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精彩故事

  故事總比單純的知識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能夠發揮很好的輔助作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節課堂氣氛,讓教學變得更加的趣味化,同時,因為學生對於歷史故事會比較感興趣,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致。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匈奴人稱漢帝

  在李雄在成都稱王的同一年***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貴族劉淵也反晉獨立,自稱漢王。

  自從西漢末年起,有一部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邊遠郡縣,他們和漢族人相處久了,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匈奴貴族認為上代多次跟漢朝和親,是漢朝皇室的親戚,後來就改用漢皇帝的姓——劉。曹操統一北方後,把匈奴三萬個部落分為五個部,每個部都設部帥,匈奴貴族劉豹是其中一部的部帥。

  劉淵是劉豹的兒子,從小讀了許多漢族人的書,力氣大,武藝高,能夠拉三百斤重的大弓。劉豹死後,劉淵繼承他父親的職位。後來,在西晉的成都王司馬穎***八王之一***部下當將軍,留在鄴城,專管五部匈奴軍隊。

  八王混戰開始後,匈奴部落裡一些貴族們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開會商量。有個老年貴族說:“我們匈奴從漢朝開始跟漢人結為兄弟。經過魏、晉兩個朝代,匈奴單于後代雖然有封號,卻沒有自己的尺寸土地,跟一般百姓沒有什麼兩樣。現在晉朝發生內亂,自相殘殺。這正是我們匈奴人恢復地位的好時機啊!”

  大家都覺得他的主意對,叫誰來帶頭呢?大家一議論,認為劉淵有才能,威望高,推他當單于挺合適。

  貴族們派個使者到鄴城,把大夥兒的意思告訴劉淵,請他回來。劉淵很高興,就藉口要回匈奴葬自己的父親,向司馬穎請假。司馬穎不同意,劉淵只好讓使者先回去,並且要五部匈奴集結兵力,向南移動。

  後來,晉朝的幷州刺史司馬騰、將軍王浚聯絡鮮卑貴族攻打司馬穎,司馬穎失敗了,逃往洛陽。劉淵向司馬穎要求回去帶匈奴兵馬來助戰,司馬穎才讓他走了。

  公元304年,劉淵回到左國城,大夥兒擁戴他做大單于。他集中了五萬人馬,親自率領南下,幫助晉軍攻打鮮卑兵。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趁這個機會把晉朝滅掉,反倒去幫助晉軍呢?

  劉淵說:“要滅掉晉朝,還不是像摧枯拉朽一樣容易,但是晉朝的百姓未必會向著我們。我看漢朝立國的年代最長,在百姓中影響大。我們的上代又是漢朝皇室的兄弟。現在漢朝亡了,我們用繼承漢朝的名義,也許可以得民心。”

  大家聽了,覺得是一個好主意。劉淵就宣佈自己是漢王。

  劉淵稱漢王后,很快攻下了上黨、太原、河東、平原等幾個郡,勢力越來越大。一些勢力比較小的各族反晉力量也都來歸附劉淵。

  公元308年,劉淵稱漢帝。第二年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集中兵力進攻洛陽。洛陽的老百姓雖然恨透腐朽的西晉王朝,但是也不願受匈奴貴族的統治。所以劉淵兩次進攻,都遭到洛陽軍民的猛烈抵抗,不得不退兵。

  那時候,八王中最後的一個王——東海王司馬越還在和一批大臣互相仇殺。晉朝留下的一點點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後來劉淵死去,他兒子劉聰接替做漢國皇帝,又派大將劉曜、石勒進攻洛陽。洛陽的軍民奮勇抵抗,但是畢竟寡不敵眾。公元311年,洛陽城終於被攻陷,晉懷帝做了俘虜。

  劉聰進洛陽後,殺了大批晉朝的官員和百姓,有一次,劉聰舉行宴會,讓晉懷帝穿著奴僕穿的青衣給大家斟酒。一些晉朝的遺臣,禁不住失聲痛哭。劉聰看晉朝遺臣還對懷帝這樣有感情,一發狠,就把懷帝殺了。

  晉懷帝死後,在長安的晉國官員擁立懷帝的侄兒司馬鄴繼承皇位,這就是晉愍***音mǐn***帝。

  公元316年,劉聰攻下長安。晉愍帝也遭到了懷帝同樣的命運,在受盡侮辱後被殺。西晉王朝維持了五十二年,終於滅亡。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的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紛紛起義,他們中間的上層分子乘機起兵,像李雄、劉淵一樣建立政權,前前後後一共出現十六個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為“十六國”***舊稱五胡十六國,胡是古時候對少數民族的泛稱***。

  篇二:王馬共天下

  劉聰攻下長安後,南方還在晉朝官員手裡。晉愍帝在被俘前留下詔書,要鎮守在建康***原名建業,今江蘇南京市***的琅琊***音láng yá***王司馬睿***音ruì***繼承皇位。

  司馬睿在西晉皇族中,地位和名望並不高。晉懷帝的時候,他被派到江南去鎮守。他帶去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員,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導。司馬睿對王導言聽計從,把他看作知心朋友。

  司馬睿剛到建康的時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麼看得起他,也不來拜見他。為了這個,司馬睿心裡不踏實,要王導想個辦法。

  王導有個堂哥王敦,當時在揚州做刺史,很有點勢力。王導把王敦請到建康,兩個一商量,想出一個主意來。這年三月初三,按照當地的風俗是禊***音xì***節,百姓和官員都要到江邊去“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前面有儀仗隊鳴鑼開道,王導、王敦和從北方來的大官、名士,一個個騎著高頭大馬跟在後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隊伍。

  這一天,在建康江邊看熱鬧的人本來很多。大家看到這種從來沒見到過的大排場,都轟動了。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訊息,從門縫裡偷偷張望。他們一看王導、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這樣尊敬,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一個接一個地出來排在路旁,拜見司馬睿。

  這一來,提高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王導接著就勸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只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著我們走。”

  司馬睿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兩個人都高興地來拜見司馬睿。司馬睿殷勤地接見了他們,封他們做官。

  打那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在建康就站穩了腳跟。

  北方發生大亂以後,北方的士族地主紛紛逃到江南來避難。王導又勸說司馬睿把他們中間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聽從王導的意見,前前後後吸收了一百零六個人,在王府裡做官。

  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安排,拉攏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鞏固了地位,心裡十分感激王導。他對王導說:

  “你真是我的蕭何啊!”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晉朝。這就是晉元帝。在這以後,晉朝的國都在建康。為了和司馬炎建立的晉朝***西晉***相區別,歷史上把這個朝代稱為東晉。

  晉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導和文武官員都進宮來朝見。

  晉元帝見到王導,從御座站了起來,把王導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

  這個意外的舉動,使王導大為吃驚。因為在封建時代,是絕對不允許有這樣的事的。王導忙不迭推辭,他說:“這怎麼行。如果太陽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還怎麼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呢?”

  王導這一番吹捧,使晉元帝十分高興。晉元帝也不再勉強。但是他總認為他能夠得到這個皇位,全靠王導、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對他們特別尊重。他封王導擔任尚書,掌管朝內的大權;又讓王敦總管軍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職。

  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馬氏共同掌握了東晉的大權。

  王敦掌握軍權,自以為了不起,把晉元帝不放在眼裡。晉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驕橫,另外重用了大巨劉隗和刁協,對王氏兄弟漸漸疏遠起來。這樣,剛剛建立的東晉王朝內部就出現了裂痕。

  篇三:王羲之寫字換鵝

  在“王馬共天下”的東晉時期,王氏是高階的士族。王導、王敦家族的子弟,都當上了大小的官員,他們大多數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們當中,也出了一個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書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遊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後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裡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幹淨,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給墨跡弄髒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几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