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本科論文週記範文撰寫

  畢業論文是結束大學學習生活走向社會的一箇中介和橋樑,是學校考核學生的重要環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畢業論文週記範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畢業論文週記範文篇一:《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

  摘要 生態論就是運用生態思想探索世界,研究並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基本理論與方法。生態論是一種方法論,是以生態觀來觀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複雜系統的一種方法論,如果將生態論與系統技術、現代數學技術相結合,就可以使一些難以數學化的學科數學化,從定性分析研究轉入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結合研究,並可以藉助現代計算工具進行模擬分析。在經濟學中引入生態論,從多元化、減商化、去貨幣化等方面促進經濟生態化,可以開闢經濟學全新研究領域,用來謀劃人類和諧發展。

  關鍵詞 生態論;複雜系統;方法論;多元化;減商化;去貨幣化

  生態思想***ecological thoughts***就是用和諧的生態觀去觀察世界,用生態化的方法去研究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社會關係與生態關係,使自己的行為恪守生態倫理道德成為一種自覺意識***即生態意識***。生態化***ecologicalize***是把廣義的生態系統看作一個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生命體,把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生態關係和社會關係當作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絡的和諧紐帶。生態論***ecologism***就是運用生態思想去探索世界,研究並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基本理論與方法。顯然,生態論是一種方法論,是以生態觀來觀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般方法。生態論是建立在系統論基礎之上的一種方法論,在繼承系統論的一些基本理論與方法基礎上,融入了生態學基本原理與技術[1-5]。

  1 生態論與系統論

  從認識論的方法角度看,生態論是繼神論、機械論、系統論之後的一種認識論。神論***theism***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神創造的,神可以將他的意志或意思通過某些個別的人、某些事蹟或事件、某些經典傳達給世人。機械論***mechanism***把整個自然都解釋成一個在運動中、完全受制於物理學和化學規律的客觀存在的體系。系統論***system theory***把世界理解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論在研究世界時,從系統、要素、結構、功能4個方面重點研究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三方面的關係***表1***。

  像系統論繼承了機械論的一些基本原理與方法一樣,生態論也繼承了系統論的一些基本原理與方法。生態論在分析研究世界時,在使用系統理論的同時,更加著重從研究物件的“生命”特徵入手,分析其成長、消亡與再生,以及代謝、進化等“生命”過程。如果說系統論與機械論是將數學與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其他科學,那麼生態論則是在引入數學與物理學方法的同時,還將生態學與生物學方法融入到其他學科研究中去。

  生態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生命”觀念。生態論認為,任何系統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生命體”,其不僅具有系統論中所具有的特性,還具有一定“生命”特徵,如生命週期性、代謝性、進化性[2]。

  2 生態論方法

  2.1 代謝分析

  代謝分析就是對複雜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和資訊流進行分析。分析時可以將複雜系統理解為一個複雜網路***超圖***,這樣就可以使用複雜網路分析技術和代謝動力學分析方法,將表示代謝流的複雜網路轉換為狀態·關係向量,採用時空動態分析***TSDA,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of Event***方法進行分析[6]。

  2.2 場分析

  場***field***是指系統在一定的時空內的分佈,包括其所佔的時空位置,以及與環境其他因子之間的關係。在巨集觀上,通過場分析,可以瞭解系統的場的範圍***寬度和重疊度***、強度和作用時間,進一步分析系統的競爭與共生情況。在微觀上,可以對系統內各子系統進行同樣的場分析。

  2.3 生命週期分析

  生命週期的概念應用很廣泛,特別是在政治、經濟、環境、技術、社會等諸多領域經常出現,其基本涵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整個過程。系統理想的生命週期可以用動態的PDCS表示。

  P***Plan***即計劃,包括系統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系統活動計劃的制訂;D***Do***即執行,就是具體計劃的實施運作;C***Check***即檢查,就是評估計劃執行的結果;S***Study***即學習,對評估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發揚,對於失敗的教訓要避免重現,並將學習結果遺傳到下一輪計劃中。這樣便形成了一個迴圈,這個迴圈叫做PDCS迴圈。

  2.4 系統健康評價

  系統健康***system health***是指系統具有和諧穩定的結構,可以持續發揮完善的功能,並且安全可靠。具有和諧穩定的結構,是系統健康的基礎;發揮完善的功能是對健康系統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統設計的基本目標;只有安全可靠的系統才是健康的系統,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系統會對其他系統造成傷害,也會危及系統本身安全。

  系統承載力***system capacity***是指某一系統在一定條件下,該系統所能持續提供的最大輸入或輸出能力。系統承載力是反映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當外界壓力超出系統承載力時,系統就處在不健康狀態,甚至會導致系統崩潰或消亡。因此,對系統健康狀況的評價,可以從系統承載力分析著手。

  2.5 系統健康管理

  系統健康管理***system health management,SHM***就是指人類按照系統的健康狀況,在遵從系統執行規律的基礎上,對系統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使系統的結構、功能得以高效、和諧、持續執行[7]。

  3 生態論研究展望

  生態論是研究複雜系統的一種方法論,如果將生態論與系統技術、現代數學技術相結合,就可以使一些難以數學化的學科數學化,從定性分析研究轉入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結合研究,並可以藉助現代計算工具進行模擬分析。如將生態論引入社會學,結合社會物理學研究成果,就可以對人類社會進行精細模擬計算;將生態論引入生物學,結合現有的虛擬細胞技術,就可以建立精細的人工生命模型,對生物體尤其是人體進行精準模擬;將生態論引入有關企業科學,建立精確的企業運轉模型、產品流通模型等,對企業的實時監控與實時動態模擬,實現對企業的精準管理。

  此外,將生態論引入中醫科學,結合現代醫學技術,可以揭開當前中醫諸多疑團,幫助中醫的發展躍上新的臺階;將生態論引入人工智慧科學,結合當前思維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建立更為穩定可靠、維護擴充套件方便的大型人工智慧模擬系統。

  4 經濟生態化

  4.1 經濟學的困境

  經濟學***economy***的實質是研究管理人類生產活動的科學。人類生產活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由於經濟學至今還是採用機械論的研究方法,將人類生產活動一元化,將人類生產活動指標貨幣化,使經濟學模型無法描述人類活動狀況,致使不同角度的經濟學研究結論之間相互矛盾,甚至與人類生產活動實際情況相反。更有甚者,使用這些研究結果進行決策導致重大失誤的事例時有出現,輕則導致達不到預期目標,嚴重的導致企業破產,甚至國家經濟崩潰。

  經濟學研究與經濟發展決策,要儘快摒棄目前的機械論方法,引入生態論和系統分析技術,積極運用當代數學技術,開闢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並將其運用到經濟發展中。為此,筆者認為,就經濟發展而言,亟需從多元化、減商化、去貨幣化3個方面著手,開展經濟生態化研究與應用。

  4.2 多元化

  經濟多元化***pluralism***是指2個方面的多元化:經濟學研究方法多元化,即摒棄傳統的機械論經濟學研究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引入生態論方法論,積極運用當代系統學、數學、物理學、生態學理論與技術,開展經濟研究,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經濟發展多元化,對一個地區或國家而言,採取發展模式***developing mode***多元化、產業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多元化發展戰略;就一個具體的企業而言,則採取產品多元化、市場多元化、區域多元化等多元化執行戰略。

  4.3 減商化

  商業可促進勞動產品流通,並沒有使勞動產品增值,但是這種無增殖的勞動在人類社會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在過去交通、資訊不發達年代,商業為促進勞動產品交流乃至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當今社會交通、資訊極為發達,再加上存在商業壟斷,使商業獲利更加容易,利潤空間更大,從而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也促進了通貨膨脹的發展。同時,也正是交通與資訊的發達,尤其是網際網路與物流網的快速發展,為減商化提供了基礎。

  減商化***reduce-commercial***就是減少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商業活動,從而提高人類社會總勞動中的有效勞動比率,讓更多的人或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提高勞動產品價值的勞動,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或娛樂。

  4.4 去貨幣化

  去貨幣化***non-currency***是指摒棄目前過度依賴貨幣調節來管理人類社會的方法,按照人類生產活動實際規律,擇更加科學、高效、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手段來管理人類社會。

  該研究的去貨幣化不是指徹底拋棄貨幣,因為人類社會的勞動產品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貨幣在一定的範圍存在。這裡的去貨幣化是指減少勞動計量、社會發展分析與決策等中的貨幣化成分,按照人類社會經濟規律實際,選擇多元化因子進行分析與評價,對人的社會活動進行和諧化管理。

  5 參考文獻

  [1] 張國慶.和諧發展初論[EB/OL].***1999-01-18***[2012-04-20].

  [2] 張國慶.生態論概述[EB/OL].***2010-04-13***[2012-04-20].

  [3] 張國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2-04-20].

  [4] 張國慶.簡論生態觀[EB/OL].***2007-12-09***[2012-04-20].

  [5] 張國慶.簡論生態觀、生態思想與和諧思想[EB/OL].***2008-01-11***[2012-04-20].

  [6] 張國慶.事件的時空動態分析[EB/OL].***2009-08-05***[2012-04-20].

  [7] 張國慶.生態健康概論[EB/OL].***2012-03-04***[2012-04-20].

  畢業論文週記範文篇二:《試談樹立生態理念建設生態文明》

  摘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什麼是生態文明,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以及怎樣建設生態文明,對於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對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至關重要,對於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也具有深遠影響。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理念;重要性

  黨的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政治報告,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這是黨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標誌著黨的發展理念的昇華及對發展與環境關係認識的飛躍。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業化沉痛教訓的基礎上,人們認識和探索到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理論、路徑及其實踐成果。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後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生態物質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建設人類社會整體的生態執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二***生態文明的特徵

  生態文明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即具有相同點,又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它們的不同之處表現在,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觀是它獨特的要求。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從對立型、征服型、汙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是生態文明執行的生態軌跡。從維繫人與自然的共生能力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則出發,從文明的延續、轉型和價值重鑄的角度認識,生態文明必將超越和替代工業文明,也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應有之義。

  ***三***生態文明的內容

  生態文明主要有三個方面構成,即生態意識文明、生態法治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生態意識文明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生態法治文明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生態行為文明是一定的生態文化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各種推動生態文明向前發展的活動。

  ***四***生態文明與其他三個文明及和諧社會的關係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共同構成文明建設的整體,協調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是一個完整而全面的文明體系。物質文明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處理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政治文明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社會過程中處理的人與人的關係。精神文明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中處理的主觀與客觀、人與自我的關係。生態文明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處理的自然與社會的關係。生態文明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態基礎,沒有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脫離生態文明單純地去抓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使這三大文明建設變得越來越空泛虛浮和不能實現。同樣,離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生態文明也不會有真正的發展。

  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應是人、社會、自然三者的統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四個文明”建設基礎上的和諧社會,是“四個文明”總和基礎上最高層次的社會形態,因此,只有“四個文明”一起抓,併發揮其內在有機聯絡效應,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

  二、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黨的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既是目標任務之一,也是實現“更高要求”的保障。總的看,我國物質文明建設成就卓著,但也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2006年12月松花江水汙染事件,2007年5月江蘇無錫太湖藍藻事件,都給人以深思、啟示和警示。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華民族將難以從根本上滿足長遠發展的生態條件和發展空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也難以實現。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長期以來,由於主要依賴投資的增加或者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我國產能消耗量較大,總消耗速度快。我國每萬美元的GDP增量,能源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而人均資源佔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新興工業化道路,重視發展低碳產業,開發低碳技術,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逐步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與增長方式,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商品是現今市場經濟的主要載體,而商品則來源於自然資源的轉化與再生。接下矛盾則產生了,世界中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當今社會狀態下利益追求確有無限性。因此協調好二者之間的矛盾便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切實有效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人們的生態保護觀念,使其正確面對資源的“有限性”和利益的“無限性”,自覺維護生態平衡。在經濟活動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轉變以往多年的資源開發主導型戰略,堅持生態主導經濟型戰略,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進而長期有效地促進市場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四***建設生態文明是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素質提高的必然要求

  我國環境惡化難以根本好轉,與人們的生態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關係。近年來,我國城鄉人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生態道德理念尚未普遍植根於人民大眾。通過建設生態文明,將進一步引起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視,提高生態意識,樹立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從而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素質的提高和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健康、協調、有序發展。

  三、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一***強化生態道德教育,培育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強化生態道德教育,培育生態文明理念。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媒體成為最主要宣傳工具,因此為建立完善生態教育機制,各工作單位應廣泛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運用媒體大力宣傳並支援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等科普知識,將生態文明理念普及到人民的生活點滴,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進而增強人民生態保護意識,樹立人民生態文明觀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因此學校需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態環境教育,培養孩子們正確的生態意識觀念。

  ***二***倡導綠色消費,促進可持續發展

  對物質消費的過分追求,必然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這樣不僅不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反而會造成生態危機。因此,需要建立有利於人們身心健康發展與保持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活方式,以節儉方式代替浪費習慣,以適度消費代替過度消費,推廣綠色環保產品,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導對廢舊物品分類回收和迴圈再利用;倡導綠色出行,興建節能住房,開展生態旅遊等,使綠色生態觀念深入人心。

  ***三***改革生產方式,做強生態產業

  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工業方面:一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迴圈利用和治理汙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二要以治汙治散為重點,搞好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治理整頓。三要繼續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按照國際通行的“綠色”標準組織生產,提高產品競爭能力。四要關停並轉能源消耗大、經濟效益差、環境汙染重的企業。農業方面:要研究開發生態技術,防止土壤肥力退化,進行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實現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補、廢棄地復墾利用和陡坡地退耕還林,發展農村綠色產業和綠色產品,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

  ***四***加強生態工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要重點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繼續加強天然林保護,繼續開展退耕還林、退木還草工程,加強防沙治沙、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生態工程建設,提高森林、草原的覆蓋率,努力恢復生態環境,確保我國的生態安全。同時,在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控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不能超過其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

  ***五***完善政策、法律體系,有效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只依靠道德力量,政府更應出臺相應法律法規,約束並規範社會生產、生活中不利於環境發展的現象。首先,政府應建立綜合決策制度,利用政府的權威性從根本上制約環境危害問題。第二,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政府在巨集觀調控的基礎上引導且支援各生態型專案的開發與發展,盡力防止和遏制破壞性經營的剛性約束政策,最大限度的扶持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第三,在經濟生產、社會生活中充分發揮並有效實施環境和資源立法的約束作用,有效制止惡意的環境破壞活動。與此同時,各部門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努力做到讓各地區人民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根本上維護好法律的尊嚴與權威。

  畢業論文週記範文篇三:《淺談現代室內設計》

  摘要:室內設計涉及的空間處理、傢俱裝置、照明燈具等各個方面,不同職業、身份及家庭背景的業主,對於空間的形態和配置會提出不同的要求。本文主要試談關於室內設計的空間功能、色彩,以及節能環保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室內設計;空間;色彩;節能環保

  1.室內設計考慮空間的功能

  室內居住空間設計的本質是為人創造安全、舒適、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內環境。隨著室內設計學科的不斷完善,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並且成為現代室內設計的指導理論。瞭解人在不同室內環境下的心理和行為,科學而藝術地把握室內環境設計中各要素關係,創造符合需要的室內環境。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與以往相比,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強調以人的感受作為設計的終極目標。我們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諢肪持械男形?⑿睦恚?八?侵?淶墓叵島拖嗷プ饔玫哪康木馱謨冢毫鬆?鈧腥嗣塹男形?⑿睦砬閬潁?傭?刮頤嵌勻嘶肪車墓叵怠⒍栽躚?叢焓夷諶斯せ肪常?加?噝碌母??羈痰娜鮮丁J蠱浼笆鋇胤蠢〉轎頤鞘夷誥幼】佔淶納杓浦腥ィ?俠淼淖櫓?佔洌?杓坪媒緱妗⑸?凸庹眨?叢斐齬δ芎俠懟⑹媸視琶饋⒙?閎嗣侵屎途?襠?鈽枰?氖夷諢肪場K?裕?餼鴕?竺嵌栽謔夷諢肪持械娜說男形?⑿睦斫?醒芯俊?/p>

  室內設計首先應該滿足“用”的功能。在室內設計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的無疑是空間的功能,不同種類的空間最大的區別無疑是功能的差別。在功能的前提下對空間進行分析是必要的,因為功能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礎之上的,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就應該提供不同的空間來滿足這些需求。人的基本需求有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對於室內設計師而言,要理解室內空間的功能要求並不困難,但是要在設計的過程中恰當表現空間的功能性因素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室內空間的功能源於人的需求,因此人類的不同需求就誕生了空間的不同功能。

  任何種類的設計其開始都是為了“用”,室內空間的建造亦不例外。解決了這個基本問題後對美感的追求會隨之而來。當然人類在造物的過程中也將許多屬於“好用”的功能性因素轉化為“好看”的審美性因素。在室內設計領域,環境心理的主題思想是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應該說現實生活中凡是需要進行設計的室內空間就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物質的功能性問題。室內空間設計中的精神情感因素不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在當今社會人們對室內環境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上,而是開始重視精神與情感層面的要求,追求具有人文色彩與文化內涵的室內空間環境。

  2.室內設計中色彩的調和

  色彩協調的基本概念是由白光光譜的顏色,按其波長從紫到紅排列的,這些純色彼此協調,在純色中加進行等量的黑或白所區分出的顏色也是協調的,但不等量時就不協調,例如米色和綠色、紅色與棕色不協調,海綠和黃接近純色是協調的。在色環上處於相對地位並形成一對補色的那些色相是協調的,將色環三等分,造成一種特別和諧的組合。色彩的近似協調和對比協調在室內色彩設計中都是需要的,近似協調固然能給人以統一和諧的平靜感覺,但對比協調在色彩之間的對立、衝突所構成的和諧和關係卻更能動人心魄,關鍵在於正確處理和運用色彩的統一與變化。和諧就是秩序,一切理想的配色方案,所有相鄰光色的間隔是一致的,在色立體上可以找出協調的排列規律。

  2.1 穩定感和平衡感的調和

  上輕下重的色彩關係具有穩定感。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總是採用顏色較淺的頂棚和顏色較深的地面。採用深顏色的頂棚並非不可以,但往往是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的目的。

  2.2 強調色彩的共性

  為達到柔和圓潤的色彩效果,較多采用近似色或鄰近色。設計時常選擇一主色調,其他色彩精心搭配,並講究正規,對稱和有序。這是比較傳統的組合方式。另一種則是強調色彩間的對比和變化,為營造室內活躍、濃郁的氣氛,較多的選用對比色或互補色。色彩間搭配隨意,不講究規範,不拘泥形式。如門窗的色彩不求對稱,磁磚的色彩組合沒有規則,這種方式使人聯想起印象派畫家馬奈的一幅油畫棗“吹笛子的少年”,主人公是個吹笛的孩子,穿這深黑上衣大紅色的褲子,背景近似平塗的藍灰色。作品色彩對比顯示強烈的反差情感,印象深刻。

  2.3 色彩與實用功能

  居室的組成,如臥室、起居室、客廳、廚房、衛生間等各有其用途。按其功能選用色彩,有利於產生某種象徵意義上的美感。例如,婚房選暖色為主,以增添溫馨,甜蜜的氣氛;書房選冷色為主,有利保持室內的安寧和清靜;廚房使用火的場所,要求安祥、平和、選用冷色為宜,大塊的火爆色彩對它是不祥的訊號,一般不足為取;衛生間作洗滌之用,與水交往,筆者家中的衛生間用淡藍色的牆磚上面嵌有卵石圖案的腰帶;白色的浴缸,地面的顏色與泥沙類似洗澡時面對與大自然水域近似的氣氛,自覺別有一番情趣。

  2.4 基調的協調

  定好基調是使色彩關係統一協調的關鍵。室內色彩設計的根本問題是配色問題,梵高說:“沒有不好的顏色,只有不好的搭配。”色彩效果取決於不同顏色之間的相互關係,同一顏色在不同的背景條件下,呈現的效果可以迥然不同。視覺器官按照自然的生理條件,對色彩會有不同搭配要求。會有很多的視覺色彩現象。

  3.室內設計環保節能方法初探

  3.1 硬空間軟設計

  所謂硬空間是指圍合空間的介面都具有物質性。所謂軟設計是指技巧性、藝術性的設計手法,是相對於應用物質手段的硬設計而言。比如在改變空間形象上,硬設計主要是依靠造型和陳設裝飾,而軟設計可以利用不同光、色、材質肌理給人不同的生理心理感受來改變空間形象,使小空間顯大,低空間顯高,窄空間顯寬;也可應用對比設計手法改變空間形象,如欲高先低、欲寬先窄、欲明先暗等;還可通過改變陳設佈局方式來改變空間形象等等。再比如對空間的分隔,硬設計主要通過牆體、隔斷、傢俱等有形的物質手段來分隔,而軟設計可利用色彩、肌理、燈光的變化來劃分限定空間,使空間不經有形分隔而形成區域感,同時又保持了空間的通透性。探究和開發常規材料的潛質,使其材質肌理具有特殊的表現效果,從而達到豐富空間效果的目的,這也是常用的軟設計方法。軟設計方法很多,相對於硬設計而言,它注重設計技巧應用,注重挖掘設計要素的潛質和特色,使用材料少,對資源的消耗也少,其環保節能性是顯而易見的。

  3.2 減法設計

  加法設計是最直接的裝修手法,在加法思維中,往往會因為陷入太多的元素而失去設計分寸,平添了多餘的結構和裝飾。而減法設計是經過取捨的判斷,減掉多餘的裝飾和不必要物件,使空間環境變得純淨、輕鬆而舒適。減法設計的環保節能性體現在:對空間介面處理用材少而單一,甚至直接用建築結構而不附加額外裝飾作為空間介面;空間處理常採用軟設計手法,避免非功能性的結構和裝飾,用色純粹,線形簡潔;室內傢俱陳設講究功能的多樣組合和實效性,注意空間的留白和純淨。由此可以看出,減法設計是使用最少的材料和資源來實現實用和美觀的統一。

  3.3 零材料費裝飾設計

  零材料費裝飾設計是指裝飾設計所用的材料並非來自於建材市場,而是來自於無毒無害的生活和工業廢棄物,如飲料罐、廢報紙、一次性餐具等,其成本極為低廉,接近於零甚至有可能為零。這種設計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裝飾設計手法,同時也是一種節能環保、合理利用資源的做法。零材料費裝飾設計不同於先設計後買材料的常規設計,而是要根據找到的材料進行相應的設計,這就要求設計師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能打破常規,進行創造性設計構思,開發挖掘材料特性,創造藝術化、個性化室內空間。

  4.結束語

  室內設計是一個涉及領域非常多的一門學科,如建築學,材料學,照明學,美學等等。其可探討的範圍非常之廣,範圍一旦過於廣闊就會使之失去控制。

  參考文獻:

  [1] 高履泰,蔣仁敏.建築色彩原理與技法[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

  [2] 佔偉. 淺談住宅建築室內色彩設計原則問題. 工程建築,2010

  [3] 室內設計—控制. 工業設計,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