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禪的由來

  茶道禪被茶人們津津樂道的,但是這究竟出自何處,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清代魏源描寫徑山的詩句頗富情致:“左泉右泉照石影,出谷入谷聆泉聲。遠山青綠近山碧,大泉鐘磬小泉琴。”詩中之景左右映照,出入自如,遠近呼應,大小相許,描摹出徑山的泉清、谷深、山碧,和著山中禪寺鐘磬聲聲,既讓人心曠神怡,又發人深省,一如徑山茶禪。 徑山因山上有東西兩徑而得名。西去杭州五十四公里,地處餘杭長樂鎮,為天目山脈的東北峰。蘇軾詩云:“眾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鐙相迴旋”,極言徑山氣勢奔騰,如駿馬飛馳。

  唐天寶元年,江蘇崑山法欽禪師尊其師“乘流而行,遇徑即止”之命,泛舟苕溪,結廬徑山。大曆三年***七六八***,代宗賜法欽法號“國一禪師”,又賜建徑山寺。自此之後,“聞鍾知淨土,路轉見琳宮”,成為一方超然彼岸的佛國聖地。歷史上,徑山古剎,六易其名,且均由一代帝王賜額,然以宋孝宗授封的“徑山興聖萬壽禪寺”最為出名,延用時間最長。

  南宋紹興七年***一一三七***,大慧宗杲奉旨主席徑山。一時龍象駢集,臨濟宗風大興。嘉定間,對江南禪院進行列位。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列為五山十剎之首,冠蓋叢林,被譽為“天下東南第一釋寺”。明神宗萬曆初,紫柏真可禪師發願募刻《大藏經》,十七年創刻於山西五臺山妙德庵,後因山中苦寒,不便刻經工作,再加地處偏僻,材料運送十分費事,四年後即南移至徑山寂照庵續刻,故以“徑山藏”稱之。《徑山藏》改梵策為方冊,易印刷,便流通,並經嚴格校勘,正確度高,故在歷代《大藏經》中佔有重要地位,素為國內外所重視。《徑山藏》的刊刻,無疑是徑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頁。

  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贊徑山藏》詩云:“徑山一疏吼寰中,野燒蒼涼吊達公。何處復求龍象力,金光明照浙西東。”五峰環抱,深山春遲。山回物靜,鬆籟吟風。因為氣候、環境的獨特與優越,徑山茶擁有“天然味色留煙霞”、“氤氳香淺露光澀”的清絕風味,而為世人譽為“真綠、真色、真香、真味”。山上多泉,泉清水洌。唐代“茶聖”陸羽對徑山茶曾作兩次考察,寓居徑山雙溪的將軍山清泉左近,挹泉烹茶。後人把這泓清泉叫作“苧翁泉”、“陸羽泉”,以示紀念。北宋翰林院學士蔡襄遊徑山時,見泉甘白可愛,汲之煮茶。泉清茗香,令人灑然忘疲。

  自古以來,飲茶與參禪密切相關。品茶,先苦後甘;參禪,在生死輪轉中尋求徹悟解脫。品茶,目的是暫時放下俗事,在一盞茶的工夫裡品味悠然的心境;參禪,無非是“放下著”、“吃茶去”,在頓悟的一瞬間雲淡風輕,清靜和寂。因此大凡名山古剎都自植茶供採摘飲用。徑山茶相傳最早就是法欽手植,用以供佛,以後廣為種植。白雲僧舍,茶香嫋嫋,徑山茶、臨濟禪,就這樣融為一味,難分彼此。 徑山禪門結合禪、茶,發展出一套步驟嚴格、系統完備、儀式威嚴的茶宴、茶禮。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子弟圍坐“茶堂”,依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瀹茶、敘誼。這便是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於世的“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渡東洋,和敬寂清道德揚。”日本茶道源於徑山茶宴。南宋端平年間,日本聖一國師圓爾辨圓從徑山嗣法回國,帶回《禪苑清規》一卷。後來,圓爾依此為藍本,制訂了《東福寺清規》,《清規》中有程式嚴格的茶禮。茶禮流傳民間,發展為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即日本茶道。

  徑山茶宴,似唐風宋韻的不絕餘音,遺落在扶桑土地上。如今,圓爾辨圓建立的東福寺依然嚴格遵循祖制,七百多年來,每到圓爾辨圓的忌日,茶宴都會在莊嚴肅穆、虔敬真誠的氣氛中上演,一年一度,永不斷章,茶的盛宴醇厚芬芳、禪的意味綿久悠長

  大愛,無盡意菩薩:又譯作無盡慧菩薩、無量意菩薩。關於無盡意的名稱,《大方等大集經》說:一切諸法之因緣果報名為無盡意。一切諸法不可盡,意即發菩提心不可盡乃至方便亦無盡。

  《觀音義疏》捲上則說:凡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名無盡意也。這位大菩薩,運用其智慧,觀察世界時,發現有無盡世界。在無盡世界中,有無盡眾生活動。真是到一處有一處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眾生。且諸眾生,為煩惱的驅使,飄墮在業海,沉淪在輪迴,受眾苦的逼迫,永無解脫之期!

  無盡意菩薩不忍見無窮盡的眾生,長期受諸苦惱,就從內心深處,發起無盡悲願,願度無盡世界中的無盡眾生,令無盡眾生成佛,而後自己方成佛,所以稱為無盡意。

  禪師觀茶

  在禪師心中,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淨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為表裡,互為因緣,互為體用,互為能所。可以茶喻禪,以茶行禪,以茶悟禪,以茶參禪;也可以禪釋茶,以禪施茶,以禪品茶,以禪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