聲評論員所指出的,近期我國一些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中央財政緊急撥付5.95萬億元用於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過渡性生活補助,倒、損房恢復重建等方面。這讓我們看到,一方面要補齊基礎設施的短板,包括城市管廊、海綿城市等建設,還看到了財政資金對於民生救急救難的託底作用。上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定向精準發力,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防風險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撐,減稅、增值、加力,增效效果明顯。積極的財政政策起到了改革的加速器、轉型的推進器、民生的穩定器的作用。
2016年前5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6萬億,同比增長13.6%,特別是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6萬億,同比增長18.6%。我注意到,民生相關的支出,一些重點增幅都在兩位數以上,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比如教育支出增長12%,社保支出增長14.8%,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1.2%,城鄉社群支出增長26.5%。營改增是今年上半年財稅改革的一個重要亮點,預計帶來全年減稅5000億,營改增對於消除重複納稅、公平稅賦,用稅收的減法助推系統活力的加法和乘法,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結構性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積極的財政政策在下半年預計空間力度和節奏將會進一步加大,財政部正在加快預算的執行進度,壓縮付款規模,地方債務置換正在有序推進,尤其是加快PPP投資的落地,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擴大新動能、推動完善省以下財政體系,組織實施資源稅總體改革,落實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的方案,圍繞事權和支出責任啟動改革試點。
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出現了四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從總量政策轉向結構性政策,從原來以經濟為主轉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綜合施策,精準施策,特別是補齊民生短板。第二,從普惠性的政策決策轉向用政府資金撬動民間資本,更多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第三,由主要依靠財政投資轉向依靠包括減稅降費,啟用市場主體活力,財政赤字不僅僅是用於投資擴張,而且更多用於民生,給企業和社會市場帶來更多活力。第四,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方向,一方面落實降稅減費總體政策,增強企業發展發展;另外要加快財政資金的撥付力度,特別是要解決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支援鐵路公路城市地下管廊、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和農村的危房改造,推廣運用PPP模式;支援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綜合運用兼併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加快化解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及用好專項獎補資金,解決好人員分流的安置問題。尤其我想強調的是,執行力最為關鍵,要監督查處“打呼嚕”資金,監督查處“沉睡”資金,儘快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總之,落實積極財政政策要把資金用在點子上,發力到關鍵處,改革向結構性、助推於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