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中文獻綜述怎麼寫

  .撰寫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在校學習成果的重要措施,是訓練我們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整理了的範文,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畢業論文範文

  從“生態文化”看城市生態發展

  摘要:城市“生態文化”是協調解決人與自然問題而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城市文化生態發展包括與時代發展相對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態建設。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是科技生產力的發達.其生態建設、歷史文化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杭州西湖的生態文化發展為例,具體闡述生態文化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化;生態城市;杭州西湖

  一、背景及現狀分析

  1.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人類從古到今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一種高階形式體現,通過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對比,有利於資源的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迴圈,促進經濟發展。生態文化人類出生到死亡過程中要與自然界的萬事發生處理好關係,人類在實踐活動中認知人與自然中的環境中的關係,處理好這種關係才能長期和諧地生存和發展,生態文化就在這個環境的初步發展與完善。

  2.發展現狀

  ***1***生態城市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國家,在城市生態建設上做得還很欠缺。在工業發展階段,只注重經濟效益不顧人類福利和生態後果的唯經濟的工業發展模式,嚴重破壞生態平衡性。但目前,國內也提出了建立生態城市的目標,而生態文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上海、天津、杭州、張家港等城市紛紛提出建設生態城市;海南、吉林、浙江、江蘇等省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奮鬥目標,並開展了廣泛國際合作和交流。

  ***2***生態文化理論研究現狀

  美國學者大衛・奧爾早在1992年就已經提出了“生態教養”的概念。他認為人類對自然行為之所以產生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在於人們缺乏對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全面關係的認識。另一位著名學者卡普拉在《生命之網》一書的結論部分,重申了奧爾提出的這個生態教養概念,強調社會中每一個成員具有基本的生態教養,從而保障人類後代長期生存的重大意義。因此,很多研究學者將“生態教養”的概念擴充套件為“生態文化教養”的概念。

  二、杭州西湖生態文化發展

  1.杭州西湖概況

  杭州西湖是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湖是一個淺水湖,其森林覆蓋率為71.9‰杭州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文物遺存數量眾多,在西湖風景區內有文物保護單位62處,佔杭州市區文物總量的近一半,此外還有還有多處文物保護點和博物館、紀念館。景區內有100多處各具特色的公園景點。西湖風景名勝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體現了一千多年來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

  2.杭州西湖發展過程

  西湖山水風景是一個自然生成過程和後繼的文化生成過程。在自然程序中,西湖經歷了一個在江海作用下由海灣變成湖泊的漫長過程,是一個非人力的大自然造化。當杭州有了人類活動,尤其是出於生存需要利用並加以建設治理,西湖山水就在自然變化基礎上,進入了人文生成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自然純樸階段、園林藝術化階段、城市景觀化階段。

  ***1***自然純樸階段

  西湖在自然形成過程中,從人力築堤衛湖捍江海之潮開始起,西湖初始風景形成並開始了它的文化形態的歷史生成。在中唐自居易築湖堤之前,湖東一線即原江潮出沒之處已有一道“白沙堤”。在這一階段西湖風景初成並始有名聲,並興修水利、墾植農業、發展城市,一派本原的自然風景狀態,並且一直保留著這種自然之美。自古以來,西湖山水這種秀麗動人的自然風光,吸引著、打動著人們,也是古代詩詞繪畫吟唱描摹的主要物件。

  ***2***園林藝術化階段

  在這一階段,西湖山水仍然保持著自然、純樸、野逸的秀麗氣質,但在城市生活及精神需求日益擴大的強烈作用下開始了各種園林的建造,西湖本身也從區域性開始直到總體走向風景園林化的再創造。這一階段應始於唐末五代吳越,盛大於兩宋,尤其以吳越錢氏建雷峰塔、保塔所創造的宗教景觀意境和北宋蘇軾浚湖築蘇堤置三塔於三潭的藝術處理為標誌性事件。它表明,西湖風景進入了藝術的構思與再創造階段,注入鮮明人文內涵的詩情畫意和大地的藝術處理。到了南宋,大規模的園林建設和“西湖十景”題名,把西湖山水風景的藝術化推向了一個舉世無雙的高潮,同時,西湖已成為地地道道的世界上最早也是典型的“gard飢city”。今日之西湖,打破了傳統園林景觀各自獨立封閉的做法,從湖濱一公園起,把其他五大景區整合起來串珠成鏈,並與雷峰塔、淨慈寺等沿湖景點連成一體,形成西湖南線通透的優美景觀長廊,強化了西湖作為風景大園林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創造了西湖園林“大氣、雅緻、開放”的時代新風格。

  ***3***城市景觀化階段

  西湖山水的城市景觀化,是在西湖與城市建設發展互動歷史過程中,逐漸從城外的邑郊風景空間,成為城區有機構成和內在的景觀空間、功能空間,西湖山水風景由此獲得了更為鮮明的城市景觀性。這一發展變化最明顯的事實,就是西湖從古代城外的“邑郊風景區”逐漸成為當今的“城市大花園”,湖與城已經融為一體,西湖也成為真正的“城市湖泊”。杭州稱為“山水園林城市”,就和西湖山水具有鮮明的城市景觀性密切相關。因此西湖山水風景的城市景觀化,是繼西湖園林藝術化之後的又一個新的發展態勢,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後進人了新的強化階段。

  西湖山水發展的三個階段是西湖景觀性質發展、形成和確定的一個歷史過程。顯然,西湖山水從自然景觀走向並昇華為不失自然之美的藝術的園林景觀;同時這種藝術人文也使它成為中華民族優秀而典型的文化景觀,自然的藝術化也同時是山水的人文化;西湖山水孕育了城市,走向了湖山與城市人地相協、互為依存的共同體,最終投入城市張開的巨大懷抱裡,造就了西湖山水另一重要性質,即城市景觀性,成為杭州城市景觀傑出部分和內在功能空間。

  三、從“生態文化”看城市生態發展

  人類生存發展需要適宜的生態環境,而生態文化既是這種狀態的產物,又是維護這種狀態的精神和物質力量。生態文化作為一股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思想文化,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更是如此。

  1.生態文化是城市發展為生態城市的核心推動力

  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人口規模大、人口密度高,是眾多具有社會和文化異質性的人群的永久居住地。生態城市是一種按生態原理建立起來的,自然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人文和技術充分融合,經濟高效、環境友好、生態良性迴圈的人類居住形式。建設生態城市,必須把人與自然之間征服與被征服的傳統觀念更新為和諧共處觀念,這是傳統城市概念同現代生態城市概念最本質、最根本性的區別所在。

  2.生態文化構成了生態城市的靈魂

  城市的精神核心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推動城市發展的不竭源泉和精神動力。生態文化崇尚自然、保護環境、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其核心基礎是和諧相處的理念和生態意識,這與以人為本,追求城市、人、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城市建設理念是一致的。因此,生態文化構築了生態城市的精神核心,它為生態城市注入了思想靈魂,使生態城市有了生命,使生態城市體現出獨有的城市魅力和城市形象。

  3.生態文化建設為生態城市建設凝聚了社會向心力

  城市走生態化發展之路標誌著城市由傳統的經濟開發模式向複合生態開發模式轉變。生態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係上的具體體現,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原動力,起著先導作用。因此,生態文化建設為生態城市建設凝聚社會合力和向心力,良好的生態文化將影響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啟迪一種融合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境界。

  4.通過生態文化建設提升生態城市的競爭力

  當前,世界城市的競爭已呈現出明顯的生態化趨勢。培育生態文化理念,塑造獨特的城市生態文化形象,是當今城市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策略,也是國內外許多城市的成功經驗。澳大利亞的悉尼以及我國北方城市大連。悉尼州政府對城市建設全面規劃,實施了持續30年的綠化工程,並藉助奧運會強有力的推動,從而使悉尼的城市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讚許。中國北方城市大連在確立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理念之後,不僅注重生態景觀建設,更注重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並將環保理念的普及作為其“十大文明工程”之一。

  5.生態城市目標下生態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公民生態意識和道德的塑造

  公民生態意識的培養和生態道德的塑造是城市生態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它們在生態文化建設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也是生態城市建設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廣大城市居民樹立人與自然共發展的意識,才能喚起市民生態城市建設的激情和熱情,自覺遵守生態城市建設的各項準則,為生態城市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趙宗彪.論生態文化與建設[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12***

  [2]李一凡.西湖山水的文化發展[J].藍天園林,2005,***4***

  [3]姜華,張京祥.從回憶到迴歸――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讀與傳承[J].城市規劃,2005,***5***

  [4]葉玉瑤, 張虹鷗,周春山.“生態導向”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8,32***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畢業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