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設計
《原始的農耕生活》是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課的內容,主要介紹氏族公社時期的歷史。本課的學習對於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設計
一、概述
1、課名:《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人教課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堂歷史課;
2、本節課所需課時為1課時,40分鐘;
3、《原始的農耕生活》是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課,主要介紹氏族公社時期的歷史。本課的學習對於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
***2***初步理解原始農耕經濟的生產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原始農業的出現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閱讀歷史資料,想象私有財產的產生過程,認識到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資訊,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資訊,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初步形成提取圖片資訊和歷史想象的能力;
***2***通過閱讀簡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閱讀能力;
***3***通過簡單的對比分析,形成初步的歸類、比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祖國原始先民創造原始農耕文化的艱苦條件,對祖先在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做出的偉大貢獻產生敬仰之情;
***2***通過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結構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關係,瞭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體會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原始社會的知識。對氏族公社時期的生活狀況有一定的瞭解;
***2***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形象思維比較強;
***3***學生閱讀歷史圖片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還比較弱,還沒有養成閱讀歷史圖片的自覺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學重點解決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歷史圖片,閱讀參考資料和教材,引導學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場面,使學生對原始農耕生活形成具體形象的印象。
教學難點解決方案: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是本課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考古材料,讓學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的史實。通過學生綜合想象貧富分化的產生過程,使學生對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以及私有財產的出現形成比較形象地認識,從而理解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教材
專門為這節課製作的多媒體網路課件
網路教室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輕音樂,放鬆身心。用一幅現代機械化農業生產的圖片***如聯合收割機收穫場面***和一幅原始農耕的圖片***如刀耕火種***,引導學生觀察兩幅圖,比較兩圖的耕作方式,把學生帶入原始農耕時代。
用神農氏畫像,引導學生觀察閱讀圖片反映的歷史資訊,利用課本“引言”中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讀出圖片所反映的歷史資訊,並闡釋歷史現象,並與同學交流;閱讀“引言”,展開想象。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培養學生初步的讀圖能力,和歷史現象的闡釋能力。通過神話故事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的興趣,為本課教學創設學習情景,做好任務鋪墊。
***二***講授新課
1、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
環節一:觀察文物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栽培稻穀遺蹟》,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植物種子是什麼?這些文物能否說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了呢?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解讀圖片所反映的歷史資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活動:這些穀物不能直接說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如果它們是野生稻穀就只能說明河姆渡人從事的是原始的採集活動。那麼,怎樣才能證明他們已經開始原始的農業生產了呢?
展示閱讀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穀
當考古人員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在黑褐色的土層中閃出一些金黃色小顆粒,但很快就變成泥土的顏色。考古人員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東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穀!這些稻穀在與空氣接觸之前,還保持著原來黃燦燦的顏色。難道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嗎?
工作人員把河姆渡出土的稻穀和人工栽培稻穀、野生稻穀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結果是:野生稻穀顆粒瘦而長,人工栽培稻穀要比野生稻穀的顆粒寬將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穀顆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學生活動:閱讀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員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稻穀的圖片,閱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並簡單瞭解考古推論與考古證據的關係,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骨耜》,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生產工具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是用來幹什麼的?這件文物能否說明河姆渡已經有了原始農業了呢?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特徵,聯想生活中的生產工具鏟子、鐵杴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狀態及其使用方法。
教師活動: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說明這是根據考古文物復原的骨耜。
展示閱讀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麼他們是如何種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員在泥土中發現了許多骨制的東西揭開了謎底,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為河姆渡人種植稻穀找到了重要證據。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製成骨耜,在鬆軟的溼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骨制農具。
學生活動:對比前後兩張圖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確與否。閱讀短文,瞭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圖片,閱讀簡短的考古紀錄,使學生通過生產工具再次確認河姆渡原始農業的史實,並簡單瞭解考古證據的不同種類,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
環節二:歷史想象
教師活動: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探究問題二:推測一下,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絡“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種在田裡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採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於是便開始出現了。
學生活動:發揮歷史想象力,設想與描述原始人類由採集逐步過渡到原始農業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學生想象歷史情境,使學生體會原始人類艱難的生產活動,瞭解他們逐步認識自然規律,提高生產能力的過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學、探索自然奧祕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環節一:觀察與思考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圖》《河姆渡樑頭榫》,請學生觀察幹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為什麼要建築這樣的房屋?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傢俱、建築採用了同樣的方法,說說這裡面體現了河姆渡人怎樣的智慧?***榫:榫頭,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凹陷的部分。***
學生活動:觀察幹欄式房屋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築幹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觀察榫頭的特點,聯想生活中哪些傢俱、建築採用了同樣的方法,結合河姆渡人的生產水平和生活條件思考這種建築方式體現了怎樣的智慧?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幹欄式房屋和榫頭的特點,思考河姆渡人建築幹欄式房屋的科學依據;體會榫卯結構的建築科學智慧,知道這種建築方式是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
環節二:閱讀與描繪
教師活動:展示以下圖片,安排學生結合圖片閱讀教材第6-7頁關於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後寫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場面的文字,或者畫一幅展現河姆渡生活場景的圖畫。
生產工具:石斧 骨簇 骨鐮 骨魚鏢 鶴嘴鋤 角斧柄 扁圓陶紡輪
生活用具:敞口釜 骨針 葦蓆
牲畜:浮雕羊塑 豬紋長圓形缽
果實:南酸棗
交通工具:木槳
娛樂樂器:骨哨
學生活動:結合教師展示和教材上的圖片,閱讀有關河姆渡文化的介紹,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河姆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圖片與文字的閱讀,培養初步的理解閱讀的能力;通過學生的語言或繪畫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場景,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與表達歷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環節一:網路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閱讀教材第7-8頁,關於半坡文化的介紹,找出半坡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農作物品種、馴化的動物、居住條件、生活用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後,安排學生通過網路搜尋半坡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決定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蒐集整理網路資源,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與半坡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並思考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路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路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知道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環節一:網路探究
教師活動:安排學生閱讀教材第8-9頁,關於大汶口文化的介紹,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動時間、生產工具、手工生產與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成就,瞭解私有制和貧富分化的現象。然後,安排學生通過網路搜尋大汶口人的考古資料,完成兩項任務:***1***用語言或繪畫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嘗試分析形成這些不同點的原因。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蒐集和整理網路資料,嘗試用語言或者圖畫描繪大汶口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對河姆渡、半坡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並嘗試解釋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網路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網路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了解原始社會不斷髮展演變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彙報
在學生探究活動完成之後各學習小組發表研究結果,回答其他同學的質疑。
《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我說課的內容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課教材在本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中國古代經濟繁榮的基矗
2.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大汶口文化出現的社會變化。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半坡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概括歷史資訊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先民們創造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學習,瞭解他們的貢獻,增強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崇敬之情。
第三部分:教學設計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初中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因材施教,正確選擇教法,我主要運用三種教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播放有關原始農耕生活的圖片、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活動實踐法在教師的教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加農耕生產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集體討論法對本課中存在的疑問難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集體討論,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團結合作互助精神。
第四部分:學習指導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我主要讓學生運用三種學法。
1.自主探究學習法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實施啟發式教學,利用成就動機的原理,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男女比例,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使小組共同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3.比較學習法教師指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在比較中瞭解他們的異同。
第五部分: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組織原則,把教學過程分為四步:
1.匯入新課通過播放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興趣匯入。
2.講授新課在教師的指導下,本著自主、互助的原則,讓學生從整體上迅速把握本節課的三部分內容:
①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②原始居民的生活
③問口原始居民
小組討論:組織學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進行比較,瞭解他們的異同,掌握所學知識。
3.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三部分內容、重難點,鼓勵學生在教師板書的基礎上,親自動手設計更美觀更有創意的新板書。
4.佈置作業讓學生課後通過上網、檢視報紙、資料等手段,瞭解原始農耕生活的其它知識,並相互交流。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