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創業初期的艱難發展歷程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訊裝置的民營通訊科技公司,於1987年正式註冊成立,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市龍崗區阪田華為基地。華為創業初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創業初期有哪些具體的發展方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華為創業初期的艱難,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從五個角度瞭解一個真實的華為

  東方幽靈的“上甘嶺”

  2012年,華為的年銷售額達到了驚人的2202億元——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裝置供應商。

  同年,華為宣佈利潤突破154億元***這還不包括用來給員工發獎金的125億元紅包***。同樣是在這一年,華為的研發費用高達299億元,相當於中國許多頂級企業的年產值。

  這是中國最優質的一家民營企業,沒有之一。

  如果單從資料上看,創立25年來,華為從6名員工發展到15萬名員工***其中外籍員工3萬多名***,從2萬元創業起家到銷售額2202億元,作為一家無背景、無資源、缺資本的民營企業,華為將西方眾多百年巨頭紛紛斬落馬下。它被眾多跨國對手視作“東方幽靈”。

  事實上,就在華為開始創業的20 世紀80 年代中後期,國內誕生了400 多家通訊製造類企業,但這個行業註定是場死亡競賽,贏者一定是死得最晚的那個。華為活到了最後。

  任正非1968年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後入伍。他45歲創業時,還是個通訊行業門外漢;而25年之後,其以1.42%的股權統率一個15萬人的企業,打破全球資訊科技行業最殘酷的定律——華為是有門道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華為就是任正非管理思想的試驗場。軍人出身的任正非喜歡談論上甘嶺戰役:美軍當年用電腦模擬推演,認為可以在一天內拿下陣地,可後來的結果卻讓美軍大跌眼鏡。

  原因在於電腦只能模擬常規性的東西,不可能模擬得出有人會去堵機槍眼,有人身上著火也會一動不動,這就是精神的力量。任正非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上甘嶺”,“上甘嶺”也許不能直接產“糧食”,但企業一旦丟失了“上甘嶺”,就永遠不會產“糧食”了。

  應該開始對華為的觀察了。“但要知道,你未必能達到華為的高度,但方向一定要走對。”

  第一現場:阪田細節——來自華為基地的片段觀察

  顯然,這是一次近距離觀察華為的機會。

  從百草園到華為大學

  到達華為當天,本刊記者入住的百草園,其實是阪田基地的大型員工宿舍區。一棟棟歐式小樓排列整齊,樓道里的牆紙有的已經泛舊,有的則是剛剛鋪上的新紙。這裡的房間多為獨立單間,面積不大但設施很全。因為華南夏夜多蚊蟲,房間裡除了蚊帳還備有電蚊香。

  住在百草園的,以單身員工居多,在華為,很多基層員工都可以免費申請入住。但園子畢竟容量有限,在與其一街之隔被華為員工戲稱為“城中村”的樓房裡,同樣有很多來自華為的租戶。只不過,這個所謂的城中村,或許應該算作中國文化層次最高的一個“城中村”了。

  今天,華為的15萬員工中,絕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學歷。只是,無論你學歷多高,到華為前的職位有多高,你都必須參加一個被俗稱為“大隊培訓”的課程。對於參加培訓的很多人而言,他們每天出發和落腳的地點,就是百草園。

  華為大學距離百草園約10分鐘車程,僅硬體便投入上億元,新員工入職前帶薪培訓三個月,而且來公司報到的臥鋪票都可以報銷。據說,隨著培訓體系越來越成熟,現在這個培訓週期縮短了。

  事實上,華為的與眾不同,在最初的培訓課程中即有體現。進入華為大學後,首先要編班級,教課管理團隊由教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思想導師組成。教官負責紀律和軍事訓練,思想導師則是老專家,主要負責課程安排及與學生交流。

  在這種全封閉、半軍事化的訓練中,文化課程佔了一半,如誠信、自我批判、團結合作、集體奮鬥、互助、責任心與敬業精神、服從組織規則、以客戶為中心等等;其餘的是工作基本常識,如保密、資訊保安、質量、消防、辦公軟體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有關於華為現狀以及通訊專業類知識。

  從華為大學畢業後,新員工們要開始分流了,他們有的去到華為在國內的各個基地,有的去到海外國家。同樣,也有去往阪田基地A區工作的。

  A區是華為行政總部基地和指揮樞紐,環境別緻幽雅,設施一流,華為的老闆任正非便在A1辦公。

  展廳的電子屏

  在阪田基地的華為企業展廳前,是一個碩大的電子螢幕。螢幕上滾動播放著一些華為員工的工作鏡頭。

  華為員工們遍佈世界各地,視訊中一個感人畫面,出現在2012年日本福島地震期間。彼時,因為核電站發生核洩漏,當地居民已經紛紛離開福島,而華為在日本的員工卻要在穿戴防輻裝備後,前往福島整修通訊裝置。

  事實上,戰爭、天災等悲情時刻,往往是華為人辛苦工作的時刻,因為這個時期各地的通訊裝置往往需要搶修。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華為之所以能夠在25年裡超越歐洲百年對手,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對奮鬥者精神的崇尚。

  當然,付出和回報在這家企業是成正比的。“不讓雷鋒穿破襪子,不讓焦裕祿累出肝病。”在華為的高速運轉過程中,一直走“高薪”路線。按任正非的說法,華為就是“高效率、高工資、高壓力”的“三高”企業,“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

  今天,知道“華為”這個名字的人很多,但細問起來,相信電信產業之外的人,九成以上完全不清楚這家高科技企業的具體經營專案,華為被許許多多不瞭解它的人記住並傳播的原因很簡單,是“一家高薪企業”。

  任正非在企業內部推行“工者有其股”的激勵機制,讓員工和企業共同奮鬥,共同受惠,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命運共同體。比如根據華為2010年業績,每股分紅2.98元,

  如果一個老員工持50萬股,他將在年底拿到分紅100多萬元。

  這種股權分配在華為內部稱為虛擬受限股,任正非的股份佔1.42%,剩下的股份由員工持股委員會代持。員工選出的代表進入董事會,掌控企業方向。

  目前,華為在內部發行的虛擬受限股約110億股,每股股票價值5元左右。這相當於是內部的一個股票交易所,多年來華為在內部募集的資金甚至數倍於一些同業在國內A股募集的資金。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退出,目前華為採取按照企業增值估算的模式,將原有股本和增值部分一起退給員工。這種進退自如的方式獲得了員工的認可,同時也為企業發展募集了寶貴資金,而持股員工也在華為的飛速發展裡獲得了不菲的股權收益。

  比如,從2000年到2010年,上證指數從2073點漲到了2808點,增長了0.35倍。同期,假如投資上海的房子,增長5.4倍。如果投資華為的虛擬受限股,增值將達到15倍。

  由於華為不是上市公司,這種模式的關鍵必須解決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問題。任正非的解決方案是,每年請五大所之一的德勤對公司進行財務審計,包括任正非本人出差期間在酒店乾洗衣服的費用,這本應由個人支付,而不小心由公款報銷都會被審計糾正,這就解決了員工的信任問題。

  華為曾在創業期面臨困難

  “賢”就是黑暗中的那盞燈

  這次同正和島企業家走進華為,一起系統地聽了兩天課,彭劍鋒教授在華為總部1996年奠基時就在現場,講的都是一手的學問,收穫很大。

  企業跟人一樣,不管路走多長,關鍵的就幾步。所以研究企業,要會還原,就是柳傳志常講的“覆盤”。華為從兩萬塊錢起家,現在做到2000多億,中間哪幾步很關鍵?對中小企業而言,要還原到跟你類似的決策環境中去學習。

  再看任正非這26年,一方面是決定打市場的方向,可這個決定越成功,帶來的管理問題越大,處理不好死得更快!因為他要帶更多有想法的人去打市場,這可是撕心裂肺的事!一起幹起來的人,開始想法很一致,但後來每個人追求都不一樣,持續作戰能力也不同。但任正非在每個階段都有辦法:農村團隊怎麼飛躍成做城市團隊,然後怎麼能做國際團隊?跟不上隊伍的人怎麼處理?二次創業階段,華為有300個高階幹部去做分銷商,讓你掙錢,但別妨礙公司發展,再後來7000人全體下崗再上崗,宣誓重新聘用……天吶!都是非常人之所為。我們很多企業垮就垮在市場發展太快,市場好你拿不拿?拿了做的了嗎?任正非的功夫是一手拿單子,一手練隊伍,這兩個能力非常匹配。

  小農經濟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很大障礙,在我看來,華為對中國企業界最大的貢獻就是讓15萬員工差不多有統一意志,讓15萬人實現團隊生產。企業家不是個人英雄,越是大英雄,就越有本事將兵一萬、十五萬,釋放團隊生產增量。

  最後一點衝擊心靈的,就是“見賢思齊”。任總當年從部隊回來,當時格局多高?沒有後來那麼開闊,雄心也沒有像後來那麼大。這給人什麼希望呢?格局也好、胸懷也好、企業家精神也好,能不能學?其實最難學的東西也是可以學的,靠什麼學?就是見賢。靠近厲害的人,你就會變得厲害起來,沒想法也會變得有想法,小想法會變成大想法。以我的經驗,行行業業要想辦法見出類拔萃之輩,一流的教授、一流的領導人、一流的企業家,姚明也行,靠近他們就不一樣,人都有一個心理能量,碰面以後就會有想法。

  中國教育強調務實,叫人們不要好高騖遠,不要“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我勸各位,即使“命比紙薄”也要“心比天高”,要把心理能量張開來。“賢”的概念很好,不完全是術,還包括心理能量、企業家精神、忍耐,這個東西最難學,光讀書沒有用的,只有“見賢思齊”。

  搞企業最後差不多都是坐地上哭,千難萬難,很多事情會擠到你頭上,有沒有心理能量忍,靠什麼幫你挺?就是企業家精神。“賢”就是黑暗中的那盞燈。

  華為發展四階段

  研究華為,要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個企業的成長,往往在面臨繞不過去的坎時,必須來一次深層次的變革,不管是人力資源變革、組織變革還是戰略變革,只要轉過去了,企業就邁上一個新臺階,轉不過去,就會在臺階上徘徊,然後慢慢下滑。

  華為歷史可以歸結為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87年到1995年,創業求生存。初期所形成的領導團隊到現在還保持穩定,這是中小企業研究華為的一個啟示點。

  第二個階段,1996年到2004年,二次創業與邁向國際化。我認為這一階段是最值得研究的,華為所有的變革——人力資源系統、管理體系、流程體系,都是在這8年完成的,這一階段也是華為面臨困難最多,差點死掉的時期,尤其2002年、2003年,業績下滑,任正非又得了抑鬱症,也正是這一階段,通過管理變革,華為銷售收入成為國內第一,並開始走向海外,真正成為國際化的公司。

  第三個階段,2005年到2010年,華為商業模式變革期。它不再是簡單的賣通訊裝置,而是提出要做電信解決方案供應商。過去是把競爭對手擊倒,這個階段把對手叫友軍,競爭變競合,整個組織變革面向客戶。

  2011年到現在,我們叫組織轉型期,就是追求雲管端一體化,是華為的第四個階段。今年10月華為幹部大會提出的口號就是要趕超美國,另外還提出在行業顛覆性創新到來時,華為會不會倒下?

  任正非從來不提“轉型”、“變革”這樣的字眼,只提“持續改良、改善”,但從企業發展史來看,華為始終在轉型、變革過程中。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華為創業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