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不能僅停留在理論知識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摘要:大學生作為一個在社會上備受關注的群體,心理波動十分顯著,大學生患有心理疾病或在心理上存在問題的人佔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查閱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試論體育鍛煉對緩解心理壓力正確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對大學生加強體育鍛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群體,心理波動是顯著的,對各種應激的承受能力也處於逐漸發展過程之中,在面對各種緊張生活事件時,很容易出現各種不良的應激反映,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據有關調查顯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礙的,在大學生群體中佔有比較大的比例。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狀況,通過體育鍛煉,促進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1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心理素質不穩定

  大學生的年齡處於親少年和成人之間,遇事的情緒波動較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內心的波動大,對很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一時會極其消沉,一時又會因為有希望而忘乎所以。對事物的認識有時看不透,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理解片面、偏激,甚至“鑽牛角”,想不通。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常常不成熟,容易走極端。心理素質的不穩定,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1.2對大學校園生活的不適應

  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由於省份不同,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家境因素,氣候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再加之有不少大學生在家時過於依賴父母的照料、愛、生活起居、獨立生活的能力極差,當進入大學後,大學生就要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學習的自覺性等等,完全需要依賴自己獨立完成,有些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措,這就必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和不安,如不能正確面對現實的差異,不能從困境中走出來,那麼隨著挫折感的增強,不良情緒的上升,長期下去必然會造成心理障礙。

  1.3家庭貧富差異帶來的不健康心理

  大學生有著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收入也不同,入學前,適應了家庭的生活狀況,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一心投入學習,進入大學後,同學的朝夕相處,生活水平明顯拉開了距離,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有些能正確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學校的勤工儉學,減輕由於家庭收入低帶來的困惑;而有些學生卻不以為然,盲目攀比,當對願望無能為力時,不良心理膨脹,壓抑之下產生嫉妒、自卑、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通,甚至有些學生為了達到目的,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正因為這種不正確的思維觀念,是一些大學生迷失了方向。

  1.4人際交往的障礙

  人際交往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由於大學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會複雜性,一些學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如處理不當,會產生相互間的猜疑、冷漠、敵對,隨之而來的是緊張感、壓抑感、孤獨感與不安全感,其內心非常苦惱,精神很不愉快,這種痛苦複雜的心理狀態達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各種不同的心理障礙。

  1.5戀愛造成的不良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今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戀愛現象非常普遍。大學生的心理並不穩定,不完全成熟,在戀愛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有不順利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當出現挫折時缺乏處理情感糾葛的能力,一度陷入悲觀的漩渦,不可自拔,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是絕望。不能正確對待失戀,心理上的創傷就易導致心理異常。

  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和作用

  2.1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智力功能

  智力功能受非智力影響大。智力功能是指個人在認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分析能力。非智力功能指人在認知事物,掌握知識過程中的興趣、情感、性格等心理活動。由於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腦力勞動的強度大,通過體育鍛煉,加強呼吸、血液迴圈和神經細胞興奮與抑制的交替,培養學生的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穩定的情緒、廣泛的興趣,提高反應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減緩疲勞,是大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2.2健康的身體是為良好的心理狀態打好基礎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和保證,若大學生患有某些生理疾病或生理機能低下,這時他的生活以及學生會帶來負面影響。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生理功能,改善機體健康水平,從而預防和消除某些生理疾病。

  2.3體育鍛煉可以緩解心理壓力

  人體受到某種壓力時,在大腦裡形成一個強刺激,從而引起一個興奮灶,使人陷進痛苦。如果這時候去從事體育運動,就可以轉移大腦皮層中的興奮中心,運動中樞的興奮就會抑制痛苦中樞的興奮性,這時候往往只注意身體的運動,而把煩惱拋到腦後,起到了轉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於大腦活動的調節,從根本上緩解壓力。

  2.4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大學生的情緒

  情緒是以主體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形式,它由客觀事物與人們的需要的關係所決定。體育鍛煉蘊藏著許多刺激,例如:競爭、冒險、成功與失敗等等,這些都會相應地引起主體情緒的體驗,這是體育鍛煉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體育鍛煉的魅力所在,體育鍛煉對情緒狀態的改善常用於檢查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指標。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情緒狀態的改善具有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短期效應產生於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的結束,能給人帶來舒適和流暢的感覺。由此產生對運動的直接興趣和享受,轉變為長期效應,許多學生能堅持不懈的進行鍛鍊。

  2.5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和良好的適應能力

  積極進取、勇於拼搏的競爭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之一。體育鍛煉作為一種具有豐富強烈的情緒體驗活動,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堅強意志,獲得奮發進取精神的有效手段。運動過程總是帶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通過老師的指導、同學相互間的鼓勵和自身的努力,而完成了動作,且不斷地成功和超越,獲得了奮進向上的積極情緒體驗,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堅強意志。室外環境下的體育運動,要經歷風吹日晒,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參與者必須具備頑強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利於提高學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2.6體育鍛煉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

  統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誌之一。體育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①學生正處於發育的敏感生理期,通過體育不失時機地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練就強壯的體魄,為其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②學生的性格、氣質、能力、價值觀、道德觀處於幼稚待發展階段,可塑造性很強,而體育過程模擬社會的特點,對人格的形成發揮直接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確的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體育運動能磨練人的性格,使人變得堅強、剛毅、開朗、樂觀。在集體專案中,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榮譽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2.7體育鍛煉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最為可貴的品質,它能使人在挫折中崛起。縱觀古今中外,在事業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內在動因,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體育競賽不僅是對手之間的體能、機能和智慧的較量,也是對每一個學生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的考驗。災區的體育比賽勝利之後,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正是這種體驗,使學生產生自信心,既是比賽失敗,在經過總結,找差距,再勤學苦練之後取得成功,獲得的自信心還會更加堅定。

  2.8體育活動有助於大學生人際關係的改善

  當代大學生受各種學習、考試壓力的影響,以及現代網路技術的應用,獨立自閉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多,參加各種群體活動大大減少,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增大,從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情交流,人際關係疏遠。體育運動則能打破這種隔離和孤獨,讓不同院系、年齡、性別的人相聚在運動場上進行平等、友好、和諧的活動和比賽,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親近感。他們不用言語,有時只需通過一個手勢或幾個動作就可以直接和間接的溝通訊息,交流心聲,自覺或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情感,並能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例如籃球運動和足球運動等多人數配合運動,運動的精華就在於配合的默契和彼此的信任,在運動中不自覺的已經形成了一種信任,並且運動之後依舊保持著這種信任,類似的專案都需要同學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尊重。同時體育活動對於改善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培養集體主義觀念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大學生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來結識更多的同學和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將令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從而有更好得校園生活。

  3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高等院校應為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創造有利條件,積極組織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引導和調動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激發大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深刻理解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所產生的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養成對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終身鍛鍊的思想,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體育,體育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和作用,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錢建龍.心理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崢.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劉婭.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6***1***

  [4]王小豔.高校體育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1***

  [5]王紅民.學生心理健康與學校體育[J].體育學刊,2004***1***

  [6]鄧慶標,鍾偉芳.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期刊論文——中外健康文摘,2009

  範文二: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一、“三個到位”的工作保障

  ***一***“機構到位”。

  學校成立由校領導,機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組成的大學生心理教育指導組委會,負責本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學工處心理健康中心具體執行,同時各院設定具體負責心理的老師,各班增設心理委員,形成“學校———院部———班級———寢室”四級心理教育網路模式。全校開設大學生心理課程、針對部分學生開展心理諮詢、特殊學生心理干預三個層面上發揮著積極作用。

  ***二***“師資到位”。

  學校層面突出專業化建設,目前我校專兼職諮詢員均獲得國家心理諮詢師的資格證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學專業的教師,在心理教學、諮詢以及危機干預三個層面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層面突出準專業化的隊伍建設,充分發貨學生工作者深入學生的優越性,挑選責任心強、工作熱心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感興趣的老師或學生工作者,經過培訓使他們成為相對專業的心理疏導員。

  ***三***“場地到位”。

  學校提供心理諮詢室和心理活動室,儘可能地滿足學生接受諮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學校———院部———班級———寢室”四級心理教育網路體系初顯成效

  學校積極踐行"平行滲透”教育模式,充分調動各院學生骨幹、心理社團、各班心理委員在大學生日常心理教育與管理工作中的優勢作用,並對他們進行心理知識和技能培訓,使之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補充力量。在班級層面選擇素質較好的學生擔任心理委員,在寢室中選擇寢室長擔任心理調解員,突出朋輩互助隊伍的建設。這一體系的構建既可以實現學校———院部———班級———寢室的縱向聯絡與互動,也可以加強院部與院部,學生與學生橫向之間的聯絡與互動。關於學生的心理危機的預警與干預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即快速預警和及時干預雙管齊下。學校還根據四級網路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培訓體系:一是“送出去”、“請進來”。學校不定期邀請心理專家講學,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對輔導員進行心理知識,心理案例解析等相關知識的培訓;二是學生幹部業務培訓。;三是鼓勵輔導員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三、“教育———測驗———諮詢”相結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開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把心理教育作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每年開學,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都會給入校生進行心理知識的講座,從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識;二是心理活動分類指導。就我校經濟貿易學院為例,自2010年起,每年不定期邀請武漢理工等高校心理專家對大學生心理活動進行分類指導;三是心理團體輔導。切合實際的開展不同內容團體輔導活動,2010年學校以“寢室關係”為主題,給各學院代表寢室做了有關寢室融洽關係的團體輔導。在院部也經常開展不同內容的團體輔導,就經濟貿易學院為例,在2011年為2010級學生做了“相識湖科”的新生工作坊、為2009級學生做了“我的團體我的家”的團體工作坊;四是就業心理指導。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內容豐富的就業指導活動。每到大二下學期,學校會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內容豐富的就業指導活動。在第三上學期開設的畢業生求職心理講座,在不同層面提升了我校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有效地緩解了學生的就業焦慮,為學生職業生活做好鋪墊。

  ***二***實施測驗。

  近年來,教育部組織了全國心理學著名專家、學者,共同研究,開發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國情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這些量表的研製和使用,為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據。大學生心理測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種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學新生入校伊始,就啟用心海導航系統,採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進行大學生心理狀況篩查。歷年的心理測驗,可以科學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檔案。就學生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分類指導,積極做好預防、疏導、干預、治療等工作,化被動為主動。同時,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個別與團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構建體相結合的日常心理測量,併為學生提供指導,從而促進學生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

  ***三***主動諮詢。

  實施主動諮詢措施:一是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諮詢是幫助特殊學生消除或緩解心理問題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質的一種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常規心理諮詢,即依託學校心理諮詢工作小組,開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諮詢服務;二是有針對性的團體輔導,即面向特殊群體和熱點問題進行團體諮詢,為學生提供切實的幫助,對特殊學生***就業困難、違規違紀、貧困生***群體的共性問題以及大家所關心的熱點問題,組織專家開展團體諮詢和心理訓練,保證諮詢的針對性以及心理諮詢的時效性;二是建立危機干預體系。探討大學生建立早期發現,早期評估,早期預防,早期干預的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入學伊始建立心理檔案,然後定期對高年級進行抽查。學校實施班級心理委員機制、心理月報制度,異常學生及時彙報制度、訪談物件反饋制度,實行動態管理。

  四、心理教育實施途徑多元化

  ***一***進入教學課堂。

  學校在不同學期為各行政班級開設心理課程,將知識普及與問題探索、行為訓練、案例分析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心理教學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為:學校融課堂教育與心理訓練於一體,通過思想品德課、就業指導課等進行心理健康的強化教育。

  ***二***步入宣傳陣地。

  學校充分利用廣播、網路等媒介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傳陣地,有效提升了大學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識,並使他們熟練掌握維護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問題學生能主動到心理諮詢室尋求幫助。

  ***三***融入校園文化。

  每年五月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舉辦特色心理活動,如:工商管理學院的心理知識競賽、經濟貿易學院的心理趣味運動會、機電工程學院的心理主題班會等。此類活動已成為心理健康月的校園活動品牌,對大力弘揚我校校園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五、總結

  心理健康作為我校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整合現有資源,我校建立了預警和干預的長期機制和較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保證了我校學生心理工作的良性發展,確實提升了在校學生心理品質,促進了他們全面發展。然而面對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我們要創造更多條件加速構建心理健康校本模式,使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