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的名勝古蹟有哪些

  柳州是一座底蘊濃厚的歷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滿風情的旅遊名城。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些柳州的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柳州的名勝古蹟:柳州文廟

  柳州文廟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重修柳州文廟,並撰寫了《柳州文宣王新修廟碑》。唐以後,柳州文廟幾經廢興,1928年,文廟毀於全城大火,主體建築被付之一炬。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中,文廟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築的本身含義,成為中華多民族文化的象徵。文廟的存在,體現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柳州是個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唐以後,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舉國祭孔,孔廟又稱文廟,廟學合一,既祭祀孔子,又施教育人。柳州文廟始建於唐貞觀初年。1928年,柳州文廟在一場火燒半邊城的大難中蕩然無存。從此,重修文廟就一直是柳州百姓的心願。2009年,柳州市政府於柳江南岸燈臺山西麓重修柳州文廟,並將其列為柳州文化建設十大工程之一。重建的柳州文廟,涅槃重生,依山臨水,背靠東南方的登臺山,由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等主體建築組成,建築以宋代風格為主,結合嶺南地方樣式。它以燈臺為靠、駕鶴為案,金碧輝煌地聳立在柳州漢城故址上。若登高遠晀,柳州的文氣頓會金燦躍然,成為引人慾意信步於其中的勝境,是“百里柳江”景觀帶上重要的文化標誌性建築,國內2000多座文廟中的經典之作。為國家4A級風景區。

  柳州的名勝古蹟:南朝古墓群

  融安縣城東鄉紅衛村牛爬塘南朝墓群,雖然沒有清理髮掘過墓葬,但從群眾在平常生產勞動中所挖掘得到的出土器物及器型來看,與安寧南朝古墓群出土的器物器型完全一樣,故確定此處為南朝古墓群。

  融安縣浮石鎮九龍南朝古墓於1997年清理髮掘,為長方形磚室墓,由前室、中室及後室三個部分組成。長6.34米、寬2.68、4.23米。墓室結構與上述M4號墓相同。不同處是該墓有豐富多彩的花紋墓磚、出土的兩塊有銘滑石牌正面刻有道教符錄外,兩塊有銘滑石牌背面分別刻有“正南方”“西南方”字樣。由於以往清理髮掘的南朝古墓後都是全部回填,這樣很少有人目睹過南朝墓的結構及其悠久歷史韻味,人民群眾卻無法領略到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南朝風土人情及其喪葬習俗,更無法觀賞到那獨到墓室砌築藝術和豐富多彩的花紋墓磚。鑑於這些原因以及九龍南朝墓固有的濃厚地方特色和獨具南方特色的墓室結構,墓址的基本完整和優越的地理環境位置,經區博物館、市博物館專家的建議決定:在原發掘遺址建設一個南朝墓文物陣列館。

  柳州的名勝古蹟:柳侯祠碑刻

  柳侯祠碑刻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中心柳侯祠內。

  柳侯祠,原名羅池廟***因建於羅池西畔得名***,為紀念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而建。柳侯祠從唐代建成至今,歷朝都對其進行過修葺及擴建。現址為明代柳侯祠廟址,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在原址上重建。解放後,柳侯祠幾經修葺,現存的柳侯祠建築結構為清代三進位制木磚結構,面積約2000平方米。祠堂大門上高懸的“柳侯祠”金字匾額系當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的手跡,豪邁奔放,蒼勁挺秀。門聯為韓愈詩句集結而成,書曰:“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為清末永州知府楊翰所書。

  柳州的名勝古蹟:靈泉寺遺址

  2006年8月至10月,柳州市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會同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靈泉寺東南80米處的區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經過發掘清理,揭露地下遺址約300平方米,清理出靈泉寺3期建築遺蹟:一期約為唐代,二期約為北宋末期至南宋中期,三期約為明代中期。自治區考古研究所所長謝日萬到現場考察後說,“這是目前廣西所發現第一個唐宋時期建築遺址,該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廣西唐宋建築研究的空白,更為歷史文化名城柳州補上了唐宋文物遺蹟缺失的遺憾,也為廣西這方面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實物證據。”鑑於靈泉寺遺址具有標尺性作用,謝日萬提出,把該遺址建成廣西唐宋遺址的斷代依據,其出土的器物作為那一時期物品標準器。

  柳州的名勝古蹟:程陽永濟橋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位於柳州三江縣城古宜鎮的北面20公里處。是廣西壯族地區眾多風雨橋中最出名的一個。柳州又名龍城,位於廣西中部,距桂林一百多公里,這是一座有著2100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到廣西不能不看民族風情,看民族風情不能不到柳州,苗族的節日、壯族的對歌、瑤族的舞蹈和侗族的建築被譽為柳州民族風情“四絕”。

  奇特精巧的風雨橋,高大雄偉的鼓樓,別具風格的民居,映著青山綠水,組成了一幅幅秀麗的風俗畫卷。程陽不僅以風雨橋而聞名中外,程陽八寨的風景是濃縮了侗族文化的精華。在程陽橋旁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架架巨大的水車的慢慢轉動,車水之聲不絕於耳;不遠處的侗家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連成一片,層層而上,難怪懂得人文旅遊真諦的老外來到程陽,往往一住就是三五幾天,甚至十天個把月,慢慢觀察體會侗家人的生活習俗,探究侗族民間文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