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讀後感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重若輕的作用。它展現了當時的風情風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國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下面給大家整理了《詩經》的讀後感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詩經》讀後感篇一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是後世所有詩詞賦等的源頭。它代表的不僅僅是華夏民族早期的詩歌史,更是代表了早期華夏民族的思想情感的結晶。因而,要想從源頭瞭解華夏民族的思想情感,《詩經》是繞不開的一環。
《詩經》篇篇字字珠璣,內容博大精深,飽含韻味。按照按音樂的不同,《詩經》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風、雅、頌”這三部分,“風”是指國風,主要是黃河流域各地的歌謠;“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其中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另外,《詩經》主要運用的手法有“賦、比、興”,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修辭。“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比”為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和“賦”、“比”相比,“興”就顯得更為獨特一點,“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意指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最初 “興”的用法是比較固定僵板的,但是在後人的發展下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變得更為的虛靈微妙的,而這些變化使得“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越來越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風、雅、頌”而言,個人覺得“風”最能代表當時人民百姓的所思所想,也更符合我對《詩經》的期盼。《風》 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其中大部分是黃河流域一帶民間歌曲。《風》與《雅》、《頌》不同是因為“風”是由無名作者創作、在社會中流傳的普通抒情歌曲,而“雅”、“頌”主要是應用於特定場合的;另外,假如以詩中自述者的身份作為作者的身份,那麼《風》的作者則既包括勞動者、士兵,也包括相當一部分屬於“士”和“君子”階層的人物,而這些都是組成人民大眾的主體,體現的是最廣泛的思想情感。曾想起那篇《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大意如此:一對情人相約在城隅幽會,但是當那男子趕到時,那女子卻故意躲了起來,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躕”,那女子這才出來,贈給那男子一根“彤管”作為愛情信物。那男子不禁驚喜交集,因為這“彤管”是心上人送給自己的,所以他覺得真是分外美麗,不同尋常。全文就短短几句歌詞便描繪出了情侶的約會情形,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還有《詩經·國風·周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是詩人對河邊採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戀歌。口上默唸幾句歌詞,便能在腦海中勾勒出幅幅充滿日常生活氣息的畫面,體會其中韻味,是乃人生一大精神享受啊。
雖寥寥數字,但意義卻是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就是《詩經》,中國的瑰寶。時常翻一下,都能感覺到精神情感的昇華。
《詩經》讀後感篇二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裡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裡,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悽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麼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裡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歎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豔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豔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豔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
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媯一個?紅顏薄命的佳人數不勝數!再看看,詩經裡的“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很短的一首詩,但卻情意深長,悼亡之音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鄴風·綠衣》。起初還不能理解透徹思無邪這種一點點的玩世不恭,又有一點點的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說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觀絕決,現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寶釵的任性激昂。思無邪,一本前人著傳,後人追捧的書,其實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詩經》讀後感篇三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重若輕的作用。它展現了當時的風情風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國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
而在此次寒假,我慕名閱讀了《詩經》。終於懂得了孔子為何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中含有無盡言語智慧。“賦”,“比”,“興”使得《詩經》中的內容生動,有趣,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場景活潑有趣。以下便是我此次的讀後感想。
提起《詩經》,不得不說的便是它的三部分:“風”,“雅”、“頌”。這都是書中的精華。
“風”取自於民間,是描述古代各國的勞動人民的生活寫照,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勞動生活,反映了人們的豐富內心。
“風”描繪了純潔美好的少年少女對愛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曉的《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現了少年間大膽的追慕;“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則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又有《靜女》一詩,而其中“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則是展現了等心愛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靜女其孌,貽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對心愛之人的出現的開心,更是喜悅於喜愛之人所贈的一株小草。這雖然是一個物質並不豐富的時代,但是僅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對礙於交通不便而少於相見的愛侶。這不禁令人感嘆古人對愛情的純粹和盡心盡力,令人嚮往如此單純的感情。
然而他們中間也有對愛情的憤怒和失望,反映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穀風》中“不我能蓄,反以我為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盡心盡力地服侍,盡力地幫助他人,然而卻遭到夫君的仇視。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則是遭到遺棄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見異思遷,虐待自己,違背誓言,最後從痛苦中醒悟出來,與丈夫斷絕關係。
這裡亦有對剝削制度的憤懣及反抗。其中《碩鼠》尤為經典,引人注目,“三歲貫女,莫我肯勞”描寫了自己多年辛勞侍奉統治階層,而最後卻不能從中得到任何慰勞,“適將去女,適彼樂土”字表明自己對樂土的嚮往,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愈發的表達了對統治階級如同碩鼠剝削勞動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勞動者則是冷嘲統治階層連鼠都不如!畢竟鼠有齒有皮,而他們連基本的禮儀廉恥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則是“雅”,取自貴族在宴會的奏樂,體現了當時的風氣和貴族的生活交際。
《詩經》中有不少宴飲之樂。其中《常棣》讚揚了他們宜室之樂,妻兒和睦的場景。這種話語能夠很容易通過奏樂使宴會感染到歡快和睦的氛圍。也還有藉機抒發朋友之間的不捨之情,《白駒》中“慎爾優遊,勉爾遁思”表現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捨。《南山有臺》則是借宴會之際宣揚求賢若渴,歌頌先王的主題,“樂只君子,邦家有光”則表現賢才先王的李國邦家之能,高度讚揚求賢的行為。
當時人們喜歡通過宴樂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願。閱讀《國語》之中,較為典型的則是晉公子子重與秦王襄公的宴會對答。還有則是歌頌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類。
不同於“風”、“雅”,“頌”則是收錄於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頌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後來子孫,展現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錯綜的宗族關係。
《詩經》收錄了不少祭祀藉農勸桑的詩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農祭祀曲,“嗟嗟臣工,敬爾在工”則是告誡百官重視農業生產。古代不僅重農,更是重視鬼神宗祀,藉此宣傳先祖之德,來彰顯家族的尊貴,以提升家族的聲望和長治久安,以《雍》為典例,“宣哲維人,文武為後”便是對文王的讚美之詞。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人們對於自家的宗族祭祀尤為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禮儀,充分體現了“頌”在於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時所唱。
《詩經》中所採錄的“風”、“雅”、“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無比的畫卷。