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成語故事內容

  歷史故事對於歷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óu],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篇二: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絃,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絃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絃,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物件。

  篇三:打草驚蛇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篇四: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有名的卿士叫凡伯,凡伯不僅擅長吟詩做畫,而且善於治理國家處理大事。從政不久,凡伯便通過自身的才華獲得了周厲王的青睞。又一段時間時間後,他便開始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並擁有了很高的身份。但是周厲王驕橫跋扈,枉法斷事,荒淫奢侈。奸臣們都百般獻媚討好,而忠臣卻苦眼言相勸,清梳利弊。無奈周厲王荒淫無道,並且聽信奸臣所言,殘害忠臣。

  凡伯直言相勸,告訴周厲王國家的急迫。並且還指出諸侯正對周朝虎視眈眈,希望可以讓周朝重新強大。但是奸臣當道,奸臣向周厲王訴說凡伯的種種不是,說凡伯妖言惑眾並且看不起周厲王,它的言論其實是詆譭強盛的周朝,惡意詛咒周王。因此周厲王雖然欣賞凡伯的才華,卻對凡伯非常反感與厭煩,慢慢的對凡伯疏遠,對奸臣們更加信賴。從此以後奸臣頻繁出入宮廷,越來越多的忠臣被陷害入獄或者被殺,而奸臣卻越來越如魚得水。隨著忠臣們一個一個被奸臣陷害,離開國家逃亡異國他鄉,凡伯身邊的知己越來越少,奸臣也越來越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看著這個奸臣當道的國家痛哭流涕,十分憤慨,因此凡伯寫了一首抨擊奸臣的詩上交給周厲王,自己則去外出周遊列國,這首詩後被詩經收錄,詩中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