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

  就業和創業的區別是什麼?如何做好就業創業的準備?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創業和就業的區別,貌似再簡單不過,前者是自己創造事業,為自己打工;後者是在別人的事業中尋找工作機會,為別人打工。兩者的區別在心態、在態度、在思維。那麼,你是屬於哪一類呢?

  經常聽到有的創業者抱怨創業太艱難了,那麼請你反思一下你是否在用就業的心態創業,是否只是得過且過,是否只是靜等奇蹟的出現。反之,如果抱著一種創業的心態去就業的話,那麼請相信,不僅本職工作可以完美的駕馭,而且保持著這顆創業的心,你終將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曾任谷歌中國區總裁後主動辭職創辦創新工場的李開復,他的人生經歷似乎在詮釋著就業和創業的關係:說遠,如天各一方;說近,如脣齒相連。

  創業和就業的區別,陽光巴士將它歸結為以下七點,如果你願意,請對照自己是否是個合格的創業者。

  一、是否具有長遠的目標和思維的高度

  馬雲說,人一定要想清楚三個問題:一是你有什麼,二是你要什麼,三是你能放棄什麼。想清楚這三個問題,你就擁有了長遠的目標和一定的人生高度,那麼當下的工作不論是創業還是就業不再毫無意義,而是你人生理想。人生征程上不可或缺的一步。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那裡過程,具備長遠眼光,擁有戰略意識,而作為就業者,著眼點也就是當前這兩三年,往往第一考慮的還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現有的穩定飯碗,自然不會想到太遠,也不會太高。而且,很少有就業者能進行換位思考,站到老闆的角度去看考慮問題。也就造成很多就業者很難跳出自己的思維模式而終其一生。

  二、是否擁有夢想

  只是為了生存,只關心生活、只滿足享受,恐怕稱不上有夢想。安於就業的人往往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沉淪,就是因為沒有夢想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沒有夢想的人往往不能堅持,在失敗的路上一蹶不振的都是夭折的創業者。真正的創業者為了夢想而活,不在乎初期的艱難、不在乎別人的流言蜚語、不在乎失敗的重創,他們享受創業的過程,如同上癮,他們覺得創業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夢想如同一道分水嶺,就業者在那邊,創業者在這邊。

  三、對完成的定義

  創業者對一件工作的完成定義是指把某件事徹底解決,考慮到方方面面所有的可能性,而且今天能做完的一定不拖到明天。而就業者會習慣性的把工作按照天數來分解,每天只完成只是“八小時”,下班時間一到心裡就習慣性的結束手頭的工作,剩下的明天再做也無妨,覺得在公司裡多待一分鐘都不願意。試想,這樣的完成有何意義?可是對於創業者來說,事業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生活。

  四、是整體思維和區域性思維

  就業者在接到一個指派工作任務後,往往是直接進行處理或是分解後轉交給其他同事,在他看來,這事就差不多算完了,反正他負責的這塊已經做完了,至於轉交出去的工作任務是否

  被保質保量按時間的完成了,那就不是他所要操心的範圍之內了。長此以往,許多就業者已經習慣只管自己的二畝三分地,轉交給別人的事就讓別人操心去吧。嚴重缺少整體系統概念。而創業者則不同,他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們慣用全域性的思維,整合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不要用多管閒事來搪塞自己,你的事業是和你的視野相關的,你看的越遠,可能得到的資源越多。

  五、是否具有責任

  在公司或企業中,一旦出現事故,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是老闆要追查責任,大家異常統一、步調一致的互相推卸責任,極少有人會佔出來承認是自己工作的不足,反而都強調自己肯定是把屬於自己那個環節做好了,至於前後銜接人員所出的問題,和我一點關係也沒有。就業思維深了,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迴避,或者是設法推給別人。這樣一來,就業者也就愈加不可能從失敗和失利中學習、吸取到教訓了。創業者則不一樣,他們習慣分析事故、失敗的原因,在今後的道路上儘量的避免。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創業者們的成長也就是從一個個自己承擔的失敗中總結分析了問題原因所在,積累了經驗。有時候,這樣的反思和承擔,有可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責任,對於每個人來說,不僅具有個人意義,更具有社會意義。


 

  六、是否具有成本概念

  作為創業者,每一分錢的支出都會算作是成本,省下來的就是利潤,所以,精打細算是許多老闆的習慣性思維和動作,這是從創業過程中養成的習慣,絕對不是一個“摳”字能概括得了的。而就業們卻很是“大方”,他們不把自己和工作或是公司融為一體,總覺得公司是老闆的,又不是自己的,花的錢是公司的又不是自己的。這樣的思維模式雖然不能說不對,但確實狹隘和自私的,以至於許多就業者在自己創業的時候,還改變不了在就業時養成的大手大腳的習慣。想創業沒有很好的成本觀念,就難以實現財富的積累。

  七、定勢思維和創新思維

  就業者很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即遇到某一類事情就要用這一種特定的處理方法,這樣的方法不一定不好,但你主動捨棄很多的可能,也可能捨棄了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完成一種工作不止一種方法,如果人類只滿足於用一種方式解決問題,那麼世上再沒有創業者這個名稱;如果人類只滿足於用一種方式解決問題,那麼社會就會停滯不前。來世洶湧的創業者團隊都是帶著創新的思維,力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解決!創新是創業者最珍貴的品質,創新也是對創業者最崇高的讚美!

  創業是艱辛的,蜷縮在毫無壓力的就業崗位上是安逸的,但人生因你曾經的抉擇、曾經的奮鬥、曾經的執著而有意義,而且創業是在開發自己的潛力,是在自己創造自己的價值。所以,不管你現在是正在就業還是打算創業,請對照上面的七點,在工作中抱著一種創業的心態,形成一種創業的思維,首先成為精神意義上的創業者,然後當你想創業的時候,毅然的去做吧!

  自主創業應具有的準備

  1 大學生自主創業應具備的心理準備

  1.1 堅定的自信心

  堅強的自信是成功的來源。無論這個人的才華有多大,天資有多高,如果沒有堅定的自信力還是不行的。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應該始終把成功的可能性建立在自己身上,沿著自己的理想,發揮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1.2 強烈的進取心

  一個進取的人心中都有一個有夢想,成功者心中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馬雲因為有夢想,創辦了阿里巴巴,擠進了福布斯富人排名的第28名,身價1500億元。一個普通人假如從出生開始每天都中500萬的彩票,也得等到80歲。夢想讓我們敢於挑戰權威,夢想讓我們堅定不移。而這些將讓我們在一般人不敢或不能涉足的地方創造奇蹟。只有那些挑戰自己、堅持不懈、執著的人,才可能擁有無悔的人生,才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1.3 富有責任感,善於團結合作

  對於失敗,創業者不能推卸責任,也不能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即使是部下的原因,也要主動地承擔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責任。真正的創業者在失敗時得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能這樣考慮的人,才能贏得周圍人們由衷的尊敬與信賴。如果創業者與員工之間沒有信賴,那麼創業就會很艱難,創業者應該以人為本,主動為僱員考慮,為社會考慮,形成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思維模式。因為所有的可能性都會從這種思維模式中誕生出來。

  2 資金準備

  創業需要有付出才會有收穫,但這投入往往是巨大的,許多大學生都為籌不到創業的資金而發愁,許多學生企業因為缺少資金而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所以創業前要做好資金準備。籌集資金一般有以下幾種途徑:①自己存錢。②跟親戚朋友借錢。③貸款,貸款分為個人創業貸款和商業銀行貸款。個人創業貸款,是一種有關部門和商業銀行對符合貸款條件的個人發放滿足其融資需要的指定用途的貸款方式,它的用途僅限於個人投資創業;商業銀行貸款,是將自己的住房,耐用消費品或者利用存款,國債,保單等抵押給銀行,獲取貸款的方式。④合夥入股,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合夥創業不但可以解決資金不夠的問題,還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做好分工,完善機制,並且還可以利用每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的資源。⑤風險投資,當今有很多大公司、大集團甚至個人手中都擁有大量閒置的資金,他們也十分希望能夠找到可靠的投資物件,幫他們掙更多的錢。⑥政策性扶持資金,各地政府部門每年都會提供一些扶持資金扶持一些產業,調節經濟的發展方向,如果可以爭取到一筆政府的扶持資金,資金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 知識準備

  自主創業是否成功,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特長外,還應該具有一定合理的知識結構。創業者最起碼應該對企業最初的建立和運營過程等管理專業知識有個基本的認識。這類專業知識對創業者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當選定自己創業想要走哪一條路時,必須先掌握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並在發展中不斷充電,不被別人超越。

  近期,福建省大學生自主創業問卷調查中資料統計顯示,4000名大學生接受調查中,有九成的學生對自主創業具有濃厚的興趣,其中又有81%的學生希望自己能夠幹一番事業或者開一家公司,自己給自己當老闆。但是大學生們對創業過程中所需要了解的專業知識以及政策問題卻瞭解得不多。在問卷調查中,只有20%的學生認為自己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已經足夠用了,有80%的學生希望學校能夠建立傳授創業技巧和能力的平臺。由此可見,大學生應加強培養和學習創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今後的創業道路奠定紮實基礎。在當前知識經濟背景下開創創業活動,大學生需要涉獵商業、管理和法律三方面的知識。

  3.1 商業知識

  市場調研知識,利用市場調研分析的知識和方法,瞭解市場容量與未來趨勢,對市場走勢和市場份額作出合理的預測,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發現商機,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財務知識,要學會利用最低成本賺取最大的資金,需要具備豐富的財務和金融知識;商務談判知識,商務談判是一個重要棘手的問題,在創業過程中,可能涉及的談判內容包括籌資類談判、採購類談判、合作談判、銷售類談判、競爭類談判等。

  3.2 管理知識

  人力資源管理,創業之前應做好人員安排,確定好每個人大致的崗位,對員工進行崗前培訓。一個團隊需要外聯者,做好人際關係;謀劃者,想主意,出點子,讓企業比別的商傢俱有特色和風格;活動者,對人員進行呼叫、配置;分析家,科學客觀決策市場,看清市場走勢;企業財務管理,建立財務制度,分析財務表,管理好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預算、成本、籌資、投資。

  3.3 法律知識

  創業者在工商註冊登記時,除了要明白工商註冊登記的手續條件、主要內容外,還必須清楚本身所處行業的經營許可的審批流程和條件。創業者作為納稅人在開業的一定時間內應向當地稅務機關進行稅務登記,我國有30多種稅以及具有稅收性質的附加稅和基金,這都需要了解。

  4 人脈準備

  人際關係是創業的必要條件。市場調查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個人幸福指標和工作成功的機會達到90%以上;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因素中,90%決定於人際關係,而知識、技術、經驗等因素僅佔10%。因此,成功創業中有大概80%都是來自人脈加20%的知識。

  適合做合夥人的人選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彼此談得來,有共同的理想、信念的朋友,能夠共同攜手未來,共渡風雨,因為朋友彼此都相互瞭解,有深厚的感情,比較不會因為錢財背叛對方。②遇事彼此易溝通,蠻不講理的人不適合合夥。③有正確的價值觀,應通過合法的手段掙錢。④彼此有奉獻犧牲精神,能夠寬容大度,這樣遇到一些利益問題大家就不會斤斤計較。⑤彼此能堅定地支援對方。創業的過程是艱苦的,一定要互相扶持,彼此幫助,才能走過創業中所遇到困難。⑥彼此有一定專業背景,因為是合作關係,最好合作夥伴必須跟自己一樣優秀。⑦與正能量的人合作,因為跟他在一起會給你帶來正能量,每一天都充滿力量。

  大學生就業前的準備

  一、瞭解當前就業形勢

  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就業難題似乎變得更加突出。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傳來訊息,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會上強調,“我們必須下大氣力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從近兩年的情況看,大學畢業生就業呈現出新趨勢:第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和擇業趨於務實”,據人社部和教育部組織開展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調研顯示,近兩年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是在中小企業就業,去中西部就業的畢業生比重也在逐步提高。第二,從學歷上看,研究生初次就業率最高,本科初次就業率略低,高職高專初次就業率最低。從專業看,工科畢業生就業率較高,理科和文史哲類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從畢業院校看,重點大學就業率較高,普通本科和獨立學院就業率較低。第三,就業後,畢業生流動性較高,就業質量有待提高。畢業生在一年內換工作的較多,有些還是多次換工作。很多學生對於初次就業崗位不太滿意,頻繁調換崗位。很多學生的就業崗位與專業不對口,大都在非本專業的崗位就業,就業質量不容樂觀。

  二、求職前的準備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擇業標準及就業目標。擇業觀是否正確關係到畢業生能否制定正確的擇業目標,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那麼當代大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擇業觀呢?在當前的形勢下,大學生應樹立以下觀念:敢於競爭的觀念、正確對待待業的觀念、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自主創業和終身學習的觀念、到基層和經濟落後地區服務的觀念、發揮專業所長和培養綜合素質的觀念。大學畢業生具備了上述擇業觀念,才能最後確立既符合自己的特長與理想、又符合社會需要的就業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人職合理匹配,有利於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畢業生求職前需要思考的事項

  1.讀書還是工作

  選擇繼續讀書還是找工作,這是學生面臨的第一個決策。除了從個人興趣考慮以外,還要考慮一些客觀因素,如憑我的能力是否能考上?我的專業是否找工作較困難?我繼續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否對未來做了規劃?

  2.大企業還是小公司

  選擇“雞首”還是“鳳尾”,一定要考慮清楚。喜歡穩定的同學選擇大企業比較合適,喜歡冒險的同學去小公司可能更加合適。當然,去小公司之前要對它進行深入瞭解,認定它有發展前途之後,再做選擇也不遲。

  3.專業出發還是興趣出發

  在選擇工作時,要考慮是堅持自己的專業,還是根據興趣求職。有時你可能不太清楚本專業當年的就業情況,可以向學校就業主管部門查詢往年的情況,或是考慮根據自己的興趣求職。

  4.怎樣的素質會使企業滿意

  ***1***敬業精神。畢業生要具備強烈的責任心、踏實工作。如果三天兩頭想著換工作,肯定做不好。很多畢業生整天想著升職加薪,最好是馬上做領導,如果不行就想著跳槽,這樣難在一個企業做出成績。

  ***2***團隊意識。許多剛走上職場的畢業生,往往滿懷抱負,血氣方剛,在團隊中常常流露出個人主義。在一些企業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員工:在市場上敢拼敢打,是一名虎將,而自恃學歷層次高、工作能力強、銷售業績好,在同事和領導面前狂傲不羈,不願遵守勞動紀律,還經常在公開場合反對領導。這樣的員工業績再出色,能力再強,最終也會被企業淘汰。

  ***3***創新思想。李開復在給中國高校學生的一封信中曾這樣寫道:“僅僅勤奮好學,在今天已經遠遠不夠了。因為最好的企業需要的人才是指既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又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善於自學和自修,並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時時不忘創新,以創新推動實踐,以創新引導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