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名勝古蹟

  潮州屬於廣東省下轄地級市,潮汕三市之一地級市,位於韓江中下游。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潮州名勝古蹟盤點

  1:西湖漁筏

  西湖漁筏是潮州八景之一。位於潮州城西郊西湖,潮州西湖風景區由葫蘆山和西湖兩部份組成。自唐宋以來,直至今日,潮人習慣在工餘休閒之時,到西湖品茶“扯談講古”,“西湖漁筏” 的故事就在“講古” 中流傳下來。

  從前城北有個張老大,以販魚為生,每天下午必到“處女泉”處聽趣聞軼事。有一次路過湖濱小館時,看見西湖深潭穴有條俗稱“魚虎” 的魚兒在翻騰,可惜沒帶捕魚工具,又不諳水性,只好悶悶不樂前往“處女泉”聽古。

  翌日大早,張老大到魚市進貨,魚倉琳琅滿目,要進購哪種魚,心中無數。突想起昨天下午看到深潭穴中的大魚,於是就選購那種魚,豈料當天生意特別好。從此,張老大使每天到潭穴去觀察魚樣,賣魚都能獲得厚利。發財後,張老大在家中設神牌,上書“西湖魚穴神位”,上香供奉,祈求生意興隆。因此,現在的“西湖漁筏”的景觀,曾被遊人認為是“西湖魚穴”,也不無道理。

  話又說回來,有一天,張老大的魚賣完了,離中午吃飯時間尚早,便又到潭穴看魚樣。奇怪!湖水至清無魚,但見一顆寶珠褶褶發光。張老大回家後把此事告知鄰居李老三,讓李老三去潭穴取寶珠。李老三以摸石螺為生,深諳水性。他的老婆快生孩子了,家中連一粒米也沒有,打算冒死取寶換錢給老婆坐月子。在張老大的指引下,李老三舍命潛入深潭,終於摸到了穴洞盡頭,把寶珠撈上來。兩人決定把寶珠賣給古玩鋪。古玩鋪財主經營珠寶幾十年,還沒見過這般成色的,十分高興。但他以為二人是不識寶,就說:“這是顆假珠,最多值五兩銀子。”李老三急說:“假珠?這是捨命從西湖‘魚穴’摸出來的呀!”財主一聽,又加價五兩。李老三說不賣了,向財主要回寶珠,財主不還,三人吵嚷起來。 這時恰好海陽知縣出巡路過這裡,張老大請父母官來評理。知縣一看寶珠確是稀世之寶,問明來由,便對差役說:“把他們三人帶回縣衙!”

  到了縣衙,知縣升堂審問。知縣先對財主說:“這寶珠是鎮城之寶,你敢買?姑念你是生意人,不加處罰,回去!”財主走了。知縣又對張老大說:“你教唆李老三偷了護城龍王的寶珠,全城百姓就要遭殃啦!你知罪嗎?” 張老大連忙求饒,知縣罰張老大十兩銀子。知縣又對李老三說:“念你是貧苦人,我給你五兩銀子,把寶珠送回原處,免使龍王發怒,潮人遭殃。”李老三磕頭道謝。

  隔幾天正好五月初五,知縣傳李老三到西湖,還請來府城眾士紳旁聽。知縣對李老三說:“昨夜護城龍王託夢給我,說要用寶珠教仔戲水,但你老婆生孩子,你的手腳不乾淨,所以我用紅花、仙草把寶珠洗滌淨化,再用紅緞封好,現在你就把它送回去吧!”

  李老三接過紅緞包,把它咬在嘴裡,轉身跳下西湖,送回寶珠。剛爬上岸,知縣立即喊差役把他綁住用亂棍打死,並揚言:“若不打死他,他明天還會再來偷,滿城百姓還要遭殃。”其實,送回潭穴的是假寶珠,真寶珠已被知縣藏在箱底了。

  過了一些日子,知縣卸任帶著寶珠要回家去。不料船到三河壩便遇上狂風大浪,全家都翻到江裡餵魚了,那顆寶珠到頭來真的歸還龍王爺。

  說也奇怪,自從有了“寶珠”後,西湖的魚越捕越多,而且西湖魚兼有溪魚、池魚之味美,“鮮而不腥”,故捕魚者一齊湧到湖邊來。那時,西湖湖面波平浪靜,蔥鬱的樹木,別緻的亭閣倒映在湖裡,片片漁筏出沒於湖光山色中。漁人拋網捕魚,滿載而歸後泊聚岸邊,晾網晒衣,飲酒談笑,充滿歡樂。

  從虹橋橫跨西湖,取其“飛渡如虹”之意。民國初年,軍閥洪兆麟,人稱“潮霸天”,把潮州人士募款修建的虹橋,改名為“洪橋”;霸佔西湖公園為私有,定為“洪園”;還在芙蓉池中豎起他的石像。這些企圖霸佔西湖,獨享美景的無恥行為,是為人民所不容許的,後來他的石像給人拆掉了。

  2:龍湫寶塔

  龍湫寶塔是潮州八景之一。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鬱繁茂的樹林,有雅緻幽靜的寺院,與四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遊艇常喜繫纜於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求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可惜寶塔於清代已經倒塌,寺院也荒蕪,殘存的塔基後來也被洪水沖走去

  相傳明萬曆年間,潮州知府要在韓江兩岸各建一座塔以鎮湍急洪水。據說承建這兩座塔的是潮州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和他的頭手徒弟。師傅為了試一試高徒的功夫,決定各承建一座,各自設計,各自施工。師傅自己包建鳳凰塔,徒弟包建三元塔。

  兩座塔同時開工,進度差不多。塔快建成時,過往行人多數稱讚徒弟的三元塔,沒有人讚賞師傅的鳳凰塔。師傅不解,就坐船到20多裡的江東圓山看那三元塔。他這裡摸摸,那裡敲敲,確實挑不出毛病。他表面雖說連連點頭,內心卻妒嫉,於是找到徒弟說:“塔封頂那天,你我都不能從樓梯走下去,得各顯神通從塔頂跳下去。”還擇定了跳塔的時辰。做徒弟的只好點頭答應。

  約好跳塔的前一晚,師傅把事先準備好的兩把傘拿出來,將其中一把叫妻子送到徒弟家裡,讓徒弟明天開啟這把傘從塔頂住下跳。妻子接過雨傘,她心裡清楚丈夫平素的為人,藝精但嫉妒心強,她猜丈夫沒安好心,便開啟雨傘檢查,果然是做過手腳的。她於心不忍,吩咐徒弟一定要換把漳州產的好傘。

  第二天,兩座塔的下面圍滿了人,觀看師徒兩人跳塔。時辰一到,徒弟定神開啟一把新雨傘,從三元塔從容跳下,人徐徐著地,沒受半點傷。師傅因心中有愧,遲遲不跳,圍觀的人以為他害怕不敢跳,就一齊喝倒彩。他心一慌,往西邊韓江裡跳,竟忘記開啟雨傘,倒栽到水裡,幸有船老大救起他,才撿回性命。這只是人們對潮州工藝大師的昔時鬥藝,互不服氣所編造的傳奇。

  3:北閣佛燈

  北閣景區與北閣佛燈北閣是金山東面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裡地理位置獨特,古城牆在此攬繞金山,亭臺樓閣高低錯落,曲徑幽深,東臨急轉直下的韓江流水,高覽低俯均是別緻的景色,堪稱嶺南一絕。凳臨北閣,北堤上“鱷渡秋風”,隔江相望的“韓詞橡木”,韓江下游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歷歷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

  北閣景區,闢建於宋,形成於明,歷代均有興廢。

  北閣景區,闢建於宋,形成於明,歷代均有興廢,解放前夕已盡遭毀塌,原來的樓閣與佛燈都蕩然無存。1985年這一湮沒已久的勝景又得到重建。整個景區依山傍水,亭臺樓閣高低錯落,進門是回瀾亭,圓攢尖式亭體,黃琉璃瓦;經過回瀾亭,沿石級而上是韓江樓,樓背依城廓,東臨韓江,樓高二層,面闊三間,屋面裝點黃瓦片,紅柱丹牆,樓中重塑關羽、關平、周倉塑像;沿以鐵索作護欄的石級而上至玄天閣,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抬樑式木結構,重簷翹角,紅牆黃瓦,閣內重塑玄天上帝的立像一尊。

  閣北側聳立著佛燈一座,依附城廓小徑轉角處是疊翠亭。近山巔處,還有一口飽含歷史滄桑、被稱為“廣東第一井” 的金山古井,是***修建北閣過程中發掘出來的。據載:該井是清順治九年***1652年***,潮州總兵郝尚久反清時鑿成,“井深百餘丈,可飲萬人”,後因兵敗,與其子堯投井,所以,此井又是郝尚久的殉難遺址。

  迎瀾亭為景區人門第一景,圓攢尖式亭體,亭頂輔以黃琉璃瓦,亭內安環形石凳,可供遊客小憩。原廣東省劉田夫題匾:“回瀾亭”,並重書請人姚竹園對聯:“折地河聲奔足底,脫天峰影落城頭”。韓江樓背倚城廓,面臨韓江,樓高二層,面寬三間,俄棚屋面裝點金黃瓦片,紅柱丹牆,雄偉壯麗。著名學者饒宗頤為其題額“韓江樓”,並重書對聯:“忠貞亙萬古而有光,何用別求白日;義勇垂兩間於不泯,既此便是青天”。樓中重塑關羽、關平、周倉組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玄天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斗拱抬樑大木結構,重簷歇山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巍峨壯觀。著名書法家秦咢生為其題頗:“玄天閣”,並重書對聯:“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絡地維”。閣中重塑玄天上帝立像一尊,披髮仗劍,威風凜凜。中國傳統文化的“周易”中,人世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都有各自的保護神,也就是民間常說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潮人在城北建北閣,供奉北帝,故稱“玄天閣”。閣北側高聳石佛燈塔,座高7米,仿唐代的石經幢造形,三層六角,四周雕飾佛像、蓮花、雲紋。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