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
英美文學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從英美經典電影分析英美文學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經典電影,都是以英美文學為藍本進行改編的。將文字轉換為銀幕上的畫面,這樣的變化,更有利於觀眾對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製造的永恆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經典的英美電影,對比那些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進行了分析,包括對愛情的執著、自我價值的追求、悲劇色彩和獨立自主的方面。
[關鍵詞]英美電影;英美文學;女性形象
一、引 言
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製造的永恆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從莎士比亞時期開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法國、美國等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例,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開始展現出不一樣的活躍程度,特別是隨著電影產業的興起,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更加有利於對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這一點上,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英美電影,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詮釋了電影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點,其中對於女性主義的形象表現極為突出。
二、女性對於愛情的執著
愛情,是英美文學作品中一直延續的格調。無論是輝煌的史詩鉅製,還是社會小人物的刻畫寫實,其中都有著愛情的主題。在愛情面前,電影,或者說原作中的這些女性角色們,敢於為了愛情反抗傳統,反抗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世俗。改編自美國作家羅伯特的小說《廊橋遺夢》的電影中,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之間的愛情,突破了家庭與婚姻的禁制,兩人的愛情在當時是一種被唾棄的行為,是對婚姻的背叛,對倫理道德的挑戰。
在電影中,弗朗西斯卡在義大利長大,嫁人後隨丈夫來到了美國。源於義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國鄉村的生活無聊至極,在她與羅伯特的愛情中,盡情洋溢著自身的浪漫風情,這是衝破了世俗枷鎖的愛情。弗朗西斯卡的愛情讓觀眾落淚,是因為她沒有因為愛而放棄自己的家庭,她仍舊記得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但卻為了愛希望自己死後能與羅伯特在一起。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這一角色,對其愛情的描寫文字較多,而在電影中,人們通過女演員眉宇間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對羅伯特執著的愛以及對家的責任感。愛情與女性之間,似乎是文學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橋段,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英美電影中,愛情的主旋律,不僅是對這些文學作品的一種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電影要求。
又如在《簡・愛》中,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是一種純粹的愛,而無其他雜糅的情感。當簡・愛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雖然羅切斯特的豪宅已經被他那個瘋子般的妻子燒燬,雖然羅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簡・愛按照心中對於愛的執著,認為這樣的羅切斯特仍舊是自己的最愛。簡・愛因為自己的愛而成為羅切斯特的天使,羅切斯特的餘生因為簡・愛而精彩。
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在尊重英國女性作家奧斯汀原著的基礎上,小說中的人物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愛情,一直被人們所談論。伊麗莎白的愛情觀中,沒有金錢財富,沒有地位差距,有的是彼此之間的瞭解,是兩人之間的彼此相愛。通過電影中,達西的傲慢與伊麗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難讓觀眾理解原著中的那個對愛情很執著的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伊麗莎白的愛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不需要無聊的高姿態和耍酷態度。
伊麗莎白這樣的愛情觀,也正是原著作者奧斯汀的愛情觀。我們在看這些英美電影時,對於銀幕中的女性形象有著更加直觀的理解,而愛情這種在銀幕上獨特表現的情感,更容易讓我們通過電影瞭解原著中女性的愛情世界,那是一個執著的感情觀。
但是這樣的愛情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很難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女性的愛情執著觀,帶來的往往是愛情悲劇。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對於愛情也是固執的,哪怕被自己的愛人阿爾芒誤會,她仍舊默默地承擔著因為愛情而帶來的傷害。不管愛情的結果怎樣,對於愛情,這些女性仍舊是那麼執著與肯定。
三、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權主義
在眾多的英美電影中,都很好地再現了原著中反抗男權的思想,即強烈的女權主義。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最為顯著的表現點。目前,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多以20世紀初期的英美文學作品作為藍本,而這些文學作品中,開始闡述女權主義,反對男權。這種現象並不是這一時期文學作品所獨有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實際上開始走出家門,進入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而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權的代表,她們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氣息,但是卻多了一些職業性的元素。她們更加關注社會、政治等話題,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多的英美電影中都有所體現。
例如,在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的小說《飄》中,女性角色斯嘉麗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而在以《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中,觀眾對於那個富家大小姐斯嘉麗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戰爭奪取了斯嘉麗家庭的一切,而斯嘉麗在重重困難中,從一個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的大小姐,成長為一個智慧的現代女性。
斯嘉麗這個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屬於寫實人物,米切爾對於這個人物沒有涇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實的敘述。在電影中,這種感覺更加直觀一些,斯嘉麗似乎是一個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個獨立於外的弱勢群體,導演與作者都在強調女性角色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她們有著自我價值。在電影《名利場》中,那個為了躋身上層社會的蓓基,按照現代的評判觀點來看,用“女強人”來形容蓓基更加合適。
她為了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惜賣弄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歌聲,甚至自己的肉體,蓓基一直在展示著自己的價值所在。無論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亞的哥哥喬斯,還是對克勞萊家族繼承人的羅登,蓓基都成功地將自己的價值融入計謀當中。
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女權思想在電影或小說中都毫無掩飾。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本是巴黎的一個名妓,但是她愛上了阿爾芒,並與之在鄉下同居。
阿爾芒的父親認為是瑪格麗特葬送了兒子的前程,脅迫瑪格麗特移情別戀,而阿爾芒信以為真,憤怒下當眾羞辱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終因病而亡,而阿爾芒事後知道了緣由後,悔恨不已。瑪格麗特的死,是愛情悲劇的表現,更是對男權世界一種無聲的反抗。同樣地,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一開始,伊麗莎白因為達西的高傲而沒有接受他的表白。
我們通過電影,再去原著中尋找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會發現奧斯汀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伊麗莎白與達西那奇妙的愛情。直到達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麗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達西。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對於達西的那種大男子主義很厭惡,她故意地對達西冷漠,也正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在哈代的《無名的裘德》改編成電影后,蘇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顯,她敢於追求自我的價值而反抗學校的規定,敢於直面對裘德的愛。 四、悲劇色彩濃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劇性的。這些女性形象雖不至於佔據英美文學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們觀看的很多英美電影中,這樣的悲劇色彩,似乎更受到導演和編劇的歡迎,也更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更多是與作品創作背景下的大多數女性有著明顯的思想和行為區別。正是因為這些女性角色“前衛”的行為,造成了她們悲劇的產生。這些悲劇多體現在女性的愛情上,還有社會階級的殘酷壓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芳汀這個角色,被趕出了工廠,死在了醫院裡。她本有一個美好的愛情,但是卻被情人拋棄,獨自帶著女兒珂賽特。在改編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個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賣了自己的頭髮、牙齒,甚至是身體。當I Dreamed a Dream響起時,芳汀的悲劇終究發生了。對於芳汀的死,是悲劇的結局,也是她的解脫。
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個角色,是莎士比亞在17世紀塑造的形象,而那個時期的英國女性,和中國的傳統女性一樣,對父親和兄長十分尊敬,甚至達到了盲從的地步。然而奧菲利亞深愛著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對她的表白,被奧菲利亞的父親否決。當奧菲利亞的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後,奧菲利亞崩潰了。她一直在無聲地承受著一切,但悲劇的腳步沒有因為她停止。一個纖弱的女子,一個溫柔的女子,一個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個年代註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在英美文學中,女性的悲劇色彩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電影改編後,這種女性悲劇更加真實。她們與周圍生活的格格不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種被社會壓到無法喘息的女性外,還有愛情帶來的悲劇。例如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她有著自己的家庭,卻愛上了羅伯特。
這樣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在道德的束縛下,在倫理的譴責下,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只能以悲劇結束,四天深入骨髓的愛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這樣的悲劇讓觀眾更加心痛。同樣地,在《呼嘯山莊》中,女主人公凱瑟琳,也是一個女性悲劇形象的代表。凱瑟琳對於愛情的渴望極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愛情是不受世俗影響的純淨的愛,還期望能夠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馬王子。凱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愛情,是純淨的,為此不惜打破社會的道德枷鎖。而凱瑟琳還是放不下對財富的嚮往,她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成為山莊的女主人。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對愛情的矛盾,讓她無法割捨愛情,最後為之付出了生命。
五、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無論是對愛情的執著,還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劇性的色彩,通過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表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英美文學作品中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這也是女性主義在文字上的宣洩,在銀幕上的爆發。在19世紀,簡・奧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學的高處,她們反對男權,發揚女性主義。例如,在勃朗特的《簡・愛》中,女主人公簡・愛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積極向上,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羅徹斯特。
在簡・愛與羅徹斯特的愛情中,簡・愛一直保持著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權貴,她嚮往平等。簡・愛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簡・愛對於愛情的追求,一直保持著獨立。她知道了羅徹斯特有妻子後,不願貶低自己的地位價值,選擇離去。而當她認識到自己對羅徹斯特的情感後,不顧羅徹斯特的失明和一無所有,仍舊回到羅徹斯特的身邊。簡・愛的容貌也許並不出眾,但是她有一個高貴的靈魂,她追求獨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養和精神追求,特別是簡・愛對於經濟獨立的認識。這都是獨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現。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中,簡・愛都讓我們感嘆不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性,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女性!同樣的女性特質,我們在《名利場》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強人”特點,正是她獨立自主的一些體現,雖然她一直想傍上一個富翁。
六、結 語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愛情還是自我價值,抑或是悲劇色彩和獨立自主方面,都有著吸引人的地方。通過電影的展示,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活了過來,以電影來分析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耐人尋味,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閒來無事,可以走進影院,去回顧一下這些英美經典。
[參考文獻]
[1]辛淑蘭.超越傲慢與偏見:從女性視角看《傲慢與偏見》中的幸福婚姻[D].天津:天津師範大學,2006.
[2]黃治康.《呼嘯山莊》的女性意識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3]王盈盈.從女性視角解讀美國電影《廊橋遺夢》[J].電影文學,2013***08***.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J].電影文學,2010***12***.
篇2
淺析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二者關係
摘 要:通過英美文學作品與我國文學作品的主題分析發現,英美文學主題,把人和自然的關係定位為迴歸自然與征服自然;而我國文學作品人和自然的關係為相互統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關鍵詞:英美文學;作品主題;人和自然
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在“人和自然”的主題方面存在差異,是我們從巨集觀上把握和研究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作品的重要線索。
一、英美文學發展的分析
英美文學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英國文學經歷了長期、複雜的發展演變過程。英國與美國語言因為同屬於一個英語體系,長久以來認為美國文學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兩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外在力量的影響,以及遵循文學內部自身規律,其文學發展歷經了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維多利亞、現代主義等不同的歷史階段,戰後則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中古英語時期的文學較以前在擴充套件主題、豐富型別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且深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傳奇小說及詩歌逐步流行。
二、英美文學中人和自然的主題分析
儘管英美文學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多元化,但社會的存在無外乎人和自然,世界上好多文學作品都是反映“人和自然”這一主題的,當然英美文學也不例外。
英美文學作家在作品中力圖揭示在特定條件下主宰人的行為的兩種力量:一方面是遺傳,是人內在的力量,具體來說是描寫人對其生物本能的依賴,即人追求愛情、金錢和享受的不可壓抑、無法阻擋的慾望。另一方面是社會環境,是外在的力量,是作家對人所生存的社會的研究,具體來說,是描寫高度文明的社會給人造成的威脅與圍困。民族傳統依據每個民族生活的社會條件和自然地理條件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民族傳統一經形成便具有較大的穩定性,能長久地在民族成員中保留下去。
自然,既是人類的母親和搖籃,又是人類的敵人和戰場。這種矛盾的關係,體現在人類的自然觀念中,便是兩種對立的心態:迴歸自然與征服自然。這種對立一直貫穿英美思想、文學傳統的始終。就文學家個體而言,他們的思想觀念及其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人與自然”顯示出一種深刻的複雜性,甚至是矛盾性和變動性。有的禮讚、崇拜自然,有的在對抗、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突顯人的尊嚴和價值,有的聚焦於特殊的人化了的自然環境,有的呈現出一種迴歸自然與征服自然的交融,有的顯示出超時代的遠見卓識。
三、我國文學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分析
我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含有豐富的泛神論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神聖不可毀壞,因為一切都是從一個叫“盤古”的巨人身體長出來的———他嘴裡撥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浩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髮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裡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收藏;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撥出的空氣變成輕風和白雲,匯成美麗的人間風光;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嶽泰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恆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人類應該愛護自然和其他一切生命。
四、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中“人和自然”對比分析
在探討英美文學中的“人與自然”時,實際上是包含著比較與借鑑的意圖的。通過通讀惠特曼、梭羅等人的作品,我們瞭解到他們都是受到過我國宗教和哲學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識到,我國文學作品中包含的天人統一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代價值。事實上,現代西方某些哲學、倫理學在理論建構之際,就已經吸收了一些我國文化傳統中的天人統一的智慧。德國學者格羅伊從東西方“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對立特徵,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以印度佛教和我國道教為代表的東方傳統“人與自然”與英美作品中反映的“人和自然”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遺憾的是我國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急於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大量引進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忽略對本國文化傳統的建設與更新,如今已面臨比西方國家更為嚴峻的自然問題。目前我國在大力倡導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在這樣一個思潮鉅變的歷史時刻,一方面,作家們應該大力弘揚我們祖先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大力推出優良作品;另一方面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有責任感,要注重社會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楊健紅.論英美文學教學的道德關聯性[J].市場週刊***理論研究***,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