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種植技術流程

  有機蔬菜的種植是一種環保的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種植方式,那麼是怎麼樣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產地環境選擇

  產地環境主要包括大氣、水、土壤等因子。首先,基地周圍不得有大氣汙染源,環境空氣符合GB3095質量標準;其次,有機地塊排灌系統與常規地塊應有有效的隔離措施,灌溉水質必須符合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第三,土壤耕性良好。36個月內未使用違禁物質,不含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新開荒地要經過至少12個月的轉換期,常規蔬菜種植向有機蔬菜種植需2a以上轉換期。

  二、施肥技術

  施肥的意義在於培育健康肥沃的土壤,為下茬蔬菜收穫向土壤歸還被取走的養分,為蔬菜的根系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1、種類

  適合種植有機蔬菜的肥料種類有:有機肥、堆肥、漚肥、綠肥、礦物源肥料,以及一些廠家生產的允許在有機蔬菜上施用的純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這些肥料在施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用於有機肥堆制的新增微生物必須來自於自然界,而不是基因工程產物;自制有機肥要經過徹底腐熟;堆肥和漚肥必須通過發酵殺滅其中的寄生蟲卵和各種病原菌;沼氣肥製取時要嚴格密閉,且有適量水分,發酵最適溫為25~40℃,碳氮比調節在30~40;沼渣經無害化處理後方可作農肥:種植綠肥要注意在其鮮嫩時通過耕地切碎並翻入土壤,並在其中進行腐熟分解,或者通過堆肥的方式制肥;礦物源肥料中的重金屬含量應符合表1中的限制,施用時要避免各元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以及存在的拮抗關係。

  2、施用技術

  有機蔬菜在種植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蔬菜品種科學施肥,盲目施用有機肥同樣可導致蔬菜中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等危害。例如,在地蛆發生嚴重地區,施用未腐熟有機肥可加重地蛆危害;雞糞養分含量高,尿酸多,施用量不宜超過3kg/m2,否則,會引起燒苗;堆肥的施用量一般為15~30t;漚肥的施用量為2.3x104kg/hm2;豆科綠肥作物按鮮植物體3 375kg/hm2計算,則含有機質225kg,氮素67.5~135kg/hm2,固氮量45~90kg/hm2,相當於225~450kg/hm2硫酸銨。一般可根據肥料養分含量與釋放比例、蔬菜營養需求和產出確定施肥量。

  三、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的防治是有機蔬菜種植中的難點和重點。要想擺脫長期以來對化學合成農藥的依賴,必須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來預防和防治各種病蟲害。

  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利用植物本身抗性和栽培措施控制病蟲的發生和發展,主要措施有:

  ***1***選用抗性強、最好是兼抗多種病蟲害,並適合當地消費者**慣和種植條件的品種;但不能使用任何轉基因蔬菜品種。

  ***2***使用嫁接、輪作、間作技術,打亂病原菌和蟲卵的生活規律,提高蔬菜自身抵抗力。例如:嫁接換根可有效防止土傳病害;水旱輪作會在生態環境上改變和打亂病蟲發生小氣候規律,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青椒或番茄套種玉米可以防治蚜蟲;普通蔬菜和有特殊氣味的蔬菜間作,可驅避一些害蟲等。

  ***3***深耕鬆土,冬天翻土殺死越冬害蟲。加速病殘體分解和腐爛;夏季高溫期間進行灌水,然後在畦面上覆蓋塑料薄膜。利用太陽能對土壤進行高溫消毒。

  2、物理防治

  ***1***利用遮陽網、防蟲網對蔬菜進行浮面覆蓋,組織多種害蟲的侵入和產卵;

  ***2***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色紙等;

  ***3***育苗時在苗床上方懸掛銀灰色反光塑料薄膜,可避蚜:

  ***4***在溫室懸掛黃色粘板,誘殺白粉蝨、美洲潛斑蠅、有翅蚜:

  ***5***在農事活動時,可人工摘除斜紋夜蛾等卵塊,用水沖刷等。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微生物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方法。在農事活動中,注重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或人工繁殖、釋放、引進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有塔六點薊馬、小花蝽、小黑隱翅甲、中華草蛉、大草蛉、瓢蟲和捕食蟎等;寄生性天敵有赤眼蜂、繭蜂、土蜂、線蟲、平腹小蜂等。另外還可以用蘇雲金桿菌各種多角體病毒防治病蟲害。

  4、藥物防治

  必要時,可協調利用藥物防治。可以用石灰、硫磺、波爾多液防治蔬菜多種病害;允許有限制地使用含銅的材料,如氫氧化銅、硫酸銅等殺真菌劑來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可以用抑制作物真菌病害的軟皁、植物製劑、醋等物質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高錳酸鉀是一種很好的殺菌劑。能防治多種病害;可以有限制地使用魚藤酮、植物來源的除蟲菊酯、乳化植物油和矽藻土來殺蟲。

  蔬菜種植的技巧

  合理澆水,是保證大棚蔬菜健壯生長、提高產量的重要措施。冬季氣溫低,大棚菜澆水不同於其它季節,既要看天,又要看地看苗情,以避免副作用。根據經驗,大棚菜澆水應採取以下四個對策:

  一是淺水:且不宜過大在低溫下,棚內蔬菜蒸發慢,需水量相應減少,故澆水量要小,間隔時間適當長些,切忌大水漫灌,應以澆灌或噴霧為宜,以免低溫高溼導致蔬菜漚根。澆水後的頭兩天,易引起棚內溼度加大,應注意合理通風降溫,防止誘發病害。通風一般在中午氣溫較高時為宜。

  二是澆水時間適當:冬季棚菜澆水應安排在中午前後,以上午10點以後下午3點以前為好,此期棚溫較高,澆水後副作用最小。要避免清晨和傍晚澆水,以防引起蔬菜凍害。澆水應儘可能用井水,因井水溫度較高,可減少對蔬菜的生理刺激。

  三是看天靈活澆水:根據天氣狀況,掌握“晴天適當多澆,陰天少澆或不澆,風雪天切忌澆水”的原則進行。當天氣由晴轉陰時,水量要逐漸減少,間隔時間適當拉長;由陰轉晴時,水量由小到大,間隔時間相應由長變短。

  四是澆水應有側重:大棚各部位的溫度相差較大,澆水量也要有所區別。大棚南部及靠近火爐、煙道等熱源的地方,土壤水分及靠近蒸發量大,澆水量可適當大些;大棚東西兩側及北部溫度較低,日照時間亦短,澆水量應適當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