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我國當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應採取的政策和措施

  從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角度闡述我國保經濟穩定發展應採取的政策和措施,你知道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國當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應採取的政策和措施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1.逐步解決行政事業經費增長過快的問題

  行政管理、外交、公檢法等部門執行社會管理的必要經費支出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基本需要,屬於公共需要,是財政必須保證的部分。但我國行政管理費支出與世界各國相比較高,2000年達17.42%,增長速度超過同期GDP增長速度。針對我國現狀,可採取如下改革措施:

  ***1***進一步精減機構,控制行政編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1998年以來我國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精簡了機構人員,但仍然存在機構重疊龐大、人浮於事的現象,人員費、辦公費居高不下,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要嚴格控制政府機構的公共經費,改革會議制度、公共用車制度和招待制度,減少會議費、車輛購置維護費和接待費支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規範事業單位的財政經費供給。事業單位可分為三類:一是社會公益型,如基礎教育、技術推廣等;二是準公益型;三是經營型。對這三種類型的事業單位,財政應保證社會公益型經費,對準公益型實行定額或定項補助方式,並適當核減部分經費,把經營型事業單位推向市場。

  ***3***推行行政事業單位收支統管。按照財政部頒佈的。《行政單位財務規則》和《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貫徹預算內外資金結合作用、統籌安排的原則,保證單位的預算外資金和其它收入主要用於彌補正常經費的不足和促進事業的發展,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統反映單位財務收支狀況的報表體系。

  2.改革財政投資體制

  財政用於固定資產的投資是經濟建設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投資對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98年起,中央政府針對我國存在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連年增發國債用於基礎設施投資,有力地拉動了我國經濟增長,但同時中央政府承擔了很大的債務風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必然的,總體來看,應以企業和家庭部門投資為主,政府投資只能限於公共需要、私人不願意投資的領域。要把過去財政對生產、經營領域的投入轉到支援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工程上來,並隨著財力的豐裕逐步增加投入,通過轉變資金投入方式,為市場經濟和企業平等競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經濟建設主體應由政府轉向企業,財政只進行涉及國計民生的公益性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從直接投入生產領域,逐步轉移到為生產建設的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上來,轉向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公共服務專案,轉移到共同需要方面來。要改革國家政策性投資體制,財政預算內投資不宜實行有償使用的方式管理,宜採取無償投資的方式;由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安排的投資,應採取國家資本金投入的方式。

  3.優化社會文教支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政府早已提出科教興國戰略,2001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完成213億元、科技支出完成373億元,為了進一步加快推進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2002年,中央財政安排教育支出251億元,安排科技支出40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加17.84%和9.38%。

  總的來說,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其中,基礎教育基本上屬於公共產品,整個社會成員都可以從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應,其經費應全部或絕大部分由財政供給。高等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更多地帶有私人產品的特性,其費用可由受益者來支付一部分。因此,按照公共財政理論,高等教育可以由政府來辦,也可以由私人來辦。對此,國家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應為義務教育提供資金保證,為重點高校提供更多的財力支援。

  基礎科學研究屬於公共產品範疇,其成果為社會所共享,其經費應全部由財政負擔。應用型科學研究由於可以市場化,財政不應負擔經費或酌情負擔一部分。在我國現階段,由於科技力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因此,政府應提高對科學研究事業的財力投入,並使科學投入的增長快於同期財政支出的增長,同時,在科學研究支出總量提高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基礎科研的投入力度,優化科研支出結構。

  4.逐步增加社會保障支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是一個重要的“內在穩定器”。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完善,許多應由財政承擔的社會保障由企業、行政事業單位負擔。另外,社會保障支出劃分不明確,支出比重低的現象仍然存在,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社會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財政必須按照公共財政要求,進一步調整現行支出分配結構,儘快使財政資金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同時相應削減行政經費和一般事業經費支出,真正把社會保障支出作為財政預算的一個重要內容。要加快失業保險制度改革,擴大失業保險實施範圍,使各類城鎮企事業職工都參加失業保險;儘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進一步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模式。

  5.改革財政補貼制度

  我國財政補貼主要包括價格補貼和企業虧損補貼兩大類。價格補貼主要是糧、棉、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的範圍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目前我國補貼的比重仍然較高,隨著市場機制逐步發揮作用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場價格體系的日益完善,對現行財政補貼制度應進行清理和整頓,減少補貼專案,壓縮補貼規模,規範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效益。

  此外,要注重財政支出結構的制度建設。政策調整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一方面,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規範、科學、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還需要進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創新,如切實推行政府採購制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預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