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的名勝古蹟有哪些

  河南信陽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信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眾多姓氏均源於此。現在,隨小編來看看河南信陽的名勝古蹟吧!

  河南信陽的名勝古蹟:羅山靈山寺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餘年歷史,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勢奇偉,林木蔥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剎靈山寺旁依少華山,唐朝起寺院改為“靈山”。該寺地處豫鄂兩省之間,是官營建的寺院之一。

  信陽靈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後,聖上前往降香,封為“國廟”。相傳唐朝有一縣令棄官出家,長途跋涉,到印度學習佛法,學成後返回靈山寺傳經-。唐玄宗時曾-為國廟。北宋·仁宗年間,有靈然禪師上奏聖上,國母信仰佛教,批該寺三年公糧***每年兩萬七千兩銀子***重新進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復修,明朝人張仲簡有碑記。元朝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陳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該寺降香,敕封住僧為金碧禪師,改名“聖壽禪寺”,並親題匾額。同時還賜給這座寺院“半副鑾駕”、金瓜、鉞斧等儀杖,寺脊上裝有龍頭鳳尾,稱為“皇廟”。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鐘鼓樓臺。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羅漢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冬***1507年***落成。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靈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帶回梵石釋迦牟尼造像及十八羅漢造像等,並對該寺再次重修。

  河南信陽的名勝古蹟:許世友故里

  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新縣田鋪鄉許家窪,是代傳奇名將許世友的出生地,也是許世友謝世後的安息之地。許世友生前赫赫的戰功,特殊的個性,“忠國孝母”的情懷和傳奇的人生經歷,深受世人敬仰,每年吸引了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拜謁、觀瞻,許世友故里遊覽區已成為大別山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年來,隨著旅遊產業的不斷髮展,以-墓地為中心,先後改建或新修了故居、生平事蹟展、生前珍藏萬枚毛主席像章展、紀念廣場、許母墳、五鳳鬆、習武場、農家樂園等十多個景點,這裡既是接受傳統教育、緬懷革命先輩的地方,又是觀賞自然風光,體驗淳樸民情的場所。

  故居:許世友故居坐落於萬紫山下的來龍嶺畔,坐北朝南,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參加革命後,當地反動民團曾放火燒過兩次,-的母親後來進行了重新修建,現有土木結構房屋5間,每間面積約20平方米,土坯牆體,外裹青磚,房屋傍山而築,屋頂齊平。地面呈梯次升高,門頭上懸掛著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題寫的“-故居”牌匾,於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信陽的名勝古蹟: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

  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位於新縣城南白毛尖,是新中國批建的第一批縣級烈士陵園。始建於1957年,佔地22公頃。***8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佈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整個陵園由大門、烈士浮雕牆、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堂、革命鬥爭史陳列室、吳煥先半身塑像、烈士紀念亭、烈士墓地八大部分組成。

  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是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這裡依山傍水、環境優雅,是旅遊、休閒、娛樂、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場所。

  河南信陽的名勝古蹟:茗陽閣

  茗陽閣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茶韻路一號,建成於2007年4月29日。該閣塔高五層,閣頂十四丈,佔地面積63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海拔150米,寶頂高度47米,被稱為中原第一大0。是一棟由多種中國古建築元素,由雕欄飛簷、勾心鬥角、斗拱圖騰等多種形式的中國古建築元素匯聚而成,具有濃郁地方古建築特色的塔式0。它的雄渾大氣與溮河蜿蜒靈秀相得益彰,既是茶文化的代表建築,又是信陽市標誌性建築。

  溮水之陽有閣,曰:茗陽閣!閣之閣者,取茶之韻也!

  茗陽閣南攬賢嶺,北抱溮河,西望流水,東對橋,下坐山丘,上擎天宇。雖然沒有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岳陽樓、騰王閣歷史之悠久,但其建築之精巧,氣勢之巨集偉,可以與江南的名閣名樓相媲美。其外觀形狀,高低大小,與黃鶴樓酷為相似,儼如克隆的又一黃鶴樓。與黃鶴樓並稱為“姊妹樓”,實不為過。

  河南信陽的名勝古蹟:活佛寺

  禪寺對面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門就是-寺的“山門”,因為有三個***,所以又叫“三門”。中間的是“空門”,東西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象徵三解脫,為什麼又稱“山門”呢?因為“自古名山僧佔多”,“深山藏古剎”,寺廟的大門常在大山***處,所以又叫山門。

  原售票處有一對聯“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寺雖小卻有特別之處,是今日全國唯一一座供奉濟公-的寺廟。在佛教裡也是有等級的,濟公-雖然尊為佛,但既不是佛,也並非菩薩,卻是羅漢身,加上輩份不高,所以未受到應有的待遇。由於其性格放蕩不羈、不守禁忌、衣衫破爛、經常酒肉穿腸過,被稱為“濟癲”、“濟癲僧”,各位細心遊客或許會在大型寺廟的頂樑柱上,看到有濟公的神位。濟公-又被戲稱為“樑上濟公”。相傳南宋僧人道濟,俗名也稱李心遠,即濟公,雲遊到此,看到雞公山風光旖旎,死後在此坐化。當地人為其修建了寺廟,取名-寺。

  1991年,尹本言等人集資數萬元,在原地重新修建了-寺,恢復了寺院的原貌。現在廟內除供奉濟公-,正中供奉的佛祖是釋迦牟尼,另外還有南海觀音、送子娘娘、財神、神童玉女等9座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