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的情境創設和任務驅動論文

  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簡稱知、情、意、行。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的情境創設和任務驅動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的情境創設和任務驅動全文如下: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巧設疑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算途徑。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樂學、愛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了充分發揮教學主渠道作用,教師必須很好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求,下面從情境創設與任務驅動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創設情境。

  1、聯絡生活創設情境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多留意從生活中尋找教學的素材,讓學生藉助生活中的經驗來理解。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箇中滋味不是在書本中能全部體驗到的。品德與社會課中所進行的品德教育最終目的也就是指導學生在今後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我們自己做主》這一主題的第一節內容《投上神聖的一票》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開學了,五年級二班又要選舉班幹部了,但是事情讓班主任老師很為難,有的家長提議班幹部要輪流當,讓每個人都有鍛鍊的機會,有的說就讓班主任指定就行,有的說要經過大家的選舉,你們能幫助她解決一下這個問題嗎?到底用哪種方法更好?學生因為聯絡到了自己身邊的實際問題,興趣高漲,馬上小聲地議論起來,最後,通過議論,得出一個兩全其美的選舉辦法:先由學生推選候選人,人人可以參加,既可以推薦別人,也可以毛遂自薦。然後候選人向全班同學發表簡單的況選演講,並接受大家的提問,最後讓大家投票表決,得票多的當選。這樣,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學生認識到品德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所以興趣很大。

  2、巧設疑問創設情境

  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善於把握時機,讓學生在疑問中產生學習的動機。如教學《快樂就是分享》一主題時,我先講述了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在每年一次的番瓜大賽上經常奪魁,他得獎之後,總是毫不吝嗇地將奪魁的優良品種種子送給街坊鄰居,人們不解其意,農夫說:“我將種子分給大家,幫助大家,其實也是幫助我自己!”請你想想,農夫這樣做為什麼也是幫助自己呢?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於是有了各種答案的猜測。最後當老師提示答案:農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鄰居們也能改良他們的番瓜品種,從而避免農夫鄰近田地裡別人較差品種的番瓜花粉傳給自家的番瓜。學生恍然大悟,並好象明白了點什麼。師再小結一下:用一燈點亮另一盞燈,卻無損於自身的光芒,當我們樂意與別人分享快樂時,不僅對自己沒有損失,反而,你的一分快樂會變成更多的快樂。其實,快樂就是分享,學生自然而然受到了教育。

  二、 任務驅動 主動參與

  一直以來,任務驅動被認為是計算機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模式,但我認為,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也可以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這一方水土》這一主題時,我先學生分好小組,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專案,如瞭解我國的名山、名河、多樣的氣候、富饒的物產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此時他們可以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借閱有關圖書、音像資料等多種形式相互交流,最後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了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和探究,具有較多的體驗、瞭解、思維、交流空間,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通過師生、生生之間進行的互動式的交流,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達到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協作的效果,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以上,是我本人在日常教學中的一點做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只有更新自己的觀念,力求創新方法,努力營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氛圍,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