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常姓,是中國姓氏,常姓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約佔常姓總人口的32.1%,山東、山西、安徽、陝西、遼寧五省集中了常姓總人口的33.4%。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常姓姓氏源流
中華--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採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2、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姓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佔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佔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為春秋時吳王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今江蘇省常州一帶***,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又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4、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5、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
② 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據《回回姓氏考》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遂姓常。”另據江蘇六合《常氏譜序》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懷遠永平崗,明永樂年間,祖泰雲,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老,為遷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姓回族也稱是常遇春後裔。現在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常氏多為常遇春後裔和本族。常姓回族主要分佈在北京、山東和江蘇。
得姓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衛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衛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縣東南***。秦統一天下,衛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常姓遷徙分佈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和陝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恆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臺,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佔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常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八。
常姓歷史名人
常 惠,西漢太原人,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餘年始放還,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常惠之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顯赫。班固所作的《漢書》也曾特別為他列傳。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貢獻。
常 璩:東晉時史學家,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所著《華陽國志》記述了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間的巴蜀史事。
常 播: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人,漢末三國時名士,以孝著稱。常騫:漢末三國時江原人,學識淵博,為人清尚,名噪一時。
常 林,三國時魏國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官至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後累世官宦。其後代歷魏晉南北朝,有多人入朝為官。
常 璩:蜀郡江原人,東晉史學家。曾任成漢散騎常侍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著有《華陽國志》、《漢之書》等。
常 善:北周高陽***今屬河北省***人,累有戰功,封永陽郡公,歷任刺史,政績卓然。
常 景:北魏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門下詔書凡四十卷,著述凡數百篇。
常 爽:字仕明,北魏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不受禮命,後為宣威將軍,徙避涼州。少已深研五經百家,曾授門徒七百餘人。著有《六經略注》等。
常 何: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個重要人物。唐代貞觀時任中郎將,曾將賢臣馬周推薦於太宗。
常 建: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詩人,開元中進士第。大雨中,為盱眙尉。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淪於一尉,士論悲之。作品多五言,題材多山林、寺觀。後人輯其作為《常建集》。
常 粲、唐代畫家。與常重胤父子二人均為長安人,道釋人物為二人擅長所在,善為上古衣冠。鹹通中路巖鎮蜀,頗加禮遇。有《孔子問禮》、《山陽七賢》等圖,並立釋迦、女媧、伏羲、神農、燧人等像傳於世。
常 倫:字明卿***1492-1525***,號樓居子,其先曲沃人,後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評事。作品有《常評事集》、《寫情集》等。
常得志: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博學善屬文,官至秦王記室。及王薨,過故宮,為五言詩,辭理悲壯,甚為時人所重。復為《兄弟論》,義理可稱。
常重胤:唐僖宗朝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畫人物、故實畫。重胤師範其父,亦善寫貌,其人物畫尤得其父傳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軌,亂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難入蜀。當僖宗皇帝幸蜀,迴鑾之日,蜀民奏請重胤留寫御容於成都大聖慈寺。內外官屬,鹹謂其為南朝道釋人物畫之聖手張僧繇之後身。常重胤亦嘗寫文武臣僚真像於壁,毫髮不失,極得神采。又於寶曆寺畫請塔天王像,亦極為佳妙。貫休贊之曰:“貧道觀畫多矣,如吾子所畫,前無來人,後無繼者。”益州名畫錄列為妙品。唐張彥遠於宣宗朝所著之歷代名畫記,於論畫六法一篇中,申論謝赫人物畫之六法論,並標示人物畫須神氣與形似並重,形似為表現神氣之要素,須形神兼顧方能逼肖。其論說對唐代人物畫之影響頗鉅。常重胤之人物畫,今雖不存,僅見於著錄,然由著錄之記載,亦可想見其畫形似、神采兼備之貌。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懷遠人,明代名將。臂長善射,勇力絕人。元末從劉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歷官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攻寧國,中流矢,裹創再戰。升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於康郎山,轉戰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次年進平章政事,率軍包圍武昌,逼降陳理。從攻張士誠,以奇兵出其後。論功封鄂國公。吳元年***1367年***與徐達興師北伐,為副將,兼太子少保。相繼取山東、河南、河北諸郡縣。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轉攻太原。二年與李文忠率師北征,攻克開平。師還病卒,追封開平王,諡忠武。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每稱他為“天下奇男子”。
常大淳:湖南衡陽人,清代道光進士。曾與徐繼畲一同籌辦防務,阻止英軍進犯浙江海口,任浙江巡撫時,整頓鹽務,奏免折漕、撥款賑災。後太平軍攻陷武昌時,投井自盡。
常志美: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者。其教義發展為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中的山東學派。因其在伊斯蘭教傳播中所作的貢獻。
常連安:相聲演員。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滿族。常連安說相聲活路較寬,捧逗皆能,尤其擅長說單口相聲和唱太平歌詞。他與二蘑菇合說的相聲及他唱的太平歌詞,曾長時間在北京的電臺播放,家喻戶曉。他和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丰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等都說相聲,代有傳人,人稱“常氏相聲世家”。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常連安任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團長,繼續致力於相聲的創作和表演。
常香玉:豫劇女演員,工青衣、花旦。原名張妙玲,河南省鞏縣人。她在藝術上勤奮好學,勇於革新,曾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以豐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會於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熱情奔放,有剛有柔,揮灑自如;做功剛健清新,優美大方。代表劇目有《拷紅》、《白蛇傳》、《花木蘭》、《戰洪州》、《大祭樁》和現代戲《人歡馬叫》、《紅燈記》等,戲路寬廣。曾出席維也納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同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1956年,河南豫劇院成立,任院長。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
常仁貴:作家,鄱陽縣人,擅長寫有關地域風情的文章,<<饒河風>>的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