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

  瞭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整體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這裡所說的當代大學生健康不單純之強健的體魄,同事也包含了健康的心理狀態。近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放棄學業更有甚者放棄生命的事件屢屢見於報端,從而使心理健康的問題被全社會日益重視起來,並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這裡我們就怎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大學生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中流砥柱,要實現這個中國夢,首先就需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裡所說的健康不單純之強健的體魄,同事也包含了健康的心理狀態。近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放棄學業更有甚者放棄生命的事件屢屢見於報端,從而使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被全社會日益重視起來,並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這裡我們就怎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大學生做一些探討。

  一、樹立全面的健康觀

  按照現代意義上的健康觀來說,一個人的健康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生理健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身體健康,發育正常,沒有疾病,有良好的體態,精力充沛,消除疲勞快,能夠很好地進行日常的工作學習。2、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向上,心態平和,樂觀自信,情緒穩定,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與同學、團隊能夠友好相處,有良好的合作性,對生活充滿希望,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3、社會適應良好:能與家庭及社會人群關係協調、融洽,能主動去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具備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在社會活動中自我感覺和平、安寧。4、道德行為健康:個人能夠遵守社會公德,自覺履行道德義務,能夠按照道德規範標準來約支配、支配自己的行為。認識到上述四點,就可以擁有一個正確全面的健康觀。

  二、注意學習健康知識

  一個人想要達到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需要一個學習、認識、實踐的過程。首先在樹立了正確的健康觀之後,還要學習基本的健康知識,包括基本的人體生理常識,營養衛生知識、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識、疾病預防知識、安全及自我防衛知識、心理衛生知識和環境衛生知識等日常學習生活中難免會遇見的問題。學會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同學們用科學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促進正常的生長髮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同學們度過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段時期。其次僅僅有了正確的健康觀和基本的健康知識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自己的頭腦裡真正樹立起健康的意識並在實際生活中去執行,要用健康的行為方式來指導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同時改變自己以往形成的不良生活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才能說是真正擁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到健康生活所帶來的豐富、精彩的人生。

  三、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與人溝通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大學生心裡健康水平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個人的心裡健康很大程度上是個人對人際關係的適應,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給人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大學生中每一個人都有著強烈的交往慾望,都希望生活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之中,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然而大學生常因個性的差異及缺乏正確的交往方法等原因,在交往過程中碰到很多困難與疑惑,難免會遇見一些挫折,這些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嚴重的干擾了他們的學習生活,甚至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因此,人際關係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克服人際交往中遇見的障礙,正確把握人際交往的原則,對大學生來說是極其必要的。

  影響人健康的基本因素有三個,就是遺傳、環境和行為。一般來說遺傳因素是每個人都無法選擇的,也是難以改變的。就個人而言要徹底改變環境也是相當困難的。而行為因素在影響大學生健康中的作用則最為突出,人們可以通過對行為的選擇積極的朝著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大學生在學習知識、接受教育過程中,正是通過知―信―行的高度統一,從而形成健康的意識和行為,避免和糾正有害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說開啟健康寶箱的金鑰匙就掌握在大學生自己的手中。

  【參考文獻】

  [1]胡凱.試論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醫學與社會,2003,2***1***:52-54

  [2]唐柏林.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華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版***,2004***5***:108-110

  [3]謝炳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1-2

  [4]魏兆瑜.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探索.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2***:325

  [5]查明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範模式探討.青少年研究,2003,***3***:17-18

  [6]陸華聖,孟祥立.體育與健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7]朱衛雄,郭晶,吳立新.大學生體質與健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8]季瀏.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黃希庭,鄭湧.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諮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許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高校的重視。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加強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和校園文化建設,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調查,不斷探索改善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改善措施

  當代大學生正處於青年階段,由於自身生活閱歷的不足和知識的缺乏,加之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許多大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後都會感到尷尬、困擾和煩悶,日積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礙,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關係到他們自身的發展,更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素質的發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成為高校迫切關注的事情。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當代的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不穩定階段,雖然大部分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由於面對著新的學習環境和交流環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矛盾和衝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新環境需要重新適應,大學生剛剛脫離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離開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護,來到了一個完全的陌生的環境,無論是學習環境還是生活和人際交往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這種突變,一些大學生無法很好的適應,遇到問題更是無法處理,造成心理的壓抑和鬱悶,久而久之得不到發洩,就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形成抑鬱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際關係需要重新維護,大學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際關係,他們不單單是學習的夥伴更是生活的夥伴,新的人際關係需要新的方式來維護。有些大學生缺乏社會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差,在社會交往中無法做到溝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壓力,逃避群體自我封閉,陷入孤獨的進退維谷的狀況。

  無法認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學生都是懷著美好的憧憬準備開展校園生活的,但是現實中往往有許多不如意,這時,一些學生採取消極的避世心態,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進取;另一些學生卻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憤世嫉俗。這樣無法達到心理的平衡,形成萬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態。

  在象牙塔下的大學生抗壓能力差,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承載著父母無限的愛意,寄託著無限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面臨著挫折和壓力,容易束手無策,抗壓和抗挫折能力差,無法自我調節心理壓力,形成焦慮、抑鬱、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網路誘惑下無法形成學習動力,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於高中的學習,大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一部分學生將時間用於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自控力差,將時間用在了網路上,沉迷遊戲和網聊,影響了學習,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無法解決學習的困難。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加入了WTO,在這種劇烈的社會變革下,很容易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而大學生更是處在心理髮展不穩定的階段,面對大量湧入的新鮮事物和新鮮資訊,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受到的心理衝擊更加強烈,對於心理的影響也更大。同時,現如今大學生畢業之後的就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國家統一分配到現在的自主擇業,大學生投入了社會的競爭中,使得原本的優越感蕩然無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競爭的壓力,對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懼,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學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方式,造成了學校一切的標準都以成績來說話,過分的注重學生的智力的培養,而往往忽視了對於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問題,這種重分數輕能力,重集體輕個人,重理性輕感性的教育觀,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素質,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高校應該加強自身對於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關注,提升認知,加強教育。

  大學生一般都處在十七、八歲期間,正是青年中期時代,這是一個心理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心理髮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緒的不穩定。同中學相比較,大學的生活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遠離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這對於那些依靠父母形成習慣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而處理不當就會形成各種心理壓力;大學生活將會面對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身邊都是來自不同地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的同學,這給同學之間的相處造成了困擾,而一些大學生選擇了沉默,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參加社會活動,久而久之產生強烈的孤獨感;情感問題開始困擾著大學生,大學時期是情感萌動的時期,而自身的經驗不足,加之沒有正確的引導,使大學生形成了不正確的戀愛觀,出現一些三角戀、單相思甚至是被動戀愛的問題,導致嚴重的情感壓力,最終將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改善措施

  高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系統化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課堂教學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的教學體系,列為高校公共課的正規課程。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當中,在正常的授課當中穿插著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慮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要系統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地學習心理、衛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大學生了解心理髮展的規律,可以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加強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

  學校的心理諮詢工作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想結合可以有效的減輕學生的心理矛盾和衝突,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自我認識,適應新的環境。所以一方面要學校重視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養高素質的心理諮詢工作人員。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因此應該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還有利於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4、定期開展校園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定期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狀態,加強引導,使學生在心理問題的早期,早發現早治療。

  重視自我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學生自身要學會正確的自我認識,學會科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適度的釋放自身的壓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勞逸結合,科學作息,健康規律的生活有助於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要學會自我調節,調節自身的情緒和適壓能力,正確的面對現實,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參考文獻】

  [1]李志國,宋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體―載體雙贏”模式探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05***.

  [2]唐柏林.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J].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