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起源由來

  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中國的茶文化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經》的作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他引《爾雅》說:“檟,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於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茶,那麼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們認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造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後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裡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裡,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已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餘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蹟。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髮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蹟。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採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師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茶聖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煮茶的藝術,中國的茶藝由此產生。陸羽的《茶經》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的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可說公元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以後又出現大量的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又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從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宋代茶業的飛速發展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茶葉還被當作特產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勃勃。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的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組成的“千人社”等。皇帝對茶事的興趣也頗高,宋太祖趙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宮庭中設立專門的茶事機關。宋徽宗皇帝趙舍還親著《大觀茶論》,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親自寫茶書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興旺,但茶藝卻日漸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潔深邃的本質。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華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對品茗之事興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的現狀,也無心再以茶事來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文化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

  明清時期散葉茶迅速發展,茶類品種日益豐富,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類飲茶法。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等茶具也應運而生。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都市茶館林立,茶館文化教育得到發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書畫的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清朝茶葉出口時已成為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20世紀時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從中國引進茶種,聘請中國茶工指導生產與種植,其本族語中的“茶”字也源於對漢語茶字的音譯。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產量迅速增加,從1949的年產7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巨集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在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在湖洲成立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澳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要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等不勝列舉。它們都以茶為載體,促進經濟貿易和茶文化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