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

  園林植物是園林工程建設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園林工程的質量及園林功能的發揮。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古代園林植物配置的記載,最早見於宋代的有關花譜、藝花一類書籍,明代的《群芳譜》、《園冶》、《長物志》中均已論及,清代的《廣群芳譜》、《花鏡》中有較詳細的說明。從這些文字記述和保留至今的園林、古樹名木來看,中國古代園林植物配置有如下特點:

  ①對園林植物題材的認識比較深刻,能得乎性情,從植物的生態習性、外部形態深入到植物的內在性格,加以“擬人化”,因而有“梅花清標韻高,竹子節格剛直,蘭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之說,喻為“四君子”。或將鬆、竹、梅配置在一起,稱為“歲寒三友”。或以牡丹比喻富貴,紫薇比喻和睦等。往往根據植物的生態習性和表現形態,賦予一種人格化的比擬。因此,在園林中著重欣賞植物的個體美,以孤植方式多,且極少修剪。

  ②師法自然,模擬大自然植物景觀入園。即使是在面積很小的園林中,也模擬“三五成林”,創造“咫尺山林”的意境。甚至按照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描述,在園林中創造“武陵春色”;或者把田園風光搬進園林,設定“稻香村”等。

  ③喜好集中種植某一種具有特色,或為群眾所喜愛的植物,成為專類花園。如西漢上林苑中的扶荔宮,宋代洛陽的牡丹園,明清時代園林中的枇杷園、竹園、梨香院、芭蕉塢等。

  ④植物同園林其他要素緊密結合配置,無論山石、水體、園路和建築物,都以植物襯托,甚至以植物命名,如萬松嶺、櫻桃溝、桃花溪、海棠塢、梅影坡、芙蓉石等,加強了景點的植物氣氛。以植物命名的建築物如藕香榭、玉蘭堂、萬菊亭、十八曼陀羅館等,建築物是固定不變的,而植物是隨季節、年代變化的,這就加強了園林景物中靜與動的對比。

  ⑤中國古代園林以景取勝,而景名中以植物命名者甚多。如萬壑松風、梨花伴月、桐剪秋風、梧竹幽居、羅崗香雪等,極其普遍,充分反映出中國古代“以詩情畫意寫入園林”的特色。

  ⑥在漫長的園林建設史中,形成了中國園林植物配置的程式,如栽梅繞屋、堤彎宜柳、槐蔭當庭、移竹當窗、懸葛垂蘿等,都反映出中國園林植物配置的特有風格。

  自然界的山嶺崗阜上和河湖溪澗旁的植物群落,具有天然的植物組成和自然景觀,是自然式植物配置的藝術創作源泉。中國古典園林和較大的公園、風景區中,植物配置通常採用自然式,但在區域性地區、特別是主體建築物附近和主幹道路旁側也採用規則式。園林植物的佈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對植、列植、叢植和群植等幾種。

  方式

  孤植

  主要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對孤植樹木的要求是:姿態優美,色彩鮮明,體形略大,壽命長而有特色。周圍配置其他樹木,應保持合適的觀賞距離。在珍貴的古樹名木周圍,不可栽植其他喬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獨特風姿。用於庇廕和孤植樹木,要求樹冠寬大,枝葉濃密,葉片大,病蟲害少,以圓球形、傘形樹冠為好。

  對植

  即對稱地種植大致相等數量的樹木,多應用於園門,建築物***,廣場或橋頭的兩旁。在自然式種植中,則不要求絕對對稱,對植時也應保持形態的均衡。

  列植

  也稱帶植,是成行成帶栽植樹木,多應用於街道、公路的兩旁,或規則式廣場的周圍。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

  叢植

  三株以上不同樹種的組合,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規律,務求既能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也能看出樹種的個體美。

  群植

  相同樹種的群體組合,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美為主,具有“成林”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