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的名勝古蹟有哪些

  雄偉的高爐直指藍天,巨大的建築群錯落有致,一排排白楊濃廕庇日,嘉峪關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城市。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嘉峪關的一些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嘉峪關的名勝古蹟: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城市,城區街道敞整潔,城區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於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後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裡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築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麵食居多。

  嘉峪關旅遊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岩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線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蹟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

  嘉峪關的名勝古蹟:新城魏晉壁畫墓

  魏晉磚壁畫墓位於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佈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餘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1972年~1979年期間,先後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於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

  新城墓葬建築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後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築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採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牆面嵌砌有斗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

  墓葬共出土760餘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塊磚組成的連環畫。這些磚壁畫色彩鮮豔,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有反映農耕、養殖、採桑、宴居、出行、軍事操練、狩獵等內容,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及氣候等的實物資料。其中繪畫方面的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嘉峪關的名勝古蹟:黑山石刻畫像

  黑山石刻畫像,在嘉峪關市區以西約20公里的嘉峪裡。這裡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山溝寬約24米。畫像石刻散佈在懸崖峭壁之上,共30餘處,綿延約1公里。畫面古拙,手法粗獷有力,岩石呈黑紫色,刻石浮雕較淺。內容涉及狩獵、騎射、舞蹈等。黑山石刻畫像可能是羌族、大月氏、匈奴族的早期文化。

  黑山岩畫全稱"黑山摩崖淺石刻巖畫", 位於嘉峪關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黑山峽崖壁上,是1972年發現的。經查,共發現有自戰國至明代的巖畫5 處,共計153幅。甘肅省人民政府於1981年9月10日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山,古稱洞庭山,是馬鬃山系的一個小支脈。巖畫就分佈在石關峽口、四道溝、紅柳溝和摩子溝等處,綿延2公里的黑山峽兩側的峭壁上。 黑山岩畫距坡底低者半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畫面大小不一,高在0.2-2.4米之間,寬在0.3-3 米之間,鑿刻技法雖極簡單,但畫境古樸,形象生動,粗獷有力,具有獨特風格。

  黑山岩畫分人物和動物畫像。動物有馬、牛、羊、雞、犬、魚、鹿、虎、狼、蛇、龜、鷹、駱駝等多種。描繪的場面有舞蹈、圍獵、射雁、騎馬、騎駱駝、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狩獵、列隊練武射箭等等。其中狩獵分為單獵、圍獵和群獵三種。畫面反映了古代牧民對精神生活的強烈追求。

  據考證,黑山岩畫為羌族文化遺蹟,對研究河西走廊古代羌族的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石關峽巖畫中,還有四幅-廟圖畫和古藏文遺蹟,刻有佛像端坐於佛塔之中。

  嘉峪關的名勝古蹟:果園-新城墓群

  果園-新城墓群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鄉西南、酒泉市果園鄉北的戈壁灘上,是河西走廊魏晉***公元220年-420年***、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的代表性墓群。

  墓群面積13萬平方米。墓葬多存有砂礫堆積的封土、墓道。魏晉、十六國墓葬的墓門上方砌築雕磚的門樓,雕磚造型有力士、雷公、雞首人身或牛首人身像。墓室有二室或三室。雕磚砌成屋簷。還有一些壁畫墓,大多一磚一畫,以墨線勾勒然後施彩,內容有畜牧、林園、狩獵、出行和建築裝飾圖案等,應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唐墓用模印磚砌成,壁上嵌有十二生肖、騎士雕磚,地面鋪蓮花紋方磚。

  果園-新城墓群是研究魏晉、唐時期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的“地下畫廊”。

  嘉峪關的名勝古蹟:嘉峪關明長城遺址

  明長城遺址西起嘉峪關市嘉峪關,經酒泉,高臺,臨澤,張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縣,從五佛寺過黃河,在靖遠縣內沿黃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東至山海關。甘肅境內長度約為1000公里,全用黃土夯築,夯層厚13--20釐米。有的地段夯土層間夾藏木樁,雜草或沙夯實。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牆,設有垛口。底厚5--6米,頂寬2米,烽火臺緊靠長城內側,高10米以上因黃土夯築,俗稱烽火墩。墩間距約為5公里,連矚相望,十分壯觀。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長城外築有瞭望臺。嘉峪關,山丹,永昌,古浪等市縣境內儲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氣勢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