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典故

  歷史故事對於歷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紙上談兵的趙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絡,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訊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訊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祕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篇二:李斯諫逐客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

  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裡。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莊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佈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裡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臺,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捱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遊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讚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併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準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藥,韓非只好服藥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

  篇三:博浪沙的鐵椎

  秦始皇知道,他滅了六國,六國留下來的舊貴族隨時都可能起來反對他。他下令把天下十二萬戶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陽來住,這樣好管住他們;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統統收集起來,除了給政府軍隊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鑄成十二個二十四萬斤重的巨大銅人和一批大鐘***一種樂器***。他以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還常常到各地去巡視,一來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們把頌揚他的話刻在山石上,好讓後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績;二來顯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國貴族有個怕懼。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帶了大隊人馬出去巡視。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縣***,車隊正在緩緩前進的時候,突然譁喇喇一聲響,飛來個大鐵椎,把秦始皇座車後面的副車打得粉碎。

  全部車隊一下子都停了下來,武士們到處搜查,刺客已經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發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國進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個行刺的人捉到。足足搜查了十天,沒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這個行刺的人名叫張良。張良的祖父、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韓國被滅的時候,張良還年輕。他變賣了家產離開了老家,到外面去結交英雄好漢,一心想替韓國報仇。

  後來,他交上一個朋友,是個大力士。那個大力士使用的大鐵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兩個人商量好,準備在秦始皇出外巡遊的時候刺殺他。

  他們探聽到,秦始皇要經過博浪沙,就預先在那裡樹林隱蔽的地方埋伏起來。一籌秦始皇的車隊經過,大力士就把鐵椎砸過去。哪兒知道這一椎砸得不準,只砸了一輛副車。

  張良失敗以後,隱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總算躲過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來,一面鑽研兵法,一面等候報仇的機會。

  張良是怎樣開始學兵法的呢?有一個離奇的傳說。

  有一次,張良一個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上,看見一個老頭兒,穿著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橋頭上。他一見張良過來,有意無意地把腳往後一縮,他的一隻鞋子直掉到橋下去了。

  老頭兒轉過頭來,很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

  張良很生氣,簡直想動手揍他一頓。可是再一看,人家畢竟是個老頭兒,就勉強忍住了氣,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子,上來遞給他。

  誰知道那老頭兒竟連線也不接,只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

  張良想,既然已經把鞋撿上來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子給他穿上。

  那老頭兒這才微微一笑,站起來走了。

  這一下真把張良楞住了,心想這老頭兒可有點怪。他盯著老頭兒的背影望著,看老頭兒往哪兒去。

  老頭兒走了裡把地,又返了回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不錯呀,我很樂意教導教導你。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再來見我吧。”

  張良聽他的口氣,知道是個有來歷的人,趕緊跪下答應。

  第五天,張良一早起來,就趕到橋上去。誰知道一到那邊,老頭兒已經先到啦!他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家約會,就該早一點來,怎麼反叫我等你呢?”

  張良只好認錯。那老頭兒說:“去吧,再過五天,早一點兒來。”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就跑到大橋那邊。他還沒走上橋,就見到那老頭兒。

  老頭兒瞪了張良一眼說:“過五天再來吧。”

  張良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趕到橋上,靜靜地等著天亮。

  過了一會兒,只見那老頭兒一步一步地邁過來了。他一見張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說:“這才對了。”說罷,從袖裡掏出一部書來文給張良,說:“回去好好地讀,將來就大有作為了。”

  張良再想問他,老頭兒不再多講,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張良趁著晨光,拿出書來一看,原來是部相傳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編的《太公兵法》。

  打那時候起,他就刻苦鑽研兵法,後來成了一個有名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