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中植物的應用

  植物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組成園林景觀的重要題材。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水景植物配置

  園林中的各種水體如湖泊、河川、池泉、溪澗、港汊的植物配置,要符合水體生態環境要求,水景創造要注意堤和島劃分水面和增加景深的作用。水邊植物宜選用耐水喜溼、姿態優美、色澤鮮明的喬木和灌木,或構成主景,或同花草、湖石結合裝飾駁岸。要選用花木或色葉木以豐富水景。在較大的水體旁種高大喬木時,要注意林冠線的起伏和透景線的開闢。在有景可映的水面,不宜栽植水生植物,以擴大空間感,將遠山、近樹、建築物等組成一幅“水中畫”。

  路旁植物配置

  要注意創造不同的園路景觀,如山道、竹徑***圖2***、花徑、野趣之路等。在自然式園路中,應打破一般行道樹的栽植格局,兩側不一定栽植同一樹種,但必須取得均衡效果。株行距應與路旁景物結合,留出透景線,為“步移景異”創造條件。路口可種植色彩鮮明的孤植樹或樹叢,或作對景,或作標誌,起導遊作用。在次要園路或小路路面,可鑲嵌草皮,豐富園路景觀。規則式的園路,亦宜有二至三種喬木或灌木相間搭配,形成起伏節奏感。

  園林植物配置

  建築物旁植物配置

  首先要符合建築物的性質和所要表現的主題。如在杭州“平湖秋月”碑亭旁,栽植一株樹冠如蓋的較大的秋色樹;“聞木樨香軒”旁,以桂花樹環繞等。其次,要使建築物與周圍環境協調。如建築物體量過大,建築形式呆板,或位置不當等,均可利用植物遮擋或彌補。再次,要加強建築物的基礎種植,牆基種花草或灌木,使建築物與地面之間有一個過渡空間,或起穩定基礎的作用。屋角點綴一株花木,可克服建築物外形單調的感覺。牆面可配植攀緣植物,雕像旁宜密植有適當高度的常綠樹作背景。坐椅旁宜種庇廕的、有香味的花木等。

  假山石旁植物配置

  假山一般以表現石的形態、質地為主,不宜過多地配置植物。有時可在石旁配置一二株小喬木或灌木。在需要遮掩時,可種攀緣植物。半埋於地面的石塊旁,則常常以書帶草或低矮花卉相配。溪澗旁石塊,常植以各類水草,以助自然之趣。

  對園林植物題材的認識比較深刻,能得乎性情,從植物的生態習性、外部形態深入到植物的內在性格,加以“擬人化”,因而有“梅花清標韻高,竹子節格剛直,蘭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之說,喻為“四君子”。或將鬆、竹、梅配置在一起,稱為“歲寒三友”。或以牡丹比喻富貴,紫薇比喻和睦等。往往根據植物的生態習性和表現形態,賦予一種人格化的比擬。因此,在園林中著重欣賞植物的個體美,以孤植方式多,且極少修剪。

  二

  師法自然,模擬大自然植物景觀入園。即使是在面積很小的園林中,也模擬“三五成林”,創造“咫尺山林”的意境。甚至按照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描述,在園林中創造“武陵春色”;或者把田園風光搬進園林,設定“稻香村”等。

  喜好集中種植某一種具有特色,或為群眾所喜愛的植物,成為專類花園。如西漢上林苑中的扶荔宮,宋代洛陽的牡丹園,明清時代園林中的枇杷園、竹園、梨香院、芭蕉塢等。

  植物同園林其他要素緊密結合配置,無論山石、水體、園路和建築物,都以植物襯托,甚至以植物命名,如萬松嶺、櫻桃溝、桃花溪、海棠塢、梅影坡、芙蓉石等,加強了景點的植物氣氛。以植物命名的建築物如藕香榭、玉蘭堂、萬菊亭、十八曼陀羅館等,建築物是固定不變的,而植物是隨季節、年代變化的,這就加強了園林景物中靜與動的對比。

  中國古代園林以景取勝,而景名中以植物命名者甚多。如萬壑松風、梨花伴月、桐剪秋風、梧竹幽居、羅崗香雪等,極其普遍,充分反映出中國古代“以詩情畫意寫入園林”的特色。

  在漫長的園林建設史中,形成了中國園林植物配置的程式,如栽梅繞屋、堤彎宜柳、槐蔭當庭、移竹當窗、懸葛垂蘿等,都反映出中國園林植物配置的特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